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中国曾出现过一波“出国潮”,也导致不少顶尖人才外流,但近几年情况却出现了大翻转。
哈佛大学统计显示,2019-2021年间,有3878名华人科学家,离开了美国科研机构,重返中国任教或者创业。
并且,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都已经在国外顶级高校,拥有了终身教职。
研究报告截取
就在美国政府和媒体大感“恐慌”之际,又一位绝对的行业顶级大佬,被媒体公开报道离美回国了。
那么,这位大佬到底是何许人也?而他所从事的领域,又与我们普通百姓关系多大?
真正的医学界大佬2024年12月17日,香港《南华早报》率先刊登披露了一则大消息,全球顶级癌症专家孙少聪回国,且在首都医科大任职了。
这件事虽然普通老百姓没啥感觉,可在全球的科研圈里,无异于掀起了一场大海啸。
要知道,他在回国前,可是在美国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任职,并且还是其中的炎症与癌症研究中心主任。
作为全美综合排名第一的癌症中心,同样也是世界最大的癌症研究机构,MD安德森的大名,在医学界那绝对是如雷贯耳。
甚至,这个中心已经自傲到,将logo直接设计为,把癌症的英文(cancer)用横线一笔划掉。
当然了,他们也确实有这么做的底气。
单论临床医学诊治的话,我们国家的顶级医院确实不输国外,可说到疑难杂症的话,美国的医疗确实有优势。
就比如这个MD安德森,始建于1941年的它,从建院之初就是奔着肿瘤方向去的。
此后的几十年间,它更是把科研、实践交流做到了极致。作为一家非营利性医院,它存在的目标,就是为了攻克癌症。
自然而然的,在这里接诊和治疗到的疑难杂症,也远超大家想象。
就连中心的官网介绍里,都直白的写着:
“我们只关注癌症,我们的医生一天内治疗的罕见癌症,比大多医生一辈子见过的还要多。”
毕竟,这里可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肿瘤中心,每天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癌症患者上门求诊,也有各国的顶级医生来此学习进修。
可以说,这里云集了肿瘤相关的各种大咖,随便拉一个出来,都是学术界的佼佼者。
而孙少聪却成为了,这群人里的leader(领导),成为了这个中心的主任。
笨鸟先飞真的有用少聪,年少聪慧。
其实单从名字上就能看出,父母从小就对他寄予了厚望。
只不过,事与愿违的是,他并非天资聪慧之人。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考大学,孙少聪一直都不算是,最拔尖的那类人,可他偏偏有股子,不同于常人的钻研韧劲。
高考过后,他去往了湖北大学读生物学,毕业的时候又赶上留学热,然后随大流去了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深造,攻读下了微生物学博士。
1994年,在美国的加州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的他,加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医学院,成为了一名助理教授。
13年后,他终于晋升成为了杰出教授。
当然了,之所以用“终于”这词,是因为正常来说,这个晋升时间通常为10年,可他却是足足多花了3年时间。
所以很多熟悉他的人,都觉得孙少聪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天才。
至于后来真正令他声名显赫的,其实是在2007年加入,MD安德森癌症中心之后。
不知道是不是彻底找对了研究方向,反正自从加入该中心后,孙少聪是一路开挂升级般的蹿升。
没花几年的功夫,他就在这个大佬云集的地方,从免疫系讲席教授晋升成了,炎症与癌症研究中心主任。
并且,15年不到的时间里,他就申请到了2400万美元以上的科研经费。
至于每个科研人员,梦寐以求的两大顶刊《Science》、《Nature》,对他而言,可不是在上面发表过几篇的问题,而是他自己就是这两个期刊的审稿人。
一句话,他在肿瘤免疫、自身免疫以及炎症疾病的分子机制方面,就是绝对的学术权威。
同时,他带领的团队,也是全球第一个证明了,K63泛素化调节T细胞发育和外周细胞功能的维持作用。
也是在特定医学领域,有着开创性成果的大佬。
而他所致力的T细胞方向,也是被证实对癌症攻克,有着极大可能的方向。
孙少聪回国意味着啥?众所周知,中国是癌症新发和死亡人数,双第一的国家。
从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到,今年中国新诊断癌症482万例,占到了全球病例的24.1%,癌症死亡病例257万例,占到了全球病例的26.5%。
可以说,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癌症第一大国”。尽管这个名头不好听,可这就是摆在眼前的事实。
所以攻克癌症的病理机制,研发相应的新型治疗手段,势在必行。
而这就需要,真正的顶级科研人才,带头攻关。
稍微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知道,很多前沿的技术突破,虽说是离不开团队的通力协作,但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往往是极个别的领军人物。
尤其是,在基础研究上的突破,大多时候也是,少数顶级大佬的以点破面。
而这个孙少聪,恰恰就是这种人物。
可以这么说,他的回国扎根,至少能在极短时间内,把国内该方向的研究带到全球顶级行列。
甚至他的回国任职,还不是简简单单的人回来,与之一起的还有他的研究项目,和成熟的科研经验。
几乎可以预见,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搞出震动性的成果。
相较于自己埋头苦干,这些从海外证明了自己的华人科学家选择归来,也许是另一条不错的路子。
毕竟,美国在上世纪的遥遥领先,背后也是不断虹吸全球的顶级人才,而如今的中国似乎也有了类似的趋势。
不光是大量华人科学家陆续回国扎根,就连很多外籍的顶级科学家,也是选择在中国施展抱负。
就比如,日本数学家深谷贤司,从美国辞去教职,成为清华全职教授。
还有土耳其的洛戈塞蒂斯,作为前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控制论研究所认知过程主任,却也辞任加入了中科院任职。
后记国家之间的竞争,归到根子上都是人才的竞争。
回想30年前,我们国家大量人才外流,对比如今的海纳百川,真的是唏嘘不已。
也许这就是时代大势吧,最后希望大佬孙少聪回国后一切都好,早点在学术上取得新的突破,有一天能为癌症的攻克助力添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