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最年轻大学校长余秋雨裸辞,去西北找阳关,眼见全是坟堆。

趣史汇 2021-03-26 17:28:29

论当代中国大众最熟悉的文坛大师,很多人都会提起:路遥、莫言、林清玄甚至韩寒、郭敬明等等,但相信有一个人的名字不论是哪个年龄阶段的人都不会忘记,他就是《文化苦旅》、《千年一叹》、《霜冷长河 》等著名书籍的作者:

1946年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的余秋雨先生。曾经 风靡一时的散文集《文化苦旅》,1992年面世之初就开了畅销书的先河。《文化苦旅》不仅在中国大陆自出版之后就一印再印,甚至远销海外,在全世界华人圈内形成了一股《文化苦旅》和谈论学习余秋雨的风潮。《文化苦旅》一度被称为“印刷量最大的现代华文文学书籍”。

很多人认识余秋雨先生也是通过这本《文化苦旅》开始,但《文化苦旅》的背后,余秋雨先生跟《文化苦旅》又还有什么故事呢?1991年,最年轻大学校长余秋雨裸辞,去西北找阳关,眼见全是坟堆。

一、最年轻的大学校长

如前文所说,余秋雨先生出生于1946年,也经历了新中国最困苦的那段日子。根据余秋雨先生自己的散文《笔墨童年》描述,他幼年求学之路也是很艰苦质朴的,读小学的时候铅笔、钢笔这样先进的文具还没有传到他们那个偏僻的山村。

所以在他的记忆中初开蒙的学生们都还是使用毛笔和墨水的。冬天因为太冷了,教书先生就仿照古人的办法,在孩子们的砚台中滴入几滴白酒,防止墨水结冰。

虽然求学环境的环境艰苦,余秋雨上小学的时候也才只有四岁是教书先生重点保护对象。但由于受到家乡“敬惜纸字”的文化熏陶影响,当时的困苦并没有磨灭这个少年对于中华文学的热爱。

1968年余秋雨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但由于碰到新中国特殊的“十年”时期。毕业后的余秋雨也被卷入时代的洪流,在他 21岁那一年,承受了人生中最大的考验和打击,余秋雨的父亲由于“错误言论”被判关押十年,家中顿时就失去了依靠。

在受尽屈辱、家破人亡之后,刚刚毕业的余秋雨,来不及将所学化为所用就被迫到农场务农。但务农期间,余秋雨也从未放弃过对文学的追求,顶着每日重体力劳作后的疲惫身体,他仍旧想尽办法搜罗可读之物。

务农多年,1971年因余秋雨本人学识渊博,学校复课之后,被分配参与学校教材的编辑,一直到特殊的“十年”结束。在此期间,一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余秋雨在文学上的贡献主要以“戏剧”相关的学术著作为主,获得的奖项也多与戏剧类研究和教材编写相关。

直至1985年,39岁的余秋雨由于在“戏剧”学术上的杰出贡献,由多位教授联名,让未当过“副教授”的余秋雨直接成为了当年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并且在这之后一年,又迅速成为了上海戏剧学院最年轻的大学校长。

在他当了一年校长之后,由于出色的工作能力,当时的文化部教育司表彰他为“最有现代管理能力的四名院长之一”。按照正常的轨迹,农村出身饱经磨难的余秋雨此后可以安心工作,前途一片锦绣。

但一直以来都怀揣着叛逆之心的余秋雨在上海戏剧学院当了几年校长之后,做出了一个震惊世人的决定。这个决定,虽然一直以来充满的争议,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个决定也改变了余秋雨的一生,给余秋雨带来了更大的学术成就。

这个决定就是——辞去上海戏剧学院校长一职,去追寻内心里更纯粹的文学世界。

二、文化的苦旅

对于余秋雨当年的辞职,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毕竟辞职的时候余秋雨已经是正厅级干部,除此之外,还有好几个省部级的职位在等着他。这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样的仕途是让人羡慕的,怎么会有人说不干就不干了呢?

但是余秋雨一直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仕途一片光明顺利,就意味着他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经营学校,面对政治。

从1989年开始,余秋雨提出了辞呈。但面对这样一个优秀人才的辞呈,当局的第一反应当然是“反对”。上级领导无论如何也不答应余秋雨这个看起来相当冲动的决定。从 1989年到1991年7月 。

面对众多人的反对和质疑,余秋雨坚定不移的几乎每个月都递交一次辞呈。在最后一次递交的辞呈里,他甚至引用了陶渊明的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终于在1991年7月他成功的辞掉了所有行政职务,还有其他荣誉职务和挂名的职务。

余秋雨的这次辞职并不是“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而是一次几乎真正意义上的“裸辞”。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余秋雨任职期间得到的都是赞许好评,反而在辞职之后引来了各种非议和诽谤。

时至今日,也还有人说余秋雨当年的辞职并非如他所说的那般是因为不屑于做官与政治希望能更纯粹的追求文学和内心,而是由于私人作风出了问题,被上海戏剧学院劝辞。

任由世人诽谤评说,不管余秋雨当时辞职的真实理由到底是什么。但他辞职后的行为是真实的。辞职之后,余秋雨开始四处游历,余秋雨的游历并不是很多人所以为的舒适的度假,也不是为了放松和游玩。

余秋雨选择了孤身穷游的方式来实践先人的那句古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他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腿进行了一场真真实实的文化苦旅。余秋雨的苦旅从西北开始,因为他想去关外看看古人笔下的“阳关”,想去看看那大漠,那黄沙。

当余秋雨背着简单的行囊来到向往已久、背负盛名的“阳关”时,现实确实骨感的。那个在文化人眼中名声响当当的“阳关”当地人居然大多数都不知道。历尽艰苦,穿越黄沙,当余秋雨终于找到阳关时。

在他眼前的仅仅只是一个埋在沙漠中不起眼的土墩,以及在恶劣气候下被侵蚀的堆堆古坟。厚重的文化及苍凉的场景,无一不刺激着他的神经。回到简陋的招待所之后,余秋雨写下了后来轰动一时的《阳关雪》,开启了《文化苦旅》的第一篇。

此后,随着余秋雨苦旅的步伐,他将沿途所见所思所感化成一篇篇精美的散文寄给编辑,最终成就了当世名作《文化苦旅》。

多年过去了,关于余秋雨的争论一直不曾停歇,有人说他欺世盗名,有人说他唤醒了散文的尊严。但无论如何,我们依然要感谢余秋雨当年的壮举,毕竟《文化苦旅》依然在默默地浸润着很多人的心灵。

1 阅读:1117
评论列表
  • 2021-04-01 13:23

    当代著名的文化人,没有之一!

  • 2021-03-31 16:10

    虽然余秋雨名声因为搞老少恋,师生恋臭了,不过他当初的文化苦旅是真的挺不错

  • 2021-04-11 00:34

    除了文化苦旅,别的都差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