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湖南卫视的专题片中第一次亮相的高超声速宽域飞行器,瞬间点燃军迷热情,也引发了有关这款新型飞行器的热议。从外观上看,被称为“鸿鹄”的宽域飞行器与2022年中国航展上展示过的MD—22“鸣镝”系列飞行器非常相似,也采用了适合高超音速飞行的大后掠角梯形翼+V字形尾翼的气动布局。
据介绍,这款由中科院“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研制的高超声速宽域飞行器,已先后完成5种类型的9次飞行实验,包括高超声速构型飞行器在临近空间的飞行试验和水平降落、实现了跨域机动飞行和安全返回,从而彰显了我国在高超声速技术领域所取得的重大进展。所谓的宽域或跨域飞行,意味着该机的飞行高度可覆盖低空、中空、高空、超高空和临近空间,其飞行速度则涵盖了0速度、低速度、亚音速、超音速直到高超音速。而高超音速飞行往往是与临近空间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按照设计目标,“鸿鹄”能够从机场滑距起飞或弹射起飞,从低空升至高空和临近空间,以高超音速巡航,执行完任务后自行降落在地面机场上。
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宽域飞行器具备多方面的卓越性能。其一,它可作为高超音速轰炸机、攻击机使用。凭借良好的隐身性能以及高超音速和临近空间的飞行能力,可以轻松地突破敌方的防空体系,对战略性目标和时间敏感目标实施精确打击。而且该飞行器还能重复使用,从而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提高了作战效益。其二,若将这款高超音速飞机改为侦察机,其意义同样非凡。它能够深入敌方腹地,为我军的远程打击行动提供精准的态势感知和目标指示,这对提升我军整体作战效能将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其三,如果这种飞行器能够携带激光武器,那么对于防御对方的弹道导弹,尤其是洲际弹道导弹,就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型反导手段。激光武器在大气层内使用会受到外界条件的限制,但在临近空间将能释放其全部威力。弹道导弹在发射的初段,速度是比较慢的,中段飞行的速度比较快、时间比较长,且处于大气层以外,高超声速宽域飞行器恰好可利用这些特点,在高空对敌方处于初段和中段的导弹进行拦截,为我国的安全构建起坚固的防护屏障,有效提升我国的战略防御能力。
尽管军迷们对“鸿鹄”宽域飞行器的应用前景寄予厚望,并且认为它已经研制成功了,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对此,我们需要理性地进行分析和判断。首先,一款已经正式立顶的军用航空器是不可能在研发阶段就公开报道的。目前的“鸿鹄”宽域飞行器应该属于民用或非官方项目。未来到底会走向军用还是民用,尚待相关部门的审核与选择。其二,这款飞行器还没有发展到成熟、定型的阶段。科研工作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技术攻关要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推进。“鸿鹄”宽域飞行器就是这么做的,所谓5类9次实验,并非全是动力试飞,从公开的视频看,该系列飞行器先是从高空气球、无人机或者是轰炸机上进行投放,然后才逐渐过渡到火箭助推飞行。
也就是说,“鸿鹄”先进行了无动力自由飞模型的零速度、低速度、亚音速的空中投放试验,以验证其气动外形和飞控系统是否能够在滑翔降落的过程中保持稳定和可控,然后再用伞降和滑降的方式进行回收。网友们津津乐道的双尾蝎无人机投射“鸿鹄”宽域飞行器,也是无动力的试验,而非7马赫的高超音速飞行试验。这从其视频和图片中就可以看出来,该机的尾喷管采用的是像毛笔尖一样的尾锥修形体,用于模拟真实的喷气流场。这说明它是一架无动力的缩比自由飞模型,而非带发动机的真实飞行器。
应该说,这样的做法是科学、合理的,符合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可以说,“鸿鹄”宽域飞行器已经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接下来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涉及材料、结构、动力、飞控、传感器、可靠性以及动力起飞、可控巡航、机动飞行和自主降落等一系列的飞行测试,才能逐渐趋于成熟。尤其是动力装置,到底应该采用超燃冲压发动机、旋转爆震发动机、涡轮火箭发动机还是混合动力系统,起飞状态是采用滑跑、弹射还是空中投放的方式,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以选出最可行的方案。总之,我国研制宽域飞行器的目标是明确的,技术进步是快速的、经验积累是扎实的,在许多方面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展望未来,中国发展宽域飞行器的前景非常广阔。它有可能彻底变革全球航空航天领域的竞争格局。这一点非常值得广大军迷朋友们密切关注与期待。
既然已经飞了,那就是选择问题了!也就一两年的问题了![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