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秋季,我军首次举行了大授衔仪式,徐海东被任命为大将,并位列十大将第二。从坚守大别山到支持中央红军,徐海东的坚定立场与勇敢作战使他成为了一位值得信赖的将领。徐海东究竟凭借哪些卓越品质赢得了如此重视呢?
自1940年以来,徐海东因旧伤和健康问题,长时间依赖氧气瓶生活,几乎在病床上度过了近三十个春秋。他的身体状况让人心痛,毛主席对此始终心系,他曾亲自致电徐海东,叮嘱道:“安心养病,天塌下不要管!”
1969年,全国第九次人民代表大会正在紧张进行中,毛主席在会议上突然问道:“海东同志来了吗?”全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道熟悉的身影上。徐海东,这位曾经叱诧风云的将领,如今依靠着氧气瓶,坐在轮椅上缓缓站起,艰难而坚定地伸出手,与毛主席紧紧握住。
徐海东的故事要从大革命思潮时说起,徐海东1925年4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三十四团担任代理排长,1926年,徐海东加入国民革命军,参与了北伐战争,亲历了汀泗桥战役。
徐海东对战斗的热爱可谓无与伦比,他曾直言:“打仗就是我的治病良方。”在漫长的长征过程中,徐海东终于找到了释放这种激情的舞台。
长征的号角一吹响,徐海东便在伏牛山地区大破了土匪出身的刘黑七部。越过伏牛山之后,徐海东与红25军与前来封堵的西北军庞炳勋部相遇。许多红军战士的枪械因为缺乏润滑油而无法发射,局势岌岌可危。
正当战士们感到绝望之际,吴焕先政委从交通员手中抽出一把大刀,带领直属队果断向敌军发起了冲锋。在这场惨烈的肉搏中,西北军以耍大刀自豪,可他们从未见过红军主官亲自上阵拼杀的场面,在混战中,徐海东带领后卫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本军的最后方绕到了敌军的后方,形成了意想不到的包围。
经过一番恶战,西北军损失惨重,庞炳勋无奈之下只能放弃追击。红25军在这一路上连续突破敌军多道封锁线,12月10日,他们终于率先踏入了陕西的土地。
国民党六十师的中将师长陈沛亲自带队,对红25军在七里荫岭的驻地发动突袭。陈沛作为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深谙谋略,他早已推测红25军将会向核桃坪、庾家河、向龙驹寨进发。为此他夜以继日地行军,率领三个团抢先一步占据了制高点——东山拗口,俯视着红军,形成了绝对的战术优势。
这场战斗的结果可谓是两败俱伤,红二十五军成功歼灭了敌军700余人,自身也遭受了惨重的损失。战斗中徐海东身负重伤,左眼被敌人的子弹贯穿,鲜血狂涌而出,最终他失去了意识,陷入了昏迷。
战地医生迅速为其进行紧急止血手术,由于淤血堵塞了他的喉咙,徐海东面临窒息的危险。在紧急关头,一位年轻的女兵周少兰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果断地用嘴一口口将淤血吸出,经过艰难的努力,终于帮助徐海东摆脱了生命危险。周少兰最终成为了徐海东的妻子,选择改名为周东屏,寓意着她将永远屏护着徐海东的安全与生命。
还有一件事是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后,面临着严峻的物资匮乏问题。当地百姓长期遭受地主的剥削,几乎没有多余的财富和粮食能够支援红军。这个现实使红军的驻扎变得异常艰难。毛主席和周总理为了应对这一困境,召开了多次会议,讨论如何解决财务问题。
在会议上领导层不断思索着应对之策,他们深知只要能够顺利渡过这个严冬,前方的局势将会有所好转。当前的红军战士面临着极其恶劣的生存条件。许多士兵没有足够的冬衣,身上穿着单薄的衣物,更为严峻的是,粮食的匮乏使士兵们不得不以树皮为生,整日寻找能够填饱肚子的食物。
毛主席深知战士们的艰苦,他心中思忖最终想到了徐海东。徐海东所领导的部队在艰苦环境中十分出色,相比之下,他的部队显得更为富足。于是毛主席写信给徐海东,恳请他提供一些资金支持。
当徐海东收到这封信时,毫不犹豫地表达了自己的决心:“不是借,而是给红军五千大洋。”他的态度坚定而果断,迅速前往供给部长查国桢的办公室,取出了5000大洋,递交给中央。
查国桢听后惊愕不已,这意味着自己的部队只剩下2000大洋,战士们的生活也异常艰难。面对这样的局面,徐海东却毫不在意。他语重心长地说道:“大家想想,毛主席既然开口,说明党中央正在面临艰难困境,情况比我们更加严峻。我们即便是不吃不穿,也要无条件支持中央的工作!
徐海东的无私奉献让查国桢深感震撼。在当时徐海东部队的战士们同样过得不易,他始终坚守着对党的信念和指示,毫无保留地向中央伸出援手。毛主席得知这一情况后,深感感动与欣慰。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徐海东的行为为战士们的冬季供给提供了帮助,为整个红军注入了无形的力量与信心。
后来徐海东作为115师344旅的旅长,在林彪的指挥下,带领部队从山西一路打到河北。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徐海东几乎没有获得片刻的休息,整整半年时间都在不断地辗转于千里之外的战场。他和他的战士们昼夜奋战,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常常是打仗时连饭都顾不上吃,有时甚至连一口水都难以喝上。
战斗的胜利并没有带来应有的安慰,因日夜操劳徐海东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他时常自言自语:“等打完这场仗我就去休息,等新中国成立,我再去休息。”身边的将士们多次劝他去休养,他始终拒绝,表示要在革命的最前线继续战斗。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徐海东本应享受久违的宁静与安定,此时的他却再也无法站起。昔日的战斗英雄,如今却因病榻于床,无法参与到他曾为之奋斗的事业中。
1960年的某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一辆军用小汽车缓缓驶入广州的一条小巷。当小汽车驶入一段倾斜达30度的下坡路时,坐在后座的毛主席突然拍了拍驾驶员的肩膀,淡然地说:“关掉发动机,顺坡滑行就好。海东同志在这里,记得不要吵到他!”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受到了温暖。
1970年3月25日,徐海东在漫长的斗争与病痛中,迎来了他生命的终点。在这一天,他安静地闭上了眼睛,轻轻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享年70岁。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与挣扎,他的脸上却始终流露着一种平静与安详,在与这世界告别的瞬间,心中早已释然。
正是因为有像徐海东这样的老将军,我们的生活才得以更加美好。他用自己的一生捍卫了理想与信念,将勇气与奉献精神深深植根于这个国家的历史之中。徐海东是战场上的英雄,更是新时代的楷模,他的形象在我们心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