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孙俪、董子健主演的都市职场剧《蛮好的人生》以黑马姿态冲上收视榜首,该剧首播收视率突破2.8%,峰值时段更达到3.12%,创下近三年都市剧收视新高。
然而与亮眼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保险从业群体在社交平台发起的集体声讨!
某保险经纪人发布的“追剧避雷指南”在24小时内获得超10万次转发,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5亿。
剧中对保险行业的戏剧化呈现,特别是孙俪饰演的保险总监胡曼黎多次突破职业底线的行为,成为争议焦点。
从业者指证的“五大失真场景”包括:伪造客户签名获取佣金、诱导客户假离婚规避健康告知、擅自泄露客户体检报告等。
某头部保险公司合规部负责人直言:“这些情节踩碎了《保险法》与行业规范的双重底线。”
在保险从业者看来,这场争议远非简单的艺术创作之争。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2023年数据显示,行业代理人规模已从2019年的973万人缩减至2024年的310万人,留存率不足35%。
在经历“清虚提质”的深度转型后,现有从业者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达78%,持证率接近100%。
“我们用了五年时间重建专业形象,这部剧却让公众认知倒退回‘杀熟推销’时代。”某外资险企培训总监指出,剧中将“人情单”“自保件”等已被明令禁止的展业方式作为剧情主线,与现实中的合规要求形成强烈冲突。
更令从业者担忧的是,剧中未对违规行为做出必要警示,反而通过主角光环将其合理化。
从制作方释出的创作访谈可见,主创团队试图通过新旧从业者的观念碰撞展现行业变革。
孙俪在采访中强调:“胡曼黎代表传统以情动人的展业模式,而薛晓舟(董子健饰)象征专业化转型,两者冲突正是行业蜕变的缩影。”这种创作立意本无可厚非,但在具体呈现时却出现严重偏差。
保险行业观察人士指出三大硬伤:
1. 时间线错位:剧中出现的“自保件冲业绩”现象,在2021年银保监会《关于深入开展人身保险市场乱象治理专项工作的通知》后已基本杜绝;
2. 合规常识缺失:客户签名需全程双录、健康告知需人脸识别等基本风控流程在剧中完全缺失;
3. 奖惩机制倒置:现实中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远超剧中表现,某上市险企2023年就开除过217名违规代理人。
《蛮好的人生》遭遇的困境并非孤例,中国传媒大学影视创作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近五年播出的职场剧中,遭遇相关行业集体质疑的比例高达63%。
医疗剧《关于唐医生的一切》因心脏移植手术流程错误遭协和专家团纠错,律政剧《精英律师》中每小时10万咨询费的设定引发律协发函质询……
这些案例折射出职场剧创作的系统性问题!!!
资深编剧曾指出:“影视创作需要艺术加工,但专业底线不容突破。就像医疗剧不能出现违反医学常识的情节,职场剧同样需要建立专业防火墙。”
当前制作体系中普遍存在的“编剧闭门造车”“行业顾问形式化”等问题,导致大量职场剧成为“外行想象的专业世界”。
面对愈演愈烈的行业争议,影视创作机制亟待革新。
值得借鉴的是,HBO医疗剧《急诊室故事》组建了包含12名在职医生的顾问团队,日本《半泽直树》系列每季投入超千万日元进行银行业务调研。
国内近年也有成功案例,如《三悦有了新工作》剧组与全国殡葬协会深度合作,确保殡仪行业细节的真实性。
具体到保险题材创作,可行的改进路径包括:
1. 建立分级顾问制度:聘请监管层、企业高管、一线从业者组成三级顾问体系;
2. 设置合规审查环节:在剧本阶段引入律所与行业协会双重审核;
3. 创新艺术表达:如《亿万》通过金融监管者与对冲基金高手的博弈展现行业生态,既保证专业度又不失戏剧张力。
这场争议也反映出观众认知能力的提升,复旦大学媒介素养研究中心2024年调研显示,68%的观众会主动核实剧中专业信息,较五年前提升42个百分点。
当《蛮好的人生》出现“重疾险等待期内出险获赔”的情节时,大量观众在弹幕中纠正:“根据《健康保险管理办法》第27条,这种情况不应理赔。”
这种变化对创作者提出更高要求,也催生出新的创作机遇。
爱奇艺《破事精英》通过“职场冷知识”小剧场进行专业科普,优酷《女心理师》每集附注心理咨询注意事项,这些创新既保障戏剧效果,又承担起知识传播的社会责任。
结语:
在真实与戏剧间寻找平衡点,《蛮好的人生》引发的行业地震,实质是大众文化产品社会责任的集中显现。
当一部剧集获得现象级关注时,其承载的已不仅是娱乐功能,正如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王志敏所言:“职场剧是观察社会的棱镜,折射出的不应是变形的行业图景。”
在艺术创作与行业真实的博弈中,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制衡机制。
这既需要创作者走出臆想、深入行业肌理,也依赖从业者以更开放姿态参与文化共建,更离不开观众用理性眼光审视荧幕世界。
唯有三方合力,才能让职场剧真正成为照见行业发展的明镜,而非扭曲专业的哈哈镜。
图源网络,侵权删~
保险比说的坏多了还有替保险背书的[笑着哭]
关键是导演天马行空还把观众当傻子
孙董演技都超级浮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