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军战士被国民党不断追击的时候,毛主席便做出了一个决定——挺进大别山。这可不是什么容易事,当刘邓大军开始执行的时候,更是身陷绝境,当众人都已经做好打一场大战的准备的时候,国军旅长廖运周却在此时让出了一条生路。
那么廖运周究竟做了什么?身为国军旅长的他,为何又要给我军让路呢?
改变战略,挺进大别山
随着国共内战彻底爆发,蒋介石所领导的国民党军队便对我军进行了多次围剿,因为人数之上原本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军也只能选择另寻出路,找到一条能够突破重围躲开国民党军包抄的道路。
经过毛主席的一番思考,最终便将注意力放在了中原以及大别山地区。大别山区域在地形方面拥有着先天优势,如果能够顺利带领部队进入大别山,那么在接下来的行动之中就能够占据最大优势,从而找到机会突破国民党军的包围。
但想要做到这一点可不是什么容易事,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国民党军队已经将大部分调往山东,试图对我军战士进行新一轮的打击。作为山东区域主要兵力的华东野战军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转移去大别山几乎不可能。
经过一番商量之后,最终便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交给了刘邓大军。当时刘邓大军已经北渡黄河,成功建立了黄河防线,在这种情况之下,蒋介石方面便暂时放弃了对刘邓大军的进攻。
毕竟此时的刘邓大军已经在黄河区域建立了系统的防线,有着天堑在前,再想要渡河发起进攻并不是什么容易事。而且渡河在当时并不是什么容易事,多方考虑之下,蒋介石最终还是放弃了对刘邓大军的关注。
见蒋介石已经将针对刘邓大军的部队逐渐转移向山东地区,毛主席当即决定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交给了刘邓大军。既然已经没有了蒋介石地过多关注,接下来的任务对于刘邓大军来说也能变得相对容易一些。
战况突变,身陷绝境
经过多日的战争,刘邓所领导的战士们一个个的也都表现出了疲惫,见蒋介石已经撤走了追击的部队,不少战士都想要在休整一段时间之后再继续行军。
但之前刘帅收到了那张电报特别标注了这次任务的重要性,哪怕是耽误一天时间,山东战场上就可能有千千万万的战士因此丢失性命。
尽管刘帅也知道在这种情况之下应该让战士先稍微休息一下之后再进行行军,但任务实在是太过艰巨,多番考量之下,最终还是选择了先完成任务。
刘邓大军这边能够早一天完成任务,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山东方面的压力。再加上之前蒋介石还刻意加大了对山东方面的调兵,如果队伍先进行休整的话,山东方面的压力肯定会再次加大。
如果刘邓大军这边能够在短时间内成功进入大别山深入敌人后方,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牵制国民党的军队,从而让蒋介石不得不派兵回到后方进行支援,这么一来,前线的压力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甚至能够进行短暂的反攻。
顶着如此之大的压力,前进似乎已经成为了唯一的选择。而且因为蒋介石此时已经将相当一部分军队调往了前线,留在大别山中的军队对于刘邓大军来说已经构不成什么威胁,在这种情况之下,行军速度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
不过战况并没有所想象得那么顺利,当我军战士来到汝河的时候,却发现河对岸早就已经布置好了重机枪等武器,很明显,对方已经发现了我军准备进入大别山的这一行为,并在第一时间就做好了回防。
而且因为蒋介石那边已经开始往后方调兵,在我军大部队后面肯定还有国民党的追兵。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军也就只剩下了一个选择,那就是强行渡河,只要能够渡过汝河,在接下来的战斗之中就能够获取一线生机。
一旦被阻挡在汝河前,绝对会受到敌人的前后夹击,等到了那个时候,再想要组织反击就已经可以说是相当困难了。
国军让路,顺利转移
等大部队到来之后,刘帅便当即指挥着军队开始向汝河对面进行转移。原本刘帅还以为当我军开始转移之后肯定会受到敌人的猛烈阻击,但直到我军开始渡河都没有看到河对岸开过几枪。
这一行为让刘帅也感到十分奇怪,但奇怪归奇怪,他现在也没有那么多时间留给他思考了。当务之急还是要率领部队成功渡过汝河。当我军渡过汝河正准备对河对岸的军队发起进攻的时候,后者却早就已经一哄而散。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军可以说是没费多少工夫便顺利渡过了汝河,并在接下来的行动之中顺利进入大别山直插国民党后方,为我党前线的战士缓解了相当大的压力。
而且因为有着汝河作为阻拦,当国民党的军队赶过来之后再想要对刘邓大军进行追击也成为了一件难事,毕竟天堑在前,想要顶着刘邓大军的阻击成功渡河绝对会损失惨重。
也就是在这场战斗之后,我军成功改变了战争的局势,从一直被国民党军压着打逐渐转为了占据领导地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对国民党军进行反击。
直到后来刘帅才知道,之前在汝河负责阻击自己的那支军队的领导人是我党潜伏在国民党军队内的地下党员廖运周,也就是因为有着他的存在,极大地减轻了刘邓大军渡河的压力。
如果换作其他人来指挥的话,刘邓大军想要渡过汝河可不是什么容易事。靠着廖运周给我党让出的这一条生路,顺利地让我军成功改变了战争的局势,光是这一点,廖运周就已经可以说是功不可没了。
参考资料
中央为什么要选定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党史频道-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