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6月12日,文坛巨匠郭沫若溘然长逝,留下无数未竟事业与情感谜题。八个月后,其妻于立群在整理遗物时发现数封神秘信件,次日便以极端方式结束生命。这场延续半个世纪的情感漩涡,最终以最惨烈的方式画上句点。
1914年的旧式婚礼上,19岁的郭沫若迎娶素未谋面的张琼华。这段包办婚姻仅维持五日,郭沫若便远渡日本求学,留下一生守活寡的原配。在日本东京,年轻医学生邂逅护士佐藤富子,上万封炽热情书见证这段冲破国界的爱情。佐藤为爱断绝家族关系,生育五子却仍未能拴住诗人漂泊的心。
当记者于立忱出现在郭沫若生命里时,这段婚外情注定成为悲剧。身处异国的惺惺相惜,最终败给现实压力。而命运的齿轮此刻已开始转动——数年后郭沫若在于立忱追悼会上,将手帕递给泣不成声的妹妹于立群。这个温情瞬间,开启了另一段充满阴影的婚姻。
出身没落家庭的于立群,曾是上海滩耀眼影星。她放弃如日中天的事业转型编剧,在抗战烽火中化身丈夫的"革命伴侣"。白天协助处理文书,夜晚誊抄丈夫诗稿,这位才女将全部才华倾注于郭沫若。但褪去公众场合的模范夫妻光环,卧室里堆积的暧昧信件正悄然腐蚀她的精神世界。
郭沫若逝世后,于立群在整理书房时触碰到禁忌之匣。泛黄信纸揭露的不仅是丈夫数段风流往事,更藏着与亲姐姐于立忱的隐秘恋情。"你姐姐才是他毕生挚爱"--这个认知如同利刃,剖开了二十余年婚姻的虚假表象。那些信笺上缠绵的文字,字字化作索命的咒语。
1979年3月,北京故居传出撕心裂肺的痛哭,随后是永恒的寂静。于立群用最决绝的方式,回应了这段承载太多秘密的婚姻。她的死不仅是个体悲剧,更折射出特定时代下知识女性在情感困局中的集体困境。那些随遗体火化的书信,终将文坛伉俪的光鲜表象烧成灰烬,露出底下盘根错节的情感暗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