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属于大都会的车站
位于 Longboyau 高原之巅,坐落于布吕埃高地(Hautes Bruyères)省立公园内的 Villejuif-Gustave Roussy 车站,其街道层面与站台之间垂直相隔约50米之深,将成为法国最深的交通基础设施之一。该车站位于连接 Pont de Sèvres 与 Noisy-Champs 的 15 号线南段上。未来的 Villejuif-Gustave Roussy 研究所将与扩建的 14 号线实现互联互通,并从 2025 年 1 月起,每天将迎接约 10 万名乘客。它将服务于 ZAC Grand Parc 园区和欧洲领先的癌症治疗中心——Gustave Roussy 研究所。作为大巴黎快线网络的一个标志性车站,Villejuif-Gustave Roussy 车站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作为推动地区发展基础设施的角色,更在于它将确保两条地铁线路之间的互联互通。未来车站的建筑设计彰显了该项目致力于让这些空间进行对话、整合和联通的决心。
© Michel Denancé
多米尼克·佩罗:
“Villejuif-Gustave Roussy 车站旨在通过模糊城市界限,消除开放公共空间与封闭车站空间之间的隔阂。螺旋式建筑对城市肌理产生向心力,将城市人流引向已建成的地下空间。巨大的混凝土圆柱体被模制墙壁包裹,光线充盈其间,人行天桥和自动扶梯穿梭其间,为其增添了活力。在这里,这座倒立摩天大楼的‘天空’实际上就是城市的地面层。自然光线一路倾泻而下,照亮位于地下约 50 米处的站台,使这一露天基础设施获得了最大的可见度,并符合建筑逻辑。建筑布局也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通过在地下进行挖掘,并延伸地面与地下区域之间的使用功能和视野,该站整合了通往交通网络的垂直流线。建筑化处理使这一基础设施转变为了建筑艺术。没有高于地表等墙壁或立面,这座沉入地下的车站建筑与城市或其他任何事物都不相抵触。它释放了地平线,从城市轮廓中消失,同时也‘独享’了一片天空。”概念草图 © Dominique Perrault Architecture
DominiquePerrault 在车站前 © Laurent Villeret
地景与场域
如今,大巴黎快线(Grand Paris Express)是欧洲最大的工程项目,包括 200 多公里的自动化线路和 68 座新车站。它首先是一项地域性项目,旨在打造一座与人们对新型城市体验的共同向往相契合的新城市。大巴黎快线是这座大都市发展重心中的重要一环。一个全新的场域正在我们眼前成形,以供大多数人使用。其目标不仅仅是确保该地区的所有居民都能进入巴黎市区,还要在整个大都市区开发新的生活和活动区域。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巴黎快线新车站周边区域的发展是该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固有的城市性挑战。这些场域,被定义为周长 800 米的圆圈范围,其面积将相当于巴黎市区的 1.5 倍,其中的人口将占整座新大都市的 20% 以上。大巴黎面临的挑战包括提高城市、郊区和农村地区的接待能力,纠正各种形式的空间隔离和排斥,鼓励社会多样性,重视弱势群体公民,推动住房和新型居住模式的发展,优化出行方式,加强城市中心之间的联系,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繁荣,以及最终,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同时,推动可持续大都市的出现。
大巴黎快线布局 © Société des grands projets© Laurent Villeret© Cyrus Cornut
法国大型项目公司(Société des grands projets)是法国领先的项目开发商之一。该公司于 2010 年 6 月成立,最初名为大巴黎公司(Société du Grand Paris),旨在管理大巴黎快线(Grand Paris Express)的建设工作,并通过车站周边的城市发展和房地产项目支持大都市区的转型。至 2030 年,大巴黎快线将拥有 200 公里的自动化地铁线路和 68 座车站。就大巴黎未来 200 公里地铁网络的广度、68 座车站的创新性、在大巴黎地区 140 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城市影响力,以及整条线路在艺术和文化方面的远大抱负而言,大巴黎快线是欧洲最重要的城市发展项目。与大巴黎快线上的其他 68 座新车站一样,Villejuif-Gustave Roussy 车站也拥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大型项目公司从一开始就希望每一座新车站都能超越其功能框架,为其所服务的区域留下城市和建筑遗产。所有车站均与知名建筑师合作设计,其中一些车站已成为世界上最具美感的建筑之一。大型项目公司的目标是打造尽可能愉悦的旅行体验,通过美观、实用且舒适的车站建筑,促进该地区的城市和社会转型。作为城市改造项目的一部分,14 号线已向北部和南部的巴黎延伸。4 条新的自动化地铁线路服务于郊区的内环和外环。68 座车站均无障碍通行,设计以乘客舒适为考量,并向城市开放。其中 80% 的车站与现有网络相连:地铁、区域快速铁路(RER)、远郊铁路(Transilien)和有轨电车。每趟列车间隔 2 至 3 分钟,平均时速在 55 至 65 公里之间,每天运送 300 万名乘客,大巴黎快线将缓解现有公共交通网络的压力。
拓展城市地下空间
从设计角度来看,车站设计没有刻意炫技或反叛之感。它主要建于地下,而地面部分则呈现为亭子的形式,将外部与内部、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完美融合。它构建了大巴黎新区域的雏形,助力城市向大都市转型,同时也推动了郊区向城市化的迈进。该项目旨在将医学中心纳入网络体系,并将其周边区域改造为园区。作为该系统的一部分,该车站是一个“交流场所”,是连接大型医院、未来办公和住宅建筑以及大型公园的交通枢纽的核心要素。同时,通过拓展地上与地下空间的功能和视野,它还将城市空间与景观场所连接起来。
车站空间宽敞,向地下延伸、扩展并渗透,宛如一座地下城市。其建筑设计延续了周边公共空间的风格。它不与城市对立,不树立任何屏障或立面,这个车站是连接地上与地下世界的桥梁。它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的、空旷的圆柱体,直径达70米。圆柱体内部中空30米,四周环绕着走廊和阳台,承载着自动扶梯。工程设计确保基础设施的设计与车站设计相匹配:轻盈且易于理解的建筑,尽可能自然地引导人流。
剖透视图 © Dominique Perrault Architecture
剖透视图 © Dominique Perrault Architecture
连接 Gustave Roussy 医院与更广阔的慢行网络
在广场层面,前院自然地通向俯瞰中央空地的阳台。车站周边散布着提供多种服务的小亭子。金属网覆盖的墙壁使得车站得以封闭。这些元素以轻盈的形式呈现,既提供了有限的遮挡,又让乘客可以欣赏到城市和公园的美景。从负 2 层开始,车站均开放进入(即无需购票)。两个阳台走廊层设有商店和服务设施,强调了车站与上方公共空间的连续性。
该项目使得空间布局和人流路线易于理解。离开与广阔中央空地直接相连的站台后,乘客可以轻松地辨别方向和位置。两条地铁线路位于两个垂直叠加的隧道中,从站台出发,搭乘巨大的自动扶梯在自然光的引导下直达地面。
露天车站
该车站享有自然光照和通风。与站台直接相连的广阔中央空地和各层阳台通道都沐浴在自然光和开放环境中。这一设计原则使得该基础设施展现出其卓越性能,即无需在车站中央部分(井筒)安装排烟机。乘客将感受到周围环境的温度,这一深度下的温度比地面更为温和,且无需依赖额外供暖。车站顶部由三层组成。中央是一层透明的圆形结构,既能防雨又能让室外空气从侧面流通。该屋顶由一周圈梁构成,所有拉杆和拉索都与之相连,形成车站的“眼睛”——中央枢纽。拉索上铺设着由E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制成的元件,该材料因其卓越的透明度、轻盈性、耐用性和精细度而被选中。另外两个不同高度的非同心圆盘状屋顶覆盖着车站。它们像两个巨大的帐篷一样,向前院延伸,标识出车站的场所感,同时也像遮阳伞一样为公共空间的使用者提供防晒保护。这两个屋顶由不锈钢螺旋金属网条组成,网条在径向桁架之间拉伸。
韧性
韧性是当今时代的关键词。它是一个专业术语,能够在预测人类社会面临全球气候冲击的未来时,构建出一个系统,通常伴随着“适应”、“忍耐”、“反应”、“存活”等等这些关键词。韧性一词指的是材料抵抗断裂和耐候的能力。车站选择混凝土作为结构材料,玻璃和不锈钢作为外覆面材料,坚固耐用。整体构成简约,无论是结构上还是技术上,确保所有元素都具备功能。通过利用地下自然资源,车站尽可能地与环境精细融合,使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隔绝,并利用周围土壤保持恒定温度,从而无需额外供暖、空调或排烟设备。这确保了成本节约、可持续性和用户舒适度。
地下世界
地下世界常常与不适、寒冷、神秘和昏暗等意象联系起来。而该车站虽深埋地下,却能让光线和空气自由涌入,为乘客带来截然相反的体验。当乘客踏入这个空间时,他们不再感到焦虑、封闭和潮湿,反而感受到舒适,让人沉浸在全方位的感官体验中。中央井筒使得所有旅客能够在这个创新设施的核心区域聚集,尽管他们只是过客,却能与内部所发生的一切紧密相连。该项目模糊了公共空间与车站的界限,超越了传统地下工程的术语范畴,成为了一个完全开放的设施。车站成为了城市的延伸,因为无论身处地上还是地下,人们都能感受到同样的氛围。车站已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基础设施和人流场所,而是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交流平台,它不仅为乘客提供服务的集中地,从个人需求到公共活动,都带来了新型城市生活方式,车站成为了具备独特品质、能够承载超越交通功能用途的场所。
中庭渲染图 © Dominique Perrault Architecture
© Laurent Villeret
材料、光线、声学
Gaëlle Lauriot-Prévost 是多米尼克·佩罗(Dominique Perrault)建筑事务所的合伙人,负责设计内部布局、照明和声学系统。该项目采用了多种纹理的不锈钢材料:光滑、网状、穿孔、镜面抛光和缎面。这些饰面不仅营造出不同的氛围,还通过反射、光泽和滤光作用,促进了光线的传播。外部屋顶由 3273 平方米的圆盘构成,这些圆盘由径向梁之间拉伸的螺旋状不锈钢网片组成。
内部,1808 平方米的银色铝板覆盖着巨大的中庭,为车站的核心区域增添了活力。金属网原本是一种工业产品,过去常被视为冰冷且僵硬的材料,但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它既不是墙壁也不是结构,通过在车站及其设施的不同位置进行覆盖,从而重新思考其围护的功能,以及光线和声学效果。天花板上,灯具和声学挡板交替排列,为车站带来了规律的节奏感。工业灯具发出的光线与日光融合,并在金属表面反射,使旅客仿佛置身于一场真正的光影盛宴中。
融入当代艺术的地下“天空之殿”
法国大型工程项目公司(Société des Grands Projets)早期便决定,从其预算资源中划拨千分之一,即约 3500 万欧元,用于在新建的 68 个车站的空间和建筑中融入当代艺术。这是一座人人皆可凭交通票参观的庞大博物馆。
“将车站内部空间通过消除建筑界限拓展开来。”这是智利艺术家伊万·纳瓦罗(Ivan Navarro)在 Villejuif 车站项目的雄心壮志。艺术家化身为天文学家——甚至有点像“魔术师”——在负 9 层的圆形天花板上,创造出一片由霓虹灯管和镜子点缀的天空,营造出无限深邃的感觉。这片“天空”由 58 个灯箱组成,上面镌刻着星星的名字。这件名为“太阳钟”的装置作品为所有乘客提供了宇宙般的视觉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