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中式咸鱼"、"红肉"属于致癌物!可很多家庭仍在吃

张老谈养护 2025-04-27 22:13:03

餐桌上的那盘咸鱼,香气四溢,勾起无数人儿时的味蕾记忆。然而,这看似平常的家常美食,却悄然隐藏着健康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中式咸鱼"列入一类致癌物清单,与烟草、酒精同列。这一消息,令许多习惯了咸鱼下饭、红肉满桌的家庭猝不及防。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中国家庭饮食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肉类消费量日益增加。餐桌上经常出现的红烧肉、咸鱼、腊肠等传统美食,深受国人喜爱。

特别是在南方地区,咸鱼与粥是绝配;北方地区,腊肉香肠更是过年必备。然而,这些带给人们味蕾享受的食物,却可能成为健康的隐形杀手。

世卫组织为何将"中式咸鱼"列为一类致癌物?

2019年,世卫组织将"中式咸鱼"明确列入一类致癌物名单。所谓"中式咸鱼",主要指华南地区传统制作方法腌制的鱼类,在制作过程中产生大量亚硝胺类化合物。

这类物质被证实与鼻咽癌发病率密切相关。香港中文大学的一项长期跟踪研究显示,经常食用咸鱼的人群,鼻咽癌发病风险比不食用者高出2-3倍。

咸鱼制作过程中,大量食盐渗入鱼肉组织,不仅抑制细菌生长,还促使鱼肉中蛋白质分解,产生特殊风味。然而,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亚硝胺类物质,会对人体DNA造成损伤,诱发细胞突变,从而增加癌症风险。

广东省肿瘤医院统计数据表明,广东、广西、福建等咸鱼消费较多的地区,鼻咽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红肉"为何也被列为致癌物?这里需要厘清一个概念:按照世卫组织定义,猪肉、牛肉、羊肉等均属于"红肉"范畴。世卫组织将红肉列为2A类致癌物,意味着"很可能对人类致癌"。

红肉在高温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杂环胺和多环芳烃,以及红肉中含有的血红素铁,都可能增加结直肠癌风险。

传统饮食习惯与健康风险的平衡

中国人讲究"无肉不欢",特别是北方地区,一顿饭若无肉菜,总感觉缺了点什么。然而,过量摄入肉类,特别是加工肉制品,确实会增加健康风险。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数据显示,我国居民肉类消费量从1982年人均约20公斤增至2020年的约63公斤,增长超过三倍。

"咸鱼虽好,可不要贪杯噢。"这句广东俗语道出了饮食需适度的道理。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陈建华教授指出:"传统食品完全可以保留,关键在于食用频率和量。

咸鱼每月食用1-2次,每次不超过30克,对健康影响有限。"

浙江老人常说"吃肉不如吃鱼,吃鱼不如吃虾",这一民间智慧与现代营养学不谋而合。鱼类富含优质蛋白和欧米伽-3脂肪酸,对心脑血管健康有益。而过量食用红肉,特别是加工肉制品,确实与多种慢性疾病风险增加相关。

科学看待"致癌物",理性调整饮食结构

面对"致癌物"标签,许多人惊慌失措,甚至谈"肉"色变。此时,需要科学理性看待这一问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国君教授表示:"致癌性是一个剂量-反应关系,偶尔少量食用不会显著增加患癌风险,关键在于长期大量摄入。"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王兴国建议:"红肉每周摄入量控制在300-500克为宜,加工肉制品尽量少吃。咸鱼、腊肠等传统腌制品作为调味品少量使用,而非主食。"

陕西老话"一碗面端上桌,胜过医生进家门",体现了粗粮在传统饮食中的重要性。

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300-500克谷物,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新鲜蔬菜300-500克;水果200-350克;鱼、禽、蛋、瘦肉120-200克。

家庭厨房中的健康转型

"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怎能说不吃就不吃?"面对健康警示,许多人持这种观点。事实上,传统饮食文化值得保留,关键在于优化烹饪方式和控制食用频率。

传统腌制品的健康替代方案:

广东家庭可尝试将传统咸鱼改为低盐腌制,缩短腌制时间,减少亚硝胺生成。四川大妈们腌制泡菜时,可多加入大蒜、姜等天然抗氧化食材,减少亚硝酸盐转化。山东、河南等地区可将传统腊肠制作方法改良,降低盐分和亚硝酸盐添加量。

红肉烹饪的健康化:

北京、东北等地区肉食消费较多,可采用炖煮代替煎炸,降低杂环胺生成。

重庆、湖南等喜食麻辣烫的地区,可选择瘦肉部位,减少肥肉摄入。江浙沪地区可发扬"浓油赤酱"传统基础上,减少油脂用量,增加蔬菜配比。

江西老人常说"吃得七分饱,活到九十九"。适度、均衡的饮食理念,在当代更显珍贵。即使是传统美食,也可以通过创新烹饪方式,兼顾美味与健康。

例如,湖南长沙的"剁椒鱼头",可减少盐分添加,增加新鲜辣椒比例;山西的"过油肉",可采用空气炸锅代替传统煎炸方式,减少油脂摄入。

从餐桌到生活方式的全面调整

饮食只是健康的一个方面,全面健康需要生活方式整体调整。四川省肿瘤医院预防保健科汪利主任提出"330防癌"理念:每天至少吃300克蔬菜、每周至少运动3次、每天保持0支烟。

虽然不能完全避免致癌物接触,但可以通过增加保护性因素,降低整体风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李立祥教授研究发现,每天食用25克以上膳食纤维,可降低结直肠癌风险约25%。

广东人习惯饭后喝"凉茶",研究证实,绿茶中的儿茶素确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古人云"病从口入",现代营养学研究更证实,约70%的慢性疾病与不当饮食习惯相关。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中国各地区饮食习惯存在差异,但健康原则相通:减少高盐、高油、高糖食品摄入,增加新鲜蔬果和全谷物比例,食物多样化,烹饪轻断简。

面对"致癌物"标签,不必谈虎色变,更不必完全抛弃传统美食。科学认知、适度食用、烹饪改良,才是健康饮食的正确打开方式。

餐桌上的传统味道可以留下,只是需要赋予它更健康的新内涵。

参考文献:

[1] 陈万青, 孙可欣, 郑荣寿, 等. 2016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J]. 中国肿瘤, 2020, 29(1): 1-11.

[2] 李光宪, 王文涛, 程红, 等. 饮食与癌症风险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1, 55(8): 931-937.

[3]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