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3 「荣宝艺话」第一期
(本文所有图片均由AI生成)
当AI绘画有了“人味儿”,书画创作者如何应对?当人工智能(AI)的触角渗透到日常工作生活的毛细血管,艺术创作领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回顾去年,AI绘画尚在蹒跚学步,其作品常被诟病为“数字行画”——程式化的构图、艳俗的配色、机械的笔触,在职业书画家眼中不过是算法堆砌的工业图像。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以DeepSeek R1为代表的推理大模型在2025年初已经出现质的飞跃,随即推出的多模态模型Janus-Pro也在“文生图”方面得到赞许。如今,AI绘图风格更加多元,质量愈加逼近专业创作水平,甚至开始有了些许“人味儿”。
面对AI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少艺术从业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焦虑,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与价值。传统技艺和文化底蕴固然是人类艺术家无可替代的优势,但如何在AI快速进化的时代保持竞争力、实现自我突破,则成为了大家必须面对的现实。
本期《荣宝艺话》采访了八位中青年书画家,对大家普遍关心的“AI绘图能力与发展、竞争力与替代性、学习与就业”等话题进行了探讨,听听他们怎么说。
本期嘉宾
(按年龄排序)
【马良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清华大学吴冠中艺研中心研究员
【许 力】首届中国美术奖创作奖银奖得主、全国美展及全国漫画展评委
【王雪峰】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主任
【杜文涓】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副教授
【段伯勋】首都师范大学艺术硕士、北京工业大学外聘教师
【颉 鹏】同济大学美学博士、上海博物馆学院讲师
【莫里加】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张 帅】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故宫博物院馆员

Q1 / 荣宝斋在线
2025年初,各大AI模型能力有了显著提升,AI工具进一步风靡全球。在绘图、生图方面,您在体验后感受如何?马良书:AI生图对于艺术家想要的画面还是有相当的差距。我在使用时,给出非常具体详细的关于一幅画的情景描述,包括什么形象占据画面什么位置,生成的图画与我的构思和想象差距很大。
但AI生成一些样式化的绘画没有多大问题。我说的样式画,指目前所有已有的绘画类型,比如说水墨、重彩、花鸟、山水、人物;或者是要什么风格,比如抽象的、写实的,生成这些类型的画面没有问题。因为它的原理还是用大数据里面存量的这些绘画元素来进行构图组合,所以对于一般层面的绘画作品,AI可以达到一个复制的效果。只要是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已有的各种类型和风格,它都能做到。
颉鹏:我也去尝试生成画作,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比如,生成的速度虽然很快,方便存图使用,但与美术创作来比,差距非常大。图片中色彩倾向是很明确化的,青绿的或者是水墨的一目了然,但是具体到色彩笔法是点染还是罩染亦或是皴染,概念效果就非常模糊了。所以我觉得倒是在我学校教学课件准备以及讲稿资料整理方面有更大帮助。
就创作而言,其中的具体色彩关系无法与肉眼抗衡。中国书画艺术中的技术哲学非常重要,成大师者技术关一定不会差,而技术以“道”运行并且深邃,AI触及到的艺术层面现阶段还很浅。

Q2 / 荣宝斋在线
本文所有图片均为AI工具创作,您认为这些作品目前是一个什么水平?许力:看这些AI创作的国画作品,还是“行画”的水准,就是直播间里“不要999,不要99,只要9块9!”的水平。内行一眼能看明白。
AI画的画,有一种“八股文”的味道。虽然它掌握的信息量是人类无法比拟的,但都是按部就班,没有一丝“灵光”的东西。
比如,你让它画一幅陆俨少风格的山水画,它完成的却是很江湖气的俗作。看上去像国画,但没有笔墨的意趣。
王雪峰:很显然这几张画它的形式构图都有了,但是没有味道。笔墨的趣味,画面用笔的趣味,还有画面的生气、气韵,它是没有的。从某种角度来讲,它就是一个“样式”,是没有生命力的样式。
段伯勋:这些作品禁不起细致的推敲,书法和水墨看起来不太舒适,画面“僵硬”且有一种“程式化”的感觉。
Q3 / 荣宝斋在线
随着AI可观的进化速度,将来可能会具备高水平的创作能力,您认为这对艺术家提出了什么新的挑战?杜文涓:首先,AI绘画迫使艺术家必须不断创新,不断突破自己。如果一个画家画一幅画和画一百幅画的面貌都差不多,那么这一百幅画实际上都可以由AI完成。AI使得属于人的感受和心灵的价值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更为珍贵,画家必须要在更高的层面上超越AI。或者说,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艺术家本身精神素质的重要性更凸显了。
其次,就艺术家本人来说,是要一个画面的结果,还是在享受创造的过程?我相信在真正的艺术创作者心里,过程远比结果重要。体验、感受、涵泳、创造的整个过程才是真正的艺术,这是人在消耗自身生命的历程,不是最后的那张画纸。
许力:AI的训练模型是无数的国画作品,它要在这些作品里找到共性,而艺术创作是要张扬个性;AI要做的是找到规律,而艺术创作是要打破规律。

Q4 / 荣宝斋在线
艺术创作中,有哪些内容是AI难以复制或替代的?杜文涓:第一,艺术家巨大的情感消耗对作品的意义是AI不可能复制的,这世界不会在所有地方都屈服于效率。中国有子规啼血的典故,“字字啼血”被用来形容由于诗人和文学家在创作时投入了巨大的情感,使得文字如同杜鹃鸟啼血般悲切动人。撼动人心的艺术作品一定是某种伟大的激动之下的产物。
第二,在艺术家创作的过程中,画面和材料的偶然性、随机性不可复制。这种偶然和未知的美,如何发展这些魅力,是完全不可预知的。真人书画家的心灵也会在这一过程里有所反应,这一切都无法被设计。
王雪峰:对于传统书画领域,特别是我们这种具有长期积累的功力的绘画艺术,AI是无法替代的。AI无法代替人的创造力,无法复制艺术家的功夫、才情、用笔等情感精神。
Q5 / 荣宝斋在线
其实AI诞生的初衷是为人服务的,那反过来,更应把它视为创作者的好帮手,您如何看待它积极的一面?王雪峰:目前来看,AI的功能还是相当强大的,它基本能够将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AI的生成速度非常快,学习的能力非常强,他可以给我们作为绘画艺术创作的参考。我们可以从AI的学习能力、搜索能力和总结能力当中,获取到一些图示的启示,或者给我们带来一个启发作用。
莫里加:AI有助于拓展传统绘画的应用场景,有助于加速实现从想法到画面的过程,可以让优秀的艺术家更优秀,在书画领域将会引领一次爆发性的突破。
它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本质上是对人类身体的延伸,延伸的是人的思考,提高了速度和广度,协助艺术家的脑袋加速运行,拓宽思维。只要懂得运用,不但不会感到困扰,反而会感到幸福。
段伯勋:人的一生当中所能获取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借助AI就不同了。我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了解自己想要研究的方向,AI不仅不会成为我的挑战,反而会成为我的得力助手。但是我并不想去依赖AI,因为相对于冰冷的机器,我更加相信自己的直觉与判断,而不是面对一个“硅基生物”言听计从。

Q6 / 荣宝斋在线
您怎么看待AI在美术学院内的运用?颉鹏:我不建议做书画创作的专业学生玩AI。书画是很特别的专业,因为他的文化性,所以可以闭塞,做书画世界的闭塞。从书画本体性进入,不受外界的干扰或许也会有一条更光明的道路。在中国画的学习上不需要AI那么的高效,书画是哲学性的,信息门户大开未必是好事。从魏晋一直到明清有太多书画遗产值得去玩味了。黄宾虹强调古画要看真迹,书画之学讲求亲历亲证,纸面的肯定比液晶屏的好处多,多去实地走走,看看石窟造像,既饱眼福又身体舒畅。从书画道路学习来看,AI缺少岁月的摩挲,而博物馆、大师足迹、地域建筑、历史器物更值得珍视,书画如果要依赖就应该依赖于他们。
段伯勋:我现在的高校有设计基础的课程,我觉得真正愿意去使用AI去学习或提高工作效率的学生并不多,这个是让我觉得很惊讶的地方,我希望在日后的教学当中加入AI的运用。据了解,国外的学校都在频繁地使用AI,甚至成为日常,这个是应该提倡的,尤其艺术类行业更应如此。
Q7/ 荣宝斋在线
艺术领域在广泛运用AI技术的同时,会引发哪些特别突出的问题?张帅:我认为AI对美术国展创作方面可能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一是同质化作品。如果艺术家过度依赖 AI 技术,可能会忽视自身的创意和灵感,导致出现大量相似内容或题材的同质化作品。AI 生成的作品往往是基于大量的数据和算法,缺乏人类独特的情感和生命体验,可能会使美术国展中的作品缺乏温度、深度、个性、民族艺术特性。
二是版权原创的问题。AI 可以模仿和学习他人的艺术风格,可能会出现抄袭和侵权的现象,会破坏艺术创作原本合理的生态环境。如果出现大量由 AI 生成或经过 AI 辅助创作的作品,如何界定版权和原创性将成为一个难题。
三是评审标准与公正性。一方面,评审人员是否有能力区分AI与非AI作品就是非常大的考验,如何准确评判其艺术价值又是一个挑战;另一方面,AI 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导致一些投机取巧的行为,影响评审的公正性。

Q8 / 荣宝斋在线
一些书画家担心AI未来会抢走自己的饭碗,圈儿内对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看的?许力:但别如临大敌,惶惶不可终日。至少要坚信一点——AI是来给人类干活儿的,而不是抢人类饭碗的。至于具体到某个人身上,你该换活法儿的时候就得换,抢你饭碗的不是AI,是会使AI的那个人。
比如书法家,早年间是忙不完的活计,那年头不太讲究给钱,但吃香喝辣是少不了的。等出了电脑刻字,除了有名头的书法家,一般会写字的就只剩自娱自乐了。
雕刻是个技术活儿,非得下过功夫的才能混口饭吃。可自有了刻章机、雕刻机,以至3D打印,好多生意也被“科技进步”抢了。
但书法家也得“科技进步”的利。因为网络的发达,很多以前作品走不出小县城的作者,现在作品不也可世界地卖嘛。
很多画家现在已经在用AI了。比如让AI给想题跋,让AI给打小稿,做构图。
第一批用AI的画家,差不多就是第一批改行的人。而坚持笔墨、坚持自创的画家,就是最后一批改行或一直画下去的人,且拭目以待。
你喜欢吃面条吗?菜市场专有一粗壮大嫂,无论冬夏,每天挽着袖子在那里现擀面条。她卖的价格比旁边卖机器面条的贵一倍,生意也是红红火火。虽然闭着眼睛吃,也分不清哪个是手工哪个是机器。
写字画画的,你就祈盼着那些喜欢手工面条、手工饺子、手工布鞋的人,同样对字画也有着“纯手工”情结吧。
肯定会有一批画家改行的,但能留下来的,日子会更好过。
王雪峰:我们从事传统书画的人应该很清晰地认识到,AI它只能给我们带来便利。AI它自始至终是一个工具,是人创造来的工具,他不可能代替人。就像交通工具一样的,我们以前是走路,后来骑自行车,后来坐绿皮火车,现在坐高铁、坐飞机,他只是给我们带来方便和便捷,它如果说它是来代替这个人的话,那么我们这个世界就毫无意义了。比如说飞机来代替人,那么人就不坐飞机去了,那飞机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不要担心AI能够代替中国传统艺术,它只能给我们提供便捷和方便。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们有些艺术创作它是可以被复制的。因为有些艺术创作它是画的行画、模式画,他的功力不够,没有生气,他就跟AI绘图一样的,很容易被替代。
面对AI时代的到来,我们要有一种艺术创作的紧迫感,只有创新才能让艺术的发展跟得上这个时代,也才能为AI的复制、学习提供基础源。
颉鹏:自己做得不好才会担心,实力不够肯定会担心,因为社会本身也不需要大量的书画家。但是书画本身是可以衍化出很多产业的,很多人总想着怎么加,也可以想想怎么减,没必要非在一条路上堵死。书画这条路本身很窄,不好走,很多人就算献身也做不好,有AI和无AI是一样的。
段伯勋:如果说AI会抢走所谓的饭碗,可能也是抢走那些从事基础重复性工作的人。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都不相同,所以声音比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社会将要发生巨大的变化。艺术与社会、时代、经济等等息息相关,并非独立存在。艺术是具有巨大包容性的,AI有AI的方式创作,人有人的方式创作。我并没有觉得AI的创作如何惊人,我也相信人类的无限潜能。
Q9 / 荣宝斋在线
除了对成熟书画家有一定冲击,AI的革新对很多行业都会带来就业问题的困扰。那么对于学生而言,报考艺术院校还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颉鹏:美术不是一个国家的主流,也不需要太多的美术家,如果不是有一定感知力就不要报考美术学院。不能抱着要成名成家的念想,应该是尊重自己的灵魂。
艺术家本身就是流浪的,你们见过哪个大艺术家是朝九晚五规规矩矩上班的?如果特别热爱艺术,那就别想着去工作,这本身是一个矛盾。而且学书画的话不一定非要读美术学院,美术学院读了并不是一定成为专业艺术家,书画科目来说拜一个好老师很关键,可以脱离美术学院的教育体系。
就目前来看,美术学院毕业生已经是损伤惨重,大批人找不到好工作,很多都去做培训造成资源浪费。现在冲击最强的是设计类专业。手艺的专业比如雕塑、陶瓷、书法、山水、油画等依然有独特性,但是要画出来很难,尤其是到40岁以后依然坚持画画创作的就特别难,因为不是技法的单一问题了。

Q10 / 荣宝斋在线
AI绘画未来会不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书画市场的格局和消费者偏好?社会大众对于AI艺术作品的认知变化,是否会重塑艺术的价值评价体系?许力:AI对插图画家、写实风格的画家已经构成实实在在的威胁了。对于拥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国画家而言,眼下尚可偏安一隅。
马良书:AI会取代相当数量的复制性的、模仿性的绘画。绘画中确实有大量的这一类作品,从消费的角度上来讲,有大量的装饰应用场景可以用AI生成去取代。
当然有一个消费心理的问题。分方面来讲,AI生成的,因为它要通过打印输出转化成一个物质载体,它应该是机器复制的作品,而且,他一次输出是无限量的。如果作为一个初级消费的话,也许人们去买他这一类去装饰没什么不好,便宜。但消费心理要求是人的手作和物质载体的唯一性,作为收藏,人们去消费,这个时候AI是一个问题。
作为绘画,从应用前景来看,AI现在已经具有的能力,也就是说某种类型风格,写实的、抽象的、表现的、中国画古典的各种类型的。如果从它最终实现的效果来讲,我觉得他甚至超过了临摹模仿的这类的画面效果。如果这类作品的应用环境空间在于一般性的消费级,被AI取代的可能性是必然的。
总结下来,以商业角度来看,可以对绘画分三类来看。第一类,应用于装饰消费级的将是AI的主场,从事模仿复制这一类的作品,作为样式化的手作者在第一类中就存在与AI的竞争。第二类,有一类消费群或消费场景,可能排斥工业复制品,这样的绘画哪怕是模仿的,类型化的也不能被AI替代,因为手工包含的情感温度是独特的。第三类,是AI不能取代的也就是艺术创作作品。只有艺术家才具有创造的特殊状态,灵性的特殊情感状态。独创的艺术风格,独特的艺术审美趣味,独创的思想观念,对生命、社会、人文各方面的文化判断和思考,而转化成的作品。AI是做不到的。这类作品就属收藏性消费。成为人类的一种精神财富,被留存下来,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文化遗存。
颉鹏:不得不承认,AI的介入会很大程度地影响艺术市场,尤其是大众消费。因为书画市场本身是一个很小的市场,书画本身就是小众艺术,懂书画并且能收藏得起的人数量就不多,这是一个难题。很多人看到书画就觉得老和旧,这就是从“视觉”出发,而没有从“人文”出发。
书画本身是玩境界的,个性是骨子里的教养,是很精英的艺术,并且极其哲学化,那种柔和中的虚虚实实变化是常人无法短时间理解的。玩书画要有闲工夫,要有门槛,而当下消费文化横行,AI的便捷使图像入侵艺术消费,势必会对初级市场造成严重的改变。所以最难的就是像「大芬村」批量画商品画的画家。但AI的数字画很容易兴趣过时,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一个新鲜感和实用主义,所以书画要想活命就必须加强他自身的纯粹性。
什么是纯粹性?就是不跟风,有人格品质,有哲学表现,有人文渊源以及个人的美学观。
杜文涓:换成观众的视角来说,看一幅AI作品,我们会知道那是一个运算过程,是一个冰冷的结果,也是一个具有解释功能的装饰品。无论画面的内容如何,观众心里的基调是冷静的。但如果看一个人类的画作,我们会关心作者——一个活生生的人在通过绘画的桥梁与人沟通,观众心里会有一个思考的过程。
因此,AI把艺术“商品”与艺术“作品”划分开来,也把精神需求与市场需要更明确地划分出来。这两者满足受众不同的需求,理应不冲突。
Q11 / 荣宝斋在线
未来,AI最终是否可能彻底取代人类艺术家?马良书:艺术家独特的灵性,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思想是艺术创作的根本路径,这跟AI不在一个路径上。
所以AI在未来,从人类艺术的特殊灵性上,不太可能达到人类情感、体验、认知、思维的这些维度上来。人类的艺术,从核心上来讲,不是样式、效果的画面呈现。人类的艺术体现在绘画上它有情感的输出,人类在艺术上创造观念、创造思想、创造哲理、创造精神。
当然,AI如果能够像人类一样地产生情感输出、观念的再造,思想的再造,那有可能。他获得完全的意识的自主性、思想的自主性,那可能就产生了AI这个新物种。如果AI不能进化出这种机制的话,那么艺术可能永远是人类所专属的,艺术家所专属的。那么,AI将永远取代不了艺术创造。
王雪峰:AI最大的问题是它只有表面形式,没有精神灵魂。我们只能够看到它外在的形式,而不能够感受到在这个形式背后有艺术家积累多年的艺术功力、艺术修养和人生的阅历,无法看到笔墨的功夫在画面当中得到呈现。因此AI不能够代替艺术家,关键原因就是它没有灵魂。
莫里加:艺术是人创作的,这是AI无法替代的。如果不是人所创作的,那么艺术这个概念就不成立,无法被定义为艺术。艺术一定是来自于人。
杜文涓:我相信即便AI有一天能够超越数据算法模式框架,也取代不了有灵魂的人。所谓画为心画,画为心声,画为心迹,这是中国绘画美学的重要观念。心的运作、心的变化、心的情感、心的深度和广度,每一个心灵的独一无二性,都是AI不能替代的。一旦有一天这些也能够被替代,大概人类也将岌岌可危。
"荣宝艺话"是荣宝斋在线策划的聚焦艺术领域话题的栏目。通过特邀不同背景的业内人士围绕特定议题展开分析解读,以多元化视角向读者提供一定价值的参考,为艺术生态的良性发展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