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程昱的才智和策略与荀攸、郭嘉、贾诩不相上下,都被视为顶尖智囊。在这几人中,荀攸曾担任尚书令,贾诩曾任太尉,他们都达到了三公的显赫地位,郭嘉也被曹操看作是辅佐后代的最佳人选。然而,程昱的官职生涯中,最高仅达到卫尉(位列九卿之一),未能晋升至三公之列。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程昱初露锋芒是在黄巾之乱。当时各地哀鸿遍野,处处烽火不断。东阿城正濒临困境,城内主官已弃城逃走,百姓们四处奔逃。面对残酷现状,程昱这位毫无官职背景的读书人,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他湛露出了杰出的智慧和胆识,建议城内的居民筑高堡、深挖护城壕,甚至用烟火制造有粮有兵的假象,成功地击退了黄巾军的多次攻城,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敬畏与恭敬。这场战事的胜利传到了正在兖州招揽人才的曹操耳中,这也成了程昱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不久后,程昱正式加入了曹操的阵营。而程昱真正证明自己价值的时候,是在公元194年。当时曹操南征陶谦,把兖州交给程昱和荀彧管理。未料吕布突然袭击,防线岌岌可危。面对兵力不足且局势危急的情况,程昱表现出非凡的镇定和战略能力,坚持死守鄄城,以心理战术诱惑吕布,使其久攻不下。这也为曹操赶回救援赢得了宝贵时间。通过这次战役,程昱不仅巩固了曹操对他的信任,更在曹军中树立了威望。然而,或许正是他的强硬作风,为他后来的仕途埋下了隐患。
曹操率军作战遇到旱情,粮草断绝,士兵们纷纷饿死。这是程昱站出来,提出“用百姓粮草补军”的建议,尽管这一做法令不少人诟病,但却是乱世求生的无奈之举。然而,这种果决和冷酷的作风使他在朝廷中有了“毒士”的外号,同时也引来了不少的非议。他的刚烈性格和不折不扣的执行力,虽然帮助曹操取得了不少胜利,但也让程昱难以在朝廷中结交盟友。
曹操尚未确定继承人时,程昱明确表态支持曹丕,声称其有沉稳大局之才。尽管最终曹丕继位,但程昱亦因此得罪了曹植一派,增加了他仕途的不确定性。况且,他对待同僚也频频冲突,曾与中尉邢贞因礼仪问题发生争执,结果被罢官。这些争议和冲突让他的朝中地位每况愈下。
在曹操平定北方的大业中,程昱多次提出关键的战略建议,譬如在讨伐袁氏兄弟时,建议“北渡河,破高蕃”,为曹军战胜袁尚、袁谭创造了条件。这一战役后,程昱被封为安国亭侯,官至奋武将军。然而,其难以曲意逢迎性格和杀伐决断的做事风格,让他在朝堂变得孤立。他向曹丕建议北伐公孙康的长期战略规划,也未被完全执行,但正是这种卓远的眼光,使得曹魏最终能控制辽东。
程昱一生谋略过人,功绩卓著,然其冷血刚烈的性格让他与诸多同僚难以和睦。延康元年,曹操病重时,朝中有人提议封程昱为三公之位,然而天不假年,未等诏令下达,程昱便病逝于八十岁高龄。曹丕在他逝世后下令厚葬,追加谥号,对其一生功绩表示高度认可。
作为曹操手中最锋利的刀刃,程昱的锐利适合战场,而非朝堂。这份锐利是他的荣耀,也是他的桎梏。他没有生前晋位三公,但他在曹操统一大业中的地位是无法被抹去的。很多人谈及他时,会称其为“毒士”,但这两个字掩盖不住他在乱世中闪耀的智慧和英勇。正是这些谋略和胆识,使其在乱世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尽管他的仕途有遗憾,然而他所付出的忠诚和智慧,注定了他在历史长河中的特殊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