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历来本着“人无绝对的好人或者坏人”的态度,哪怕是阴狠毒辣如欧阳锋、李莫愁之类,也不会一味的贬低。既然是臧否人物,那便需要有臧有否,方显得客观公正,让读者朋友们尽量看到作者的意图,找到人性的闪光。
唯独《射雕英雄传》中的瑛姑,始终令我耿耿于怀。依照金庸先生构建人物一贯的原则,瑛姑应是个可怜之人:身为一灯大师的皇贵妃,爱上了老顽童周伯通并生下一子,可惜其子被裘千仞所伤,身遭重创,一灯大师一念之差没有救治这个孩子,瑛姑就此对他怨念深重,半生无法释怀。
尽管金庸先生极力在瑛姑所着不多的笔墨中,想要为她塑造一个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的形象,可我无论读多少次《射雕英雄传》,都无法对她生出任何的同情亦或怜悯,因为我在她身上,看到了人性之恶。这里的“恶”,不是武侠小说中反派角色的“坏”,而是在貌似柔软的面孔下隐藏的“劣”。
瑛姑年轻时候定是貌美如花的,否则也不会被选入皇宫。彼时一灯大师还未出家,仍然是那个义气潇洒的南帝段智兴。段智兴对瑛姑是真的好,不仅宠爱有加,甚至投其所好的教授她武艺。
瑛姑就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一样,在大理皇宫中无忧无虑的生活着,直到遇到了老顽童周伯通。
王重阳为了克制欧阳锋,带着师弟周伯通来到大理向段智兴学习一阳指。段智兴和王重阳皆是好武之人,华山一别之后再次重逢,自然别有一番热络,互相切磋武艺不在话下。周伯通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心性,闲不住,在皇宫里转悠,遇到了瑛姑。一看瑛姑喜爱武艺,作为武痴的周伯通终于找到了事做:教瑛姑习武。
周伯通和瑛姑在武学上的交往,相比段智兴是知晓的。他并未阻止,在他看来,两个孩子之间的玩闹,无大碍、亦无男女之防。哪曾料到,世上的爱就是由细小处相处得来。周伯通和瑛姑相爱了,不仅相爱,他们还突破底线,做下那男女之事。
故事写到这里,我们对瑛姑的所作所为还有些许理解。爱情这东西,本就说不清道不明,瑛姑与周伯通也算真心相爱,哪怕有违朋友之谊,若从爱情角度讲,说得过去。如果他们就此远走高飞归隐江湖,以南帝的人品性格,定会放他们一马,彼此留下颜面。
可是,孩子终究是孩子,做了错事不想着怎样弥补,而是选择了逃避,周伯通跑掉了。哪怕是到了这里,瑛姑如若追随周伯通而去,做一对欢喜冤家,仍然说得过去。瑛姑却没有走,她怀着周伯通的孩子,留在了皇宫。
瑛姑留下来,是看透了南帝段智兴,利用了他的善良和宽容。世上最可恨的人,便是践踏别人底线之人。瑛姑为什么不走?原因无非有二:一是舍不得衣食无忧的优渥生活,不愿意浪迹江湖做那飘零人;二是她知道此事是大理皇族的耻辱,想来段智兴会替她遮掩。
瑛姑没有算计错,段智兴果然隐忍了下来,不仅没有对她进行任何处罚,还让她顺利的把孩子生了下来。瑛姑得偿所愿,欢喜的抚养起了孩儿。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瑛姑和周伯通的丑事,终被人知晓,传到了裘千仞的耳中。裘千仞有心华山论剑,便心生毒计,想要以瑛姑孩子来耗损南帝段智兴的功力和尊严,好让他无法参加下次的华山论剑。
可怜瑛姑的孩子,本不是江湖人,却逃不掉江湖命,刚出生就成为了江湖争斗的牺牲品。瑛姑抱着受伤的孩子,去寻求段智兴的救治。段智兴心中不情愿,但他又不忍心一个幼小生命的离去,还是违心接受了瑛姑的请求。正当他要救孩子的时候,忽然看到了瑛姑和周伯通的定情信物,长久以来压抑的情绪瞬间爆发,一念之差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导致孩子的夭折。
瑛姑因此恨上了段智兴。这段恨,来的毫无道理。她的孩子是被裘千仞所伤,可我们所见的是,她对段智兴的恨意大过了裘千仞,原因是深爱自己的男人,没有救她和周伯通的孩儿。瑛姑没有想过自己的过错,没有想过段智兴作为一国之君所受的耻辱,完全把失去孩子的责任推到了别人身上,将自己摘了出来。
与其说瑛姑是因为孩子的夭折伤心过度,不如说是因为她自己的算计没能得逞而恼羞成怒。那个无辜的小生命,被一个令利智昏的母亲害上了不归路。
段智兴为此后悔不已,放弃皇位出家为僧。江湖上少了仁慈的南帝,多了一个为情所伤的一灯。
可笑的是,瑛姑此后把自己打扮成了一个刚强的的形象,要与段智兴不共戴天,几次三番的谋害一灯大师,幸好并未如愿。
到了《神雕侠侣》中,已经看破红尘的一灯大师带着受伤的裘千仞来找瑛姑帮忙,瑛姑要求见到周伯通就原谅他们。后来的结局皆大欢喜,一灯大师、周伯通、瑛姑隐居百花谷,颐养天年。这样的结果,看上去充满了禅意,实际上终瑛姑一生,都是以一灯大师的忍让而得以善了。可金庸先生越是这样写,瑛姑就越令人生厌,看似颇有计谋的她,其实和周伯通一样,几十年未曾长大,始终活在自私的世界中,自以为是的爱,自以为是的恨,自以为是的怨天尤人。瑛姑自己,一生活在怨念当中得不到解脱,何苦来哉?
瑛姑这样的人,江湖上还是少一些为妙吧。
作品均为原创
请关注风舞鹰翎
是有些这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