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好,今天为你讲述的书,是美国语言学专家卡萝尔•弗来明的《“没话找话”指南》,副标题是“给社交别扭人的破冰实操话术”。
语言,是人类之间沟通、传达信息的基本工具。我已经给大家解读过很多本关于利用语言进行有效沟通的著作,囊括了工作职场、亲密关系、家庭内部等各个应用场景。但是今天这本书,涉及的却是一个被忽略的场景,那就是“闲聊”。
听到这里,有人会说,闲聊不是一种可有可无,人人都会的谈话吗?难道还需要专门的技巧和专家来指点?对于这个问题,本书作者弗来明就说了,不要小看闲聊。闲聊,是人们试图靠近彼此时发出的有效信号,是一种轻松愉快的语言沟通形式,也是人们开启更深入严肃交流前的热身,拥有重要的社会情感功能。恰当的闲聊,能迅速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和认同感,开启友谊和协作的大门。 反过来说,在现实中,很多人其实是不会闲聊的。我们大概都会亲身经历,或者目睹一种社交中的尴尬情况,就是“尬聊”:遇到不太熟悉的陌生人,想用闲聊来拉近两个人的距离,打破沉默,却发现你抛出去的话题,人家不是很想接,而别人说出来的话,你也不知道如何回应,大家都只剩下了客气的场面话,甚至沉默,气氛是越聊越尴尬。
所以,既然我们愿意在各种语言沟通场景,比如公开演讲、职场汇报、脱口秀表演甚至恋爱搭讪等方面,听从专业人士的意见,进行有意识的训练;那么同理,我们也可以学习专业技巧,提升自己的“闲聊力”,补足这个以往被忽视的短板,让自己在沟通能力方面变成一个“六边形战士”,让自己在社交中更加轻松地破冰,快速与他人拉近距离,建立信任感。
本书作者弗来明,是美国西北大学语言沟通障碍学博士,曾从事专业治疗多年,帮助那些被诊断为沟通障碍的心理疾病患者。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弗来明发现,自己的治疗方法,对那些缺乏语言沟通技巧的平常人也有用处。于是,他就进行了一下事业规划,逐渐转型为一名专业从事沟通交流教育的培训师,还被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聘为沟通顾问。而这本《“没话找话”指南》就是他结合三十年从业咨询经验,为那些想提升自身沟通技巧的普通人所撰写的“闲聊”秘籍,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效、可实操的小贴士和技巧。
接下来,我就分三部分为你介绍本书的内容。首先,我们从人类学历史的角度,来了解下闲聊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用闲聊来治疗社交焦虑。在第二部分中,我们来看看,如何从沟通心态、内容和应对技巧三个层面,来优化我们的闲聊,提升社交效果。最后,我们再来谈谈,如何用正确的肢体语言和表情,来助力我们在闲聊中的语言沟通,真正变成一个应对自如的聊天高手。
第一部分
首先,可能很多人要问,我们为什么要闲聊呢?在本书开头,作者弗来明就说了,闲聊本身存在的历史,几乎和人类本身一样长。在远古社会,这种沟通可是事关每个原始人生死的大事,通过语言沟通,我们的祖先可以借助本能,结合沟通的内容、语音语调和面部表情,来迅速判断,对方是不是“自己人”:他对自己是善意还是敌意;是能可以合作,还是要提防他对自己突然动手。这种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本能有多强呢?甚至一岁不到的婴儿都能根据听到的声音来辨别说话人和自己的关系,如果说话的不是自己的父母或者其他熟悉的家庭成员,那么婴儿马上就会产生警觉。同样,今天的我们,在闲聊中,可能也会通过对一些信息的分享和评价,来判断,对方是不是和自己三观相符,而价值观相对比较一致的人,即使比较陌生,也更容易产生一种亲密感,提升合作共事的意愿。
除了辨别敌我,确认对方身份,闲聊在人类进化中起到的第二个作用,就是交流信息,促进合作。为了证明自己这个观点,弗来明建议大家去读读著名进化心理学家罗宾·邓巴的《梳毛,八卦和语言的进化》。邓巴在这本书里提出过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那就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是因为我们拥有强大、独一无二的语言能力。而人类的语言能力之所以能持续进化,就是为了增进社交关系,进行劳动合作。从人类诞生的时代开始,坐在一起畅聊八卦,就是一种最快捷灵便的社交形式。通过信息分享,我们的老祖先既可以快速分辨敌友,对合作伙伴的可靠性有一个基本判断,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推销包装自己。而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应付更多的社交对象,描述更丰富的外界事物和自我感受,人类语言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就逐渐提升和迭代了。
弗来明强调说,虽然时过境迁,人类已经身处一个技术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但闲聊,依旧是一个能够让我们快速与他人拉近距离,建构一个身份共同体的有效手段。在本书中,弗来明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各种沟通比作食物的话,那么闲聊就是豆腐:易于消化,随处可见,善于从搭配的食材中汲取不同的风味。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还对闲聊表示抗拒呢?弗来明一针见血地分析说,我们讨厌的闲聊,主要集中在社交场合,与陌生人的“破冰”式闲聊。我们之所以在遇到陌生人时,感到紧张与不适,正是因为根植在我们基因中的本能,因为我们无法判断对方是否友善,和自己是否属于一个共同体。
所以,和陌生人开始闲聊,就在我们内心深处造成了一种矛盾和煎熬:一方面,是社会礼仪的规训,要求我们必须表现得热情有礼,友善开朗。但另一方面,我们的生物本能又在拼命大喊“小心!这可能是个敌人!”
如此一来,有很多人就因为这种内在纠结,害怕在社交中因为应对不当,发生尴尬,而变成了“社恐”。弗来明就说,不要紧,闲聊本身就是治疗“社恐”的良药。听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说,我因为社恐,而不敢和陌生人闲聊,现在你又说闲聊能治社恐,这不是陷入死循环了吗?
说到这里,就又要提到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暴露疗法”了 。这种疗法,说白了,就是循序渐进地,长期和自己恐惧的事物进行接触,让恐惧反应慢慢减弱,实现情绪脱敏。 所以,对于社恐患者来说,一种比较稳健的练习方式,首先是独处的时候,自己在脑海中复盘那些你所见到过的社交达人是如何闲聊的,并逐渐把主角替换成自己。然后,你先和自己身边熟悉的人闲聊,感觉效果提升,自己也变得轻松自如之后,再慢慢通过他们的引荐,结交一些新朋友,拓展社交圈子。弗来明说,一个人所拥有的某项技能水平,大概是身边最常接触的五个人的平均值,社交闲聊也不例外。所以,你如果想切实提高自己的闲聊水平,首先第一步就是要让自己不再害怕与陌生人沟通,勇敢地走出自己现有的社交圈。
第二部分
解决了动机问题,那么接下来,就是具体实操的技巧问题了。作者弗来明就为我们按部就班,一步步地列出了那么几个重点。
首先第一点,我们要警惕一个错误的闲聊沟通习惯,那就是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弗来明说了,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就没有办法通过闲聊去了解对方,也无法营造一种恰当的沟通氛围。所以要迅速拉近关系,必须时刻记住,把关注的重点放到对方身上,倾听对方谈话中传达的信息和情感,以便做出恰当的回应,同时学会欣赏对方的闪光点。
包括弗来明在内,很多心理咨询专家都建议,要想发现我们社交沟通中的缺陷,不妨在征得对方同意的前提下,把沟通现场的情况录音或者录像,然后坐下来复盘分析。 那么如何判断我们是否在闲聊中过分以自我为中心了呢?弗来明提出了这样几个指标:
在交谈中,你是否总在自己一个人滔滔不绝?
你是否在谈话中多次打断对方?
你是否为了压倒对方的声音,不由自主地提高音量?
在交谈中,你是否谈的最多的是自己?而不是对方或其他话题?
如果在这些问题上,你的选择基本为“是”,那么很明显,你在闲聊沟通中的“自我中心倾向”就非常强,需要有意识地加以克服。首先第一步,就是闲聊时,以吸收、应对对方讲述的内容为主,把自己固有的情绪和意见,尽量放到一边。
弗来明接下来要跟我们谈的第二个重点,我个人把它总结为一句话,就是:“闲聊不闲,打磨内容是关键”。
在很多人眼里,闲聊是一种完全没有门槛的轻度交流方式,是个人就会闲聊,根本不值得为它做什么内容上的准备;结果一复盘,就发现,我们自以为的“闲聊”之所以变成了尬聊,不外乎有那么几个缺陷:缺乏细节信息量和个人经验,充斥着大量不知所云、容易冷场、属于泛泛而谈的内容。这样一来,不但对方感觉很难回应你,你在谈话对象心目中的吸引力也就迅速下降,通过闲聊拉进彼此关系的目的,自然也很难达成了。
那么,如何让自己的闲聊内容变得更加有吸引力呢?弗来明说,首先,要保持好奇心,提前做点功课。如果我们闲聊的场景,是行业活动、学术研讨会,或者是有主题的朋友社交聚会,比如生日派对,或者业余爱好俱乐部,我们不妨做点小调研工作,收集下相关信息:研讨会的研讨主题、演讲人的背景履历,或者这种业余爱好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小趣闻。这样,到了现场,我们就不会手足无措,想参加闲聊却无话可说。
其次,我们要让自己的好奇心压倒自己的社交焦虑,弗来明说,你可以在心中默念“这里的每个人,都知道一些我不知道的事情”,通过表现出真诚的倾听欲,和诚恳地向别人发问,我们也可以逐渐参与到闲聊中去,并得到别人的赞赏和接纳。
当然啦,这些临时抱佛脚的措施,大概率只能解一时之急,那么弗来明也强调了,为了让自己的日常沟通总能“有料”,那么坚持日常知识和信息的积累,才是根本解决之道。这里,我再告诉你一个小窍门,来自一本书,叫《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它的作者斋藤孝教授就说,在平时坚持阅读内容多元化的经典书籍和权威媒体,形成足够广博的知识储备,然后在沟通时,把这些外部摄入的知识中的某个闪光点,和自己的个人经历,或者当前闲聊场景中的某个元素结合起来,就会立刻形成了一个鲜明、有趣,也带有你个人色彩的论述。这样,就可以有效引发闲聊场合中,其他人的注意和回应,提升自己的魅力值。
除了日常知识储备,弗来明的另一个建议,就是拓展自己在职场之外的个人生活,培养一些健康有益的爱好。你在为这些爱好付出时间的同时,不仅收获了独特的技能,增长了见闻,锻炼了意志,也能让自己在闲聊中,让自己的人设丰满而有魅力。弗来明就在书中说,自己认识一个极端害羞的医生,但这个医生在社交沟通的时候,却很受欢迎;这是因为,他本身是个旅游爱好者,曾经走遍了世界各个景点,甚至包括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曾经去过我国的西藏,在加拿大北部近距离观察过北极熊,在闲聊中,他一旦抛出这些有趣的见闻,大家的注意力,也自然而然地集中到了他身上。
在书里,弗来明还举了一个截然相反的案例,是关于另一个自己帮助过的咨询者。这个年轻人来自中国,在硅谷当码农,英文名字叫本。和许多硅谷工作的华人一样,本的业余生活内容非常单一,看电视,上网冲浪,打游戏,可以说是理科宅男标配;而他的社交圈,也只限于自己身边的国内同胞,没有什么讲英语的美国本土朋友。久而久之,本自己也发现,如果要在公司里得到晋升,那就必须拥有正常而广泛的社交,同时提高自己的英语沟通能力,于是就找到了弗来明。弗来明给出的判断一针见血,说如果你想拥有正常的社交,那在改善表达能力的同时,必须先得“有生活”。
那什么算“有生活”呢?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弗来明的意思是,首先,在工作之外那些可支配的时间里,人应该走出家门,告别网络虚拟环境和电子设备,去接触一下真实的世界和人,然后在现实环境里,和他人一起共同活动和娱乐,触发自然的沟通与接触。在这种活动中,我们和他人一起努力,达成了目标,享受了其中的乐趣,比如互相帮助,徒手攀上了高峰,或者组成一支球队战胜了对手。这些共同经历,就是引发我们产生沟通的推力,也构成了闲聊中能激发情感共鸣的谈资内容。
所以,弗来明给本提出了三个要求:1.思考自己的兴趣爱好;2.找到一个和自己拥有同样兴趣爱好的人群,必须是讲英语的本地人;3.调整自己的社交倾向,实现破圈,把时间精力适当匀给自己的本地新朋友,不要待在同胞社交的舒适圈里。果然,过了一段时间,本就告诉弗来明,自己实现了社交破冰,他参加了一个烹饪培训班,不仅培养了一项全新的爱好,还在其中收获了一段感情。
好了,沟通的决心我们有了,心态也调整好了,谈资和人设我们也准备齐了,那接下来,弗来明教给我们的,就是一系列我们在闲聊当中的具体操作要点。所以,我个人把这部分命名为“抠细节”。
首先,大家可能比较关心的是,如何用一句话来开启闲聊,尤其和陌生的社交对象相遇的时候,说白了,如何实现社交破冰。弗来明就说了,这开头的第一个话题,非常重要,如果把接下来的闲聊比作一艘船,那么这第一个话题,或者我们提出的问题,就好比是停泊时,维系固定的船锚,所以你也可以叫它锚定问题,或者锚定话题。
这个“锚”该如何选择呢?最好选择一个与闲聊双方无关,但出现在大家身边场景中的事物,这样谈论起来又安全,又比较容易引发对方发表自己的感想,比如“这幅画画得挺有趣”,“这个蛋糕看起来真好吃,糖霜可真厚”,或者“这简直是我平生坐过最慢的电梯”,诸如此类。
其次,要关注闲聊本身的推进和发散节奏:如果用音乐演奏,来比喻各种谈话方式,那么各种深度交流,就如同一个大型管弦乐团在演奏交响乐,非常严谨,参与者要如同乐队成员一样,各司其职,按照乐谱演奏,还要听指挥的调度。作者弗来明说,闲聊,和深度沟通不一样,更像爵士乐演奏,即兴发挥的成分非常多,演奏的曲调,也就是谈话的主题,也是随意跳跃,快速转换。
所以说,在闲聊时,我们每次发言的时间,最好保持在一分钟以内,如果对方提出了新话题,就要及时跟上。另外,我们也要注重把控闲聊的节奏,不但要注意解答对方提出的问题,也要实时抛出问题和意见,让对方能接住,继续发挥。这就如同打网球或者壁球,两个人要打得尽兴,就要水平相当,有来有回。如果一方总是无法回球,那么谈话就如同频繁中断的球赛,让人心生厌倦。
作者弗来明说,有一种闲聊时常见的“死球”,那就是封闭式问答。例如,在酒吧或者什么娱乐场所里,对方热情洋溢地问你说“这儿环境气氛真的不错,你常来吗?”结果紧张而局促的你,直接回答了一个“不”字。这样一来,对方要想继续发挥的空间,就被一个简单粗暴的否定给堵死了。那该怎么办呢?理想的状况是,无论问题和回答,都应该是开放性的,也就是说,给出的问题,无法用一个简单的“是”或者“否”来回答,得用上一堆具体细节和个人感受。
这个方法,本来是新闻媒体记者业内的一条经典原则。美国资深体育记者威尔斯坦在他的名著《美联社体育新闻报道手册》里就提过:如果采访一个大牌体育明星,想在有限的采访时间里挖出足够多的料,写成一篇精彩的深度报道,那么你就绝不能问那些封闭型问题,例如“你觉得本赛季球队能夺冠吗?”这样的问题,任何有职业操守的运动员,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一个“是”,但也就仅限于此了。所以,精明的老牌记者,就会这样问:“你觉得,为了夺冠,咱们球队今年还该在哪些方面再努努力?”你看,这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开放性问题”,对方也会打开话匣子,从诸如战术、球队引援、对手分析一直谈到更衣室里的气氛等等,干货细节满满。这个媒体记者采访时的小诀窍,在我们闲聊时,也绝对用得上。
反过来说,那些闲聊高手,即使面对一些封闭型问题,也会得出精彩而富于细节的答案,拉近两个人的关系,让闲聊的热度不断升温。比如在外面散步,有个陌生人来破冰问候,说:“今天天气可真不错!”普通人可能就会说个“是啊”,但沟通高手就会在回答中加上一堆细节和感受,比如“对,遇到今天这样的好天气,我都会带狗出来遛遛,从这里一直走到哪里,那个地方会有很多人看风景,锻炼,你也该去看看。”
第三部分
说完了心态、内容和技巧,那么弗来明强调的最后一个,关于优化我们闲聊的关键,就是表情与肢体语言管理,以及洞察。我个人称之为“功夫在诗外”。
弗来明强调说,沟通对象在评估对我们的言谈时,会有三个问题,第一是内容,第二是输出的方式,第三就是我们说话的样子。头两个,我们刚才已经分别涉及过,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谈谈,在闲谈时,我们的表情与肢体,这种“无声的语言”该如何呈现。
在本书中,弗来明借用了另一位心理学家华斯默的观点,提出了一个SOFTEN原则,里面的六个字母S、O、F、T、E、N分别代表了一种可以让你在闲聊时展示亲切、重视等积极情绪的表情或者动作。
首先来看,S代表微笑,Smile。这个很容易理解,微笑传达的情绪是友好、和善,让对方知道你是安全的,无攻击性的。而O和F, 分别代表的是Open posture和Forward lean,
肢体舒展和身体前倾:两臂和双腿不要交叠,肩膀打开,脚尖要对准你的谈话对象,身体微微向对方的方向倾斜;这样做,能有效地表示自己很坦诚,没有戒备,以及对对方的话题很感兴趣。第四个字母T,则表示肢体接触,Touch,比如说相见之后来一次坦诚、有力的握手,用你的手掌虎口接触对方的虎口,让彼此掌心贴合相触,这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社交破冰动作。
第五个字母E,这个说出来大家也非常熟悉,就是Eye contact,眼神交流 。弗来明说,很多前来寻求帮助的咨询者,在借助录像复盘的时候,都会发现,自己要么畏畏缩缩,不敢和对方发生眼神接触,给人一种心虚、不自信的感觉,或者就是机械、呆板地瞪着对方,给人一种潜在的攻击感和冒犯感。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眼神不败术》里面就教我们说,首先,眼神接触时,我们身体该略后倾斜,减少心理上的压迫感。其次,要把眼神接触看作一场双人舞蹈,有分有合,凝视一会儿,就要短暂地把视线移向别处,然后再回归。
然后,最后一个字母N,代表了Nod,也就是点头。在对方开口时,间或点头,有很好的鼓舞和赞同效果,这个大家都明白。
反过来说,你也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肢体语言和表情,来验证自己的闲聊是否具备吸引力。简单来说,如果你的谈话内容不令人满意,对方的面部和身体都会出现一些抗拒性的反应,比如眼光开始游移向别处,身体距离拉远,用手遮住嘴,随手拿起一件东西放在你们之间等等。
结语
好了,这本《“没话找话”指南》的基本内容,就大致为你介绍到这里。在本书中,作者弗来明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治疗培训经验,为我们分析了闲聊,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后,弗来明又按照心理建设、沟通方式、内容打磨、节奏把控、回应模式,以及肢体语言等具体环节,为我们提出了如何在闲聊中改善自我表现,优化沟通效果的建议,每一条都非常具体,有实操性,而且环环相扣,堪称一部手把手教我们优化沟通技巧,提升语言表达,迅速实现社交“破冰”的技术手册。
弗来明总结说,如果说深入交流是沟通的高速公路,那么一场自然而愉悦的闲聊,就是通向它的引导匝道。 如果把正确闲聊的要点,总结成一套简单好记的公式,那么你只要记住弗来明在书中提出的“ARE守则”就可以了。A,R,E这三个字母分别代表了三个概念,Anchor,锚定;表达,Reveal;鼓励,Encourage。也就是说,根据我们在刚才解读中所提到的内容,要完成一场完美的闲聊,我们只要记住,先提出一个很好的锚定问题或者话题,成功地引发对方的交流欲,完成破冰,再接着,按照我们刚才提出的各项原则,友善而开放地表达自我,回应对方,再时不时地利用肢体动作、表情或者语言,来鼓励对方继续交流,那么基本上,就可以宣布大功告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