宋太祖赵匡胤之死,其弟太宗赵光义脱不了干系。当然,赵匡胤之死是历史谜案,真正的死因是究竟是他人下毒手还是暴亡还没有定论。如果是他杀的话,赵光义嫌疑最大。
首先,杀人动机赵光义最大。赵匡胤早死谁是利益最大者,肯定是赵光义。虽然种种迹象表明赵匡胤的继承人就是弟弟赵光义,但兄终弟及毕竟不是皇权交接的常态,一旦赵匡胤权力巩固或者他的儿子可堪大用的时候,他会变卦。历史上,在取得的权力的过程中,兄弟相约分享权力的又有几人真正兑现的,皇权是最排他的,即使亲兄弟也难共同分享权力。赵光义如果要杀赵匡胤,最根本的动机是提前夺权。
其次,杀人条件赵光义最有。赵匡胤作为帝王,想杀他并不是那么容易,一定是身边的人,宫廷人员。这些下人没有理由对皇帝主子下手,真正有能力也有理由下手的肯定是实权人物,当时除了赵匡胤,最有实力的就是晋王赵光义,如果说赵匡胤真的死于谋杀,基本可以断定赵光义或许忠于赵光义的人做的。
第三,杀人方法赵光义最狠。赵光义绝对是下毒高手,李煜等人都是被赵光义下毒除掉的,既然他可以出手毒死这些人,那么面对自己称帝过程中最大的“拦路虎”二哥赵匡胤,他采取毒药这种相对安全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赵匡胤改变主意,让自己即位的想法落空。
而最关键的是赵光义明显还有时间,据记载,在赵匡胤去世前夜和赵光义兄弟在一起喝酒,喝酒后,赵匡胤暴亡,赵光义的嫌疑非常大。另外,继位后的赵光义表现,更加疑似是杀害哥哥的凶手。
第一点原因是赵光义对待赵徳昭和赵廷美。按照赵光义所谓的金匮之盟,将来赵光义的皇位不能传给儿子,要传给弟弟赵廷美,然后再到赵匡胤的儿子赵徳昭。这样的传位方式大概率是赵匡胤为了保证帝位可以回到自己一系,采取的曲线传位方式,皇位由赵匡胤到赵光义再到赵廷美最后到赵匡胤之子赵德昭这。这样的方式,赵光义肯定是不可接受的,天下只能父子相传,因此后来赵德昭和赵廷美的下场都不好。赵光义提前对自己哥哥下手,可以避免其培养赵廷美、赵德昭制衡自己,他这个动手想法是肯定有的。
第二点原因是赵匡胤更换继承人的想法。赵匡胤去世时49岁,可以这样将他在位的前半段是五代的延续,在周边还有契丹和众多小国威胁的情况下,选择胞弟赵光义继位本身并没有错误,符合那段历史的情况。但在他在位的后半段虽然宋朝并没有统一天下,但已经表现出五代的不同,权力更稳定,结束五代十国以来的割据局面是早晚的事。这个时候,赵匡胤的想法肯定会考虑大一统政权的皇位继承方式,那就是父子相继。而当时,赵光义已经做大,赵匡胤以汴梁位置不易于守为由,考虑西迁洛阳或西安,赵光义的一句“ 在德不在险!”完全把大宋开国皇帝怼了回去。说明迁都已经上升为兄弟之间的矛盾,赵匡胤很有可能要摆脱赵光义在汴梁已经建立起来庞大的势力。这也说明赵匡胤立足大一统王朝定都长安、洛阳的思路,想要把皇位控制在自己一系手中。赵光义为此进行反击。
第三点原因是继位后的赵光义过于异常。除了前面提到的赵廷美、赵德昭不正常死亡,赵光义继位当年随即改元,这是不符合正常的逾年改元,也就是正常为了表达对先帝的哀思,应该在第二年才改新年号,但赵光义在继位当年就改元,这无疑有赵光义心虚的嫌疑。而赵光义拿出来的金匮之盟更有伪造的痕迹,金匮之盟有四个当事人,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和赵普,是在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继位第六年,赵光义和赵普弄出来的,而赵普经历由被赵匡胤提防不重用到被赵光义重用的过程。他们二人有没有可能为了利益,联手在一起。至今这个盟约的原文都没有找到,赵普会不会为了权力选择伪造金匮之盟都不好说。
最后,陈桥兵变主要策划者是赵光义。黄袍加身看似是赵匡胤演戏,其实很有可能是真的,至少最初赵匡胤是很不愿意的。毕竟与后周世宗郭荣出生入死这么多年,背主自立的事,不是一个武将出身的赵匡胤首选。而实际上北面的北汉和匈奴确实是威胁,作为后汉皇族出身的刘崇一心报仇,恢复刘家天下的想法是很正常的,尤其郭荣新死,局势不稳的时候,因为北方来犯是有可能的。而赵光义巧妙的利用当时主幼国疑,后周没有主心骨的情况下,策划了兵变。
皇权最无情,本是同根生,为把龙椅父子成仇、兄弟反目都是常事。在赵光义逐步控制汴梁,成为宋朝的实权人物后,除掉二哥赵匡胤的可能性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