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籍籍无名的皇帝:16岁登基,在位17天,20岁去世

夕阳余晖映落日 2025-01-17 15:52:41

710年六月初二,唐中宗李显在神龙殿驾崩。

他驾崩的毫无预兆,极其突然,死因成谜,根据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唐中宗是被妻子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合谋毒死的,原因就是韦后想临朝称制,而安乐公主想做皇太女。

但这是否是历史的真相值得怀疑,不过,不管怎么说,唐中宗驾崩的突然,打了很多人一个措手不及,倒是韦后秘不发丧,迅速控制了朝政,欲行武则天故事。

当时太平公主试图牵制韦后一党,就和上官婉儿商议起草了唐中宗遗诏:

“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旦参谋政事。”(出自《资治通鉴》)

也就是让相王李旦牵制韦后一党,然而宗楚客站出来否定了这一遗诏,在他看来,相王辅政于理不合,况且相王和韦后是叔嫂关系,一起处理政务不合礼仪。

所以宗楚客联合宰相们请求韦后免去李旦参谋政事的职务,尽管有人持反对意见,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于是相王李旦成了太子太师。

两天后,韦后公布了李显驾崩的消息,并临朝摄政,接下来就是从李唐宗室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傀儡皇帝,这个人选自然首先要从李显的儿子中选择。

李显共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李重福、李重润、李重俊、李重茂。

其中李重润是唯一的嫡子,其母为韦后,李重润是被武则天下令杖杀的。

701年,李重润和妹妹李仙蕙、妹夫武延基私下里讨论武则天宠幸的二张兄弟如何自由出入皇宫,如何干政,张易之就告到了武则天那里,武则天下令将孙子、孙女和孙女婿杖杀。

后来韦后将这笔账记在了李显庶长子李重福身上,认为是李重福诬陷才导致李重润的被害。

所以705年唐中宗一复位,韦后就迫不及待在唐中宗面前提及这件事,让唐中宗将李重福外放为濮州员外刺史,后来又转任均州刺史。

李重福到了地方后,不仅没有实权,还被州官严加防范着,说是软禁也不为过,还不准他回京,唐中宗驾崩后,韦后第一时间就命人到均州防备着李重福。

所以李重福自然不是韦后的选择,而李显的第三子李重俊本来在李显复位后被立为了太子,但他这个太子做的很窝囊。

因他不是韦后的亲生儿子,韦后厌恶他,权倾朝野的武三思、干政的安乐公主也都不待见李重俊。

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经常唆使安乐公主羞辱李重俊,称呼他为奴,安乐公主更是想取而代之,想让李显废黜李重俊这个太子,而让安乐公主做皇太女。

尽管李显没有答应,但这种种还是让李重俊起了反抗的心思。

707年李重俊发动景龙政变,诛杀了武三思、武崇训等人,后兵败被杀。

所以当唐中宗李显驾崩后,李显活着的儿子就只有远在均州的李重福和最小的儿子李重茂。韦后自然不会选择李重福,于是李重茂就成了韦后不得已的选择。

710年六月初七,年仅16岁的李重茂继位,尊韦后为皇太后。

李重茂这个傀儡皇帝比之武则天高压下的唐睿宗李旦有过之而无不及,什么事情都说了不算,仅仅被需要坐在皇帝那个宝座上,但他没有任何的话语权。

有了皇帝后,韦后的心思就再也藏不住了,距离李显去世仅仅过去了十天,也就是六月十二日,宗楚客、武延秀、赵履温、叶静能还有以韦温为首的诸温,就一再请求韦后“遵武后故事”,还“引图谶,谓韦氏宜革唐命。”

总之就是请韦后效仿武则天登基。如此急迫也不知道这些人是怎么想的,是不是觉得有武则天这个先例在,韦后登基就会顺理成章?

但怎么可能呢?强悍如武则天在李治驾崩后临朝称制了7年,才在所有事情都准备完毕,朝廷完全在她掌控之下才登基为帝。

到了韦后这里,居然在李显驾崩十天后就迫不及待的准备称帝,先不说时间上的匆忙,就韦后个人来说,有武则天的野心,但真没有武则天的手腕和能力。

而且韦后的野心完全是被懦弱的李显喂养起来的,当初李显第一次登基,不到两个月就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在远离京城的那十余年里,李显数次想要自杀,每次都被韦后劝止。

韦后说:“祸福无常,宁失一死,何遽如是!”(出自《资治通鉴》)

正是韦后陪着李显走过了那段艰难的流放生涯,后来李显曾发誓:

“异时幸复见天日,当惟卿所欲,不相禁制。”(出自《资治通鉴》)

所以当李显重新回到京城,做了太子又复位成功过后,对韦后还有在流放路上出生的安乐公主有一种不知死活的放纵,这种放纵养大了韦后和安乐公主的野心。

李显第一次继位的时候还有雄心壮志,还敢和母亲武则天对着干,结果被武则天一下子扔出了京城十余年,再回京就完全变了一个人,即便复位了,也无心朝政,由着韦后、安乐公主等干政,弄得朝廷乌烟瘴气。

有一个事实很有意思,那个时候,女性干政最严重的时期并非武则天做皇帝的时候,反而是李显复位后的那几年时间。

当时,活跃在政坛上的女性特别多,比如韦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长宁公主、上官婉儿、上官婉儿的母亲、韦后的妹妹、女官柴氏、贺娄氏等等。

这其中又以韦后和安乐公主为最,韦后甚至想着效仿婆婆,不仅干政,还要临朝称制,还要做一做皇帝,既然武则天做的,她也做的。

但历史上为什么只有武则天这一个女皇帝?武则天注定是不可复制的。

韦后以为暂时控制了朝廷,就能成功称帝,她以为自己最大的阻碍会是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于是宗楚客等人谋划除掉相王、太平公主以及少帝李重茂。

结果事情刚刚开始谋划,就被泄露给了临淄王李隆基,当时李隆基刚从潞州回来不久,“阴聚才勇之士,谋匡复社稷。”

李隆基本就将矛头对准了韦后一党,现在知道了宗楚客等人的谋划,就联合太平公主准备铲除韦后一党。

六月二十日,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以及韦后一党的很多人。

当时少帝就住在太极殿,刘幽求就说:“众约今夕共立相王,何不早定!”(出自《资治通鉴》)

这是准备拿少帝李重茂开刀,但李隆基知道还不是时候,就阻止了刘幽求,继续让人追杀韦后一党。

等到天明的时候,宫内外都平定下来,李隆基这才去拜见相王李旦以请罪,因为李隆基在政变前并未将谋划告知父亲,而是选择了隐瞒。

李旦见政变很成功,对李隆基说:“社稷宗庙不坠于地,汝之力也!”(出自《资治通鉴》)

随后李隆基率军迎接李旦进宫辅佐少帝。

这个时候的少帝很恐慌,这个皇帝不是他愿意当的,如今可能也不是他能当的。

他下诏大赦天下,说:“逆贼魁首已诛,自馀支党一无所问。”随后遣使者分赴各地安抚百姓,还特意派使者安抚在均州的李重福。

做完这一些之后,李重茂就在太极殿里静静等待着自己的命运。

到了二十三日这一天,太平公主就传达了少帝让位于相王的旨意,李旦坚决推辞,一来唐隆政变他啥也没干,二来推辞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步骤。

刘幽求就对李旦的儿子李成器和李隆基说:

“相王畴昔已居宸极,群望所属。今人心未安,家国事重,相王岂得尚守小节,不早即位以镇天下乎!”(出自《资治通鉴》)

李旦继位属于众望所归,应该早日继位。其实谁都知道,不管怎么说,当时的李唐王朝,确实不是16岁的少帝能掌控的,李旦还真的就是众望所归。

李隆基表示父亲生性淡薄,当初就把皇位让了出去,现在又怎么能和侄子抢皇位?

刘幽求继续劝说:“众心不可违,相王就算是要独善其身,也要为江山社稷考虑。”

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李成器和李隆基就去劝说李旦,李旦终于应下了此事。

二十四日,少帝坐在太极殿内,李旦立在李显的灵柩旁边,太平公主就说:“皇帝想把皇位传给叔父,可以吗?”

又是刘幽求跪下来说:

“国家多难,皇帝仁孝,追踪尧、舜,诚合至公;相王代之任重,慈爱尤厚矣。”(出自《资治通鉴》)

国家危难之际,这样的禅位是少帝仁孝、相王慈爱的一种表现,于是,少帝就把皇位就传给了李旦。

在这个过程中,少帝就像是一个提线木偶,根本没有他说话的份,就一步步跟着走。

完事了他还呆呆地坐在皇帝的宝座上,太平公主就上前对他说:“天下之心已归相王,此非儿座!”(出自《资治通鉴》)

啥意思呢?天下之心已归相王,这个宝座不属于你小子了。

太平公主说完这句话就将少帝拉了下来,随即,唐睿宗即皇帝位。

少帝李重茂就这样浑浑噩噩的做了17天皇帝,然后就被太平公主从皇帝那个宝座上拉了下来,被封为温王。

第二年又被封为襄王,并迁至集州,由中郎将领五百人看守着,开元二年(714年)又转任房州刺史,依旧被看管着,不久之后去世,年仅20岁。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