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议题
政策导向,未来趋势
制氢及商业应用(绿氢关键技术和设备)
氢能的消纳
4月3日,第十一次金砖国家环境部长会议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召开。本次会议以"推进金砖国家环境合作,迈向可持续发展和全民公正转型"及"气候集体领导力和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主题展开深入探讨。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会议并作重要发言。
会议由巴西环境与气候变化部部长玛丽娜·席尔瓦主持。与会嘉宾阵容强大,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主席安德烈·科雷亚·多拉戈、伊朗副总统兼环境部长希娜·安萨里、埃塞俄比亚环境保护局长莱丽斯·内姆·索里、南非森林渔业和环境部副部长伯妮斯·施瓦茨、阿联酋气候变化与环境部副部长艾尔·努艾米,以及来自印度、埃及、俄罗斯等国的部长级代表。
黄润秋表示,作为金砖合作中坚力量、“全球南方”的核心成员,中国以自身行动推动金砖国家环境合作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国持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相较于一些国家摇摆的气候政策,中国始终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实干家和行动派。过去10年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的经济增长,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电力、清洁钢铁生产体系和新能源产业链,向全世界提供了60%的风电设备、70%的光伏组件设备,有力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分别下降超过60%和80%。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实施扩围,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制订实施《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黄润秋强调,中国始终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进程。在气候行动方面,中国全程推动《巴黎协定》从谈判到落实的各关键环节,并成功促成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阿联酋共识"和巴库大会"巴库气候团结契约"等重要成果。在生物多样性领域,中国引领达成历史性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昆蒙框架"),并率先发起框架实施倡议,实现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同推进。
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中国持续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通过技术共享、能力建设和资金支持等方式,中国已帮助众多发展中国家加快绿色转型步伐。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中国累计提供并动员超过1770亿元人民币的气候资金支持,与40余个国家签署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协议,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强劲动力。
黄润秋指出,当前全球气候治理面临严峻挑战:某些国家采取单边主义做法,包括退出国际协定、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对新能源产品加征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这些行为不仅破坏全球气候治理合作共识,更严重阻碍了世界绿色低碳转型进程。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多边机制的不确定性,黄润秋呼吁金砖国家应:
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共同捍卫《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巴黎协定》确立的基本原则
构建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发挥引领作用
坚决反对"脱钩断链"等贸易保护主义行径,维护绿色贸易体系的公平性
创新合作模式,建立全方位、多领域的绿色技术交流机制
黄润秋强调,金砖国家应通过深化务实合作,包括加强绿色技术共享与应用推广,为各国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共同构建公平合理、互利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
4月4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金砖国家青年环境科学家论坛并发表重要讲话。黄润秋高度评价论坛作为跨国科研合作平台的重要作用,指出该论坛已成为金砖国家青年科学家在生态环境领域开展学术交流与技术创新的重要桥梁。
黄润秋对青年科学家提出三点期望:一要深化科研协作,构建跨学科、跨国界的多层次合作网络;二要推动环境科学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交叉融合,为环境治理决策提供科技支撑;三要积极探索创新解决方案,应对全球环境挑战。
同时,黄润秋呼吁金砖国家完善支持体系:一是为青年科学家搭建更广阔的交流合作平台;二是建立"产学研金"协同机制,引导环保企业和金融机构等社会资本参与;三是共同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径,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金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