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昇夫 字数 1319
榴兆楼
榴兆楼位于惠阳秋长街道茶园村楼角小组13号,从另有门牌“茶元村老屋29号”来看,茶园村以前叫作“茶元村”,榴兆楼所属茶元村老屋,表明榴兆楼是该村最早的建筑之一。

榴兆楼建于清光绪年间,坐西北朝东南,总面阔约50米,总进深约29米,占地面积1482平方米。
由堂屋、横屋、角楼等组成。一进置三门,中为门楼,石门框,带拱顶,上有石横匾,阳刻“榴兆楼”三字,红体,左边有小字落款“甲寅年冬月立”,甲寅年应指1914年,距今有逾百年历史。围屋四角筑三层高的角楼,角楼顶饰镬耳山墙。据现在状貌看,近年有重新维修过。
大门锁闭。左侧边门未锁,进去一看,狭长纵深天井,左边若干房间,右边与堂屋连通,门闭不得进。
榴兆楼的特点,体现有两处:1.四角角楼顶饰镬耳山墙;2.正门带落款的石门匾。
榴兆楼曾是抢救香港文化人士的接转站。1941年,香港被日军占领后,滞留在香港的国内许多知名的爱国文化人和民主人士急需转移,中共南方局和广东省委安排两路转移,其中一路由香港经宝安、惠阳、惠州到龙川,转移到大后方。中共东江特委书记尹林平派遣惠阳县委组织部长兼武装部长卢伟如到惠阳、惠州建立联络站,负责文化人的接转和护送工作。卢伟如经过考察,选择榴兆楼为接待站,由叶汉生任站长,叶瑞林、叶维儒、叶钧、叶玉定、叶梦昙等为接待员,为确保护送安全,廖承志、连贯、乔冠华等同志亲临榴兆楼指导并查看护送线路。当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第一批文化人茅盾夫妇、廖沫沙夫妇、胡风、张友渔、宋之的、叶以群、韩幽桐等20余人到达榴兆楼,经数天休整后被安全护送到惠州,抢救香港文化人安全通道由此建立。
抢救文化人行动从1941年12月起至1942年6月结束,历时半年多,被抢救的文化人、民主人士和其他人士共800多人,其中榴兆楼接待的有数百人。
2004年8月,公布榴兆楼为惠州市级文保单位。2019年4月,升级公布为广东省级文保单位。









以上十张:榴兆楼
彭屋
榴兆楼偏北不远,有座彭屋,门牌为茶园村茶老小组16号,门楣上刻有“经横来负”蓝底金字横匾,未知其意?门贴有对联:商贤世德,宋史家声。
时彭屋在维修中。据了解,该建筑为三进式客家围屋,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始建于清代,坐西北朝东南,平面呈长方形,2014年12月,公布为惠阳区文物保护单位。
另,彭屋曾是“茶园交通情报站”,“东纵物资供应站旧址”
1941年冬,日军第二次侵占淡水圩,惠阳处于白色恐怖之中,为保存革命力量,我党抗日游击队和惠阳党组织转入地下秘密活动。为了更好的掌握和了解敌情,1941年春节期间,在彭屋成立茶园交通情报站。彭屋情报站主要工作有:搜集和传送情报;为游击队筹集药品,保障野战医院药品的供应;采购粮食、枪枝弹药;护送并保障上级领导的过往安全;为东纵筹集经费和粮食;为游击队缝制衣服和做军鞋。可见其作用及贡献显著。





上五张:彭屋
崇林楼
崇林楼,即叶氏宗祠,位于茶园村楼角小组33号。
正面置一门,石门框,联曰:南阳世泽,西楚家声。门头上有一匾,刻“崇林楼”三字,黑体,多褪色。
该崇林楼让我想到镇隆崇林世居的望楼,也叫“崇林楼”。崇林世居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创建人叶文昭,贩盐起家,因叶文昭号崇林,故叫崇林世居,望楼崇林楼之名由此而来。但不知茶园村“崇林楼”渊源?可以知道,两者都姓叶。个人判断,崇林楼或许是茶园村叶氏比较早的建筑,也是茶园村叶氏老祠堂。



上三张:崇林楼(图片均实拍于202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