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四大特务机构究竟是怎么个情况

历史好这口 2025-04-02 20:43:22

大明王朝自1368年建立到1644年结束,共计277年。期间,共产生十六位皇帝,不包括“南明政权”的皇帝。大明王朝一直被誉为我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一个王朝;一不和亲,二不纳税贡。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有骨气的大明王朝却先后设立了四个“特务机构”充当自己的耳目与打手,他们分别是锦衣卫、东厂、西厂与内行厂。这些特务机构之间的关系有时相互依存;有时互相伤害。不论是那个特务机构的设立,都有符合它当时的环境需要,或者具备它生长的土壤。那么这些特务机构到底都是怎么回事呢?

锦衣卫是朱元璋设立的,不仅是最早的特务机构,也是一直延续到大明王朝结束的一个特务机构。它的前身是“仪鸾司”,是皇帝的亲军卫队。直到洪武十五年(1382年),才改成锦衣卫。卫属机构有“南镇抚司”与北镇抚司。南镇抚司主要负责“军匠事务”;北镇抚司专理“诏狱”,专门奉皇帝命令查办各种案件。锦衣卫初期的总人数大约在1500人左右。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数越来越多,说是成千上万也不为过,他们只对皇帝负责。朱元璋自从当了皇帝以后,生怕自己的江山不能世代相传,他的假想实在敌太多。什么叫功高震主的臣子?什么叫心怀叵测的逆党?什么叫阳奉阴违的官僚?什么叫飞扬跋扈的武将?什么叫妄议朝政的书生?什么叫装神弄鬼的和尚?等等因素都在无时无刻的刺激着朱元璋的敏感神经。就朱元璋这么一种心里,设立锦衣卫似乎就是情有可原了。凡是被朱元璋认为必须铲除的,那结局一定好不了。最典型的案例就是1380年的“胡惟庸”案,尽管那时的锦衣卫还不叫锦衣卫。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杀了胡惟庸,并且灭其九族,他是为哪般?一方面就是为了夺权,自胡惟庸之后,封建王朝再无宰相这个职位,加强皇帝自身的权利。另一方面就是扩大大打击面,尽管胡惟庸是有点位高权重,自信心爆棚,但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就连“李善长”也因此牵连被杀。朱元璋更是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说什么“自己起兵四十多年,从来就是事必躬亲,深知人心险恶,积重难返,必须法外加刑,予以威慑”。或许这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另外一种说法。胡惟庸案是朱元璋设立锦衣卫的一个非常好的借口,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最起码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当朱元璋死后,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朱允炆一上台就要削藩,身在北京的朱棣就不高兴了,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造反了。由于朱元璋先前已经把朝中能干的人基本上都杀光了,以至于朝中无人能对付朱棣。结局就是朱棣顺利攻入首都南京,一场大火让朱允炆的去向至今成谜。朱棣登基后,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朱棣自知得位不正,而自己的侄子朱允炆也下落不明。于是在锦衣卫的基础上,又增设了一个特务机构“东厂”,在“东安门”北面,今东厂胡同。专门刺探“谋逆的言论,以及大奸大恶”的事情,顺带监督锦衣卫,毕竟“监督者也是要被监督的”。并且让自己的亲信太监做东厂的提督,毕竟还是自己提拔起来的人信得过些。不然朱棣也不会违反他爹曾经立下的规矩“禁止宦官读书识字,内臣不得干预朝政,犯者斩”。朱棣或许此时觉得自己有能力够掌控一切。可惜他怎么也想不到正是他的这个决定,为后来的大明王朝埋下了祸根,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子孙一个比一个不靠谱,如成化皇帝、正德皇帝、万历皇帝、天启皇帝等。东厂的提督大部分又是由“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兼任,具备“批红”的权利,也就是成了皇帝的代笔人。东厂有了这些权利,更加肆无忌惮的专政害官害民。

当朱瞻基当皇帝的时候 ,干脆专门为宦官设立了一个学校叫“内书堂”,这也标志着朱元璋的那些规矩被废。朱棣与朱瞻基祖孙二人在有意无意间就给了宦官们更多机会。典型的当属正统皇帝朱祁镇(朱瞻基的儿子)时期的“王振”,唆使皇帝亲征蒙古,王振自己掌管军队,结果整个军队在他莫名其妙、匪夷所思的命令下,一个个死的即憋屈又窝囊,王振自己也被愤怒的将士给杀了。王振死了不要紧,问题皇帝被抓那就是大事。好在于谦誓死保卫北京,并且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多次打败蒙古的围攻,顺利度过此次难关,史称“土木堡之变”。由于朱祁镇失去了利用价值,蒙古人干脆把他又送还给了大明王朝,让他们哥俩窝里斗。后来朱祁镇确实又复辟了,多年的软禁生活,让他更加的信任太监,包括他的儿子朱见深,也就是成化皇帝。待朱见深上位后,感觉锦衣卫,东厂都不够用。于是又增设了一个西厂,让自己的亲信太监汪直掌管。

西厂比东厂还能折腾,上到亲王府,下到黎民百姓,除了皇帝不敢惹,其他人都不在话下。他们到处寻鲜滋事,弄得人心惶惶,人人自危。俗话说得好,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成化皇帝迫于文武百官的压力,不得已在成化十八年(1482年)关闭西厂。西厂虽然是暂时关闭了,但是东厂还在,锦衣卫也还在,本着不放过任何机会害人整人的机会,继续霍霍着大明王朝。

西厂经过二十多年的关闭后,于正德元年(1506年)又死灰复燃,这位正德皇帝是成化皇帝的孙子,是个地地道道的“昏而不庸“的皇帝。正德皇帝朱厚照非常宠信太监刘瑾,命丘聚掌管东厂,胡大用掌管西厂;这两人又都是刘瑾的小弟。此时的东厂与西厂一边到处作恶,一边互相争权夺利。正德皇帝不仅不加以约束,反而觉得自己对权利的平衡术玩得还挺六。后来刘瑾觉得拥有这么两个“能作”的小弟还不过瘾,干脆在皇帝的默许下,自己又增设了一个“特务机构中的特务机构”名其名曰“内行厂”,直接由刘瑾自己掌管。内行厂的权利更大,前面三个特务机构都要受它的监督,谁让皇帝宠信刘瑾呢。此时不嚣张,更待何时。

刘瑾规定:凡“罪犯”一旦进入内行厂,不论罪名大小,一概都要受仗刑。先打得你屁股开花,然后永远的充军到边疆,有的甚至配上重达上百斤的枷锁。如此这般,即便是年富力强的壮汉也是顶不住的。不是被疼死,就是被枷锁压死,数以千计的官吏与军民均死在这种残酷的暴行之下。刘瑾此时是非常嚣张,但是越是嚣张的人,结局也是越惨。正德五年(1510年),朝中的文武百官借“安化王”的谋反事件将刘瑾搬倒。刘瑾是大明王朝众多太监当中,唯一一个享受“凌迟处死”的人。什么叫凌迟处死?就是用刀一刀一刀的切,一刀一刀的剐,直到死亡为止。

文武百官与老百姓推翻不了特务机构,但是推翻特务机构的头头还是有可能的,这是退而求其次的办法。毕竟大明王朝的那些个皇帝,都还要依靠这些特务去给自己充当耳目与打手的,已经成为了一种制度。如果说大明王朝的四大特务机构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锦衣卫监控所有臣民,东西厂不仅监控所有臣民,还要监控锦衣卫;内行厂则主要监控东西厂。四大特务机构又统称“厂卫”,前面两个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后来的西厂与内行厂随着刘瑾的倒台,也随即被裁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