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孙权麾下的第一文臣,张昭在如今的网上却有一个很难听的外号——“带投大哥”。因为江东文臣之首张昭在赤壁之战前夕带头主张投降,所以人称“带投大哥”。可以说在赤壁之战前夕主张投降给张昭本人的政治生涯和身后评价都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张昭胆小怕事。
但根据史书记载,张昭并不是个胆小怕事之人,反而是一位刚正之士。除了赤壁之战前夕,张昭此生从未主降,一直颇有气节,比如在孙权获封“大魏吴王”时怒斥曹魏使者邢贞。既然如此,孙权麾下第一文臣、“忠謇方直”的张昭在赤壁之战前夕为什么主张投降呢?本鬼个人认为有三个原因:
第一,虽然我们现代人知道汉末分三国,但赤壁之战前夕的张昭不知道。张昭当时依然保留“汉臣认同”,觉得自己是投降“汉丞相”曹操是“降汉不降曹”,是东汉地方官员回归中央。张昭这种想法也是当时江东很多文臣的共识,这也是周瑜主战时要强调“操虽讬名汉相,其实汉贼也”的原因之一。
第二,由于孙家统治江东的法理问题和孙策时期的打压政策,以部分江北南逃士人和江东本土士人为主的江东文臣都不想为了孙家抵抗强大的曹操,这是江东文臣的集体共识(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张昭的影响力是依靠江东文臣维持的,这导致张昭不得不成为主降派之首。
第三,虽然张昭确实是汉末三国时期第一等的人才,但军事方面确实是他的短板。当曹操以微弱代价拿下荆州后,军事判断能力较弱并且没有亲临一线调查的张昭就认为曹操在军事上不可战胜,只能投降。与之相比,亲临一线的鲁肃和更擅长军事的周瑜则看出曹操大军并非不可战胜。
综上所述,孙权麾下的第一文臣张昭本人当时依然保留“汉臣认同”,他所代表的江东文臣又缺乏抵抗曹操的意愿。再加上张昭判断曹操大军几乎不可能被击败,故而在赤壁之战前夕主张投降。可惜的是,张昭这次主降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政治生涯大受打击,如今还被戏称为“带投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