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去医院看病时都经历过,还聊完就先做了一堆检查,有没有用大家也不知道,但钱是没少交。网上也有不少吐槽声音:
网友A:“现在去医院看病还没看诊就先安排CT,没什么大病谁敢去医院看病。”
网友B:“管你什么病,先做CT。问就是先检查了再说,之前家里老人肚子不舒服,一去医院就让做了CT,然后还有其它无关的检查,从胃查到血糖,才能确诊是啥病。”
网友C:“之前住了几天院,明明后面也没啥症状了,还是被安排了头部、胸部CT,关键也没查出什么。”
为什么医院看病前都要先做检查,难道真的是为了医院增收?
一、看病时,医生为啥总要先“拍个片子”?
其实医学影像技术存在的意义在临床诊断中非常重要,片子可以反映人体内部情况,帮助医生更好的发现难以察觉的细微异常,骨科医生为例,除了医生经验体查,还要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资料,才能准确判断疾病情况,并实现对应治疗。
其中CT检查最常见,不少人反映去医院查啥都得去CT一下,其实CT有必要吗?
CT在临床上有“医生的眼睛”的称号,首先作用范围广,几乎可以360°无死角的排查全身疾病,比起磁共振和B超,适用脏器更多而且穿透力强,成像效果更好。
其次,CT的检查时间较短,对于急诊检查优势很大,像有脑出血、肿瘤等紧急情况,通过头颅CT可以短时间帮助排查,另外CT的检查精度更高,像很多癌症早期病变不明显,普通拍片可能无法观察到,通过CT筛查可以及时发现,抓住最佳干预时机。
二、拍一次“片子”,身体会吃进去多少辐射?
对于拍片检查,人们最大的顾虑就是辐射,听说每做一次CT就会增加辐射致癌风险,这是真的吗?
此前权威期刊《Nature Medicine》发布的一篇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全球健康研究所团队研究报告,就发现了CT辐射暴露对致癌风险的关系。
研究员通过统计超94万名年龄<22岁的年轻人,CT剂量的累积量,和出现的血液恶性肿瘤风险,发现每增加一次CT检测,整体患癌风险增加43%。而且无论多低剂量的CT检查都有可能诱发一定的癌症风险。
另外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也曾发布类似研究,通过收集143家美国医院和门诊的CT检查数据,结果发现CT扫描产生的低水平电离辐射理论上可能导致美国所有新诊断癌症病例的5%。
此外,研究员还发现仅2023年全美的CT检查就可能导致约10.3万例新增癌症,而且随着CT检查频率增加诱发的癌症率越高。
《柳叶刀》子刊此前也发表过相关研究,指出未成年人CT检查的辐射剂量的累积和脑癌风险存在明显联系,而且每增加100 mGy,可能分别增加27%和11%的脑癌和胶质瘤风险。
有不少研究都发现了CT检查的潜在致癌风险,但都旨在说明要注意CT检查使用过程中对剂量和辐射风险优化的重要性。尽管CT检查在肿瘤检测和疾病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过度使用可能带来健康风险。
根据我国放射防护标准规定,一年内接触辐射<50mSV,连续5年且每年平均接触辐射量不超过20mSV都是相对安全的!
一般拍片后放射线会在人体存留1-2个月,所以一年内每隔两个月做一次CT,一年不超过4-6次,其实也不用过于担心。
三、详解4种“影像检查”,有啥区别?
除了CT检查,临床还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影像检查,那么这些不同的检查,都有辐射吗?实际有什么区别?
1、B超(无辐射)
B超原理是通过超声波穿透人体,通过反射信息处理成像,可以显示不同组织的情况,像孕期产检、腹部B超都是常见的B超检查。这种技术不存在辐射,平时检查不用过于担心辐射风险。
2、核磁共振(无辐射)
核磁共振临床常用于椎间盘疾病诊断。原理是通过仪器影响磁场让身体的水分子振动起来,由于不同组织里水分有差别,这种差异信息收集后形成影像,就可以显示正常组织和患病组织,因此核磁共振虽然听起来很辐射,但实际上并不含辐射风险。
3、X光片(有辐射)
X光是含有轻微辐射的,这种检查的穿透力较好,可以呈现身体内部平面信息,常用于骨骼健康诊断,由于只能提供二维观察,有一定局限性,所以多作为初步检查使用,价格也较低。由于含有一定辐射风险,所以不建议孕妇、备孕人群做X光。
4、CT(有辐射)
CT检查也是有辐射的,它就像增强版的X光,一层一层的给身体拍照片,通过切片式成像,让身体的健康情况一览无余,简单来说就是可以更清晰准确的显示病灶,但也因此辐射量更大。
其实目前所有的影像检查都有其针对性应用,对不同部位区别化检查,也体现了医疗过程的灵活性,毕竟杀鸡焉用牛刀。
参考资料:
[1]《为什么去医院看病,医生总是建议我做CT检查?》.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02-01.
[2]《“拍片子”对身体辐射有多大?专家详解4种「影像检查」》 .生命时报.2022-08-09.
[3]《健康|你明白拍片子、CT、核磁、B 超有什么不一样吗?检查时别再傻傻分不清!》.广州卫健委.2018-08-03.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