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和俄罗斯都是“世界粮仓”,为什么前苏联的粮食却不够吃?

楚风文史 2025-03-26 04:24:4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乌克兰和俄罗斯,一个黑土地肥沃,一个地广资源足,单拎出来一个都是世界级的“粮仓”。

可让人纳闷的是,前苏联这么大个国家,居然连吃饱饭都成问题,时不时还闹粮荒。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明明粮食产量不低,老百姓却常常排队买面包,甚至还发生过惨痛的饥荒呢?

黑土之国

俄罗斯和乌克兰拥有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资源。

乌克兰国土面积虽不大,却拥有全球四分之一的黑土地,国内95%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其中60%-70%都是可耕种的农田。

这片土地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土壤结构松散,透气性好,保水保肥能力强,被农业专家称为"上帝的礼物"。

俄罗斯的耕地资源更加丰富,约有33亿亩,是全球最大的黑土带所在地。

从西部的伏尔加河流域到东部的西伯利亚平原,俄罗斯拥有种类繁多的农业生态区。

两国气候条件也十分适宜农业生产,温带大陆性气候为谷物生长提供了理想环境。

早在20世纪初,这片土地就以其惊人的农业产出能力闻名于世。

1909年至1913年间,俄罗斯帝国(包括后来的乌克兰地区)年均粮食出口量达到1190万吨,占当时全球粮食出口总量的28.1%。

当时的俄国被誉为"欧洲粮仓",小麦、黑麦、燕麦等谷物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欧洲各国。

当地农民世代耕种这片土地,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经验。

他们发明了适合当地条件的耕作方式,培育出适应当地气候的农作物品种。

这些传统农业知识与自然资源的完美结合,造就了俄乌两国农业的黄金时代。

农业系统的崩溃与重建

1917年,俄国革命爆发,随后爆发的内战使整个国家陷入混乱。这场政治风暴给农业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

大量农村男性被征召参军,据统计,农村劳动力减少了近50%。没有了劳动力,大片农田被迫荒芜,粮食产量急剧下降。

革命后的新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制征收农民的粮食。

许多农民宁可减少生产也不愿被强制征粮,这进一步加剧了粮食危机。1921-1922年,伏尔加河流域发生了严重饥荒,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1927年,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决定实施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为了支持工业发展,政府需要从农业部门获取更多资源。

乌克兰南部和伏尔加河地区成为粮食征收的重点区域,这些地区开始出现粮食短缺现象。

1929年,苏联开始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私有农场被改造成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

这一政策在乌克兰地区遇到了强烈抵抗。政府采取了强硬措施镇压"富农",没收他们的土地和财产,甚至将他们流放。

集体化政策的强制推行带来了灾难性后果。

1932-1933年,乌克兰发生了霍洛多莫尔大饥荒(Holodomor),数百万乌克兰人死于饥饿。

这场人为饥荒的原因复杂,既有自然因素,也有政策失误和政治因素。

政府继续从饥荒地区征收粮食,甚至禁止饥民迁移到其他地区寻找食物。

饥荒过后,苏联农业逐渐恢复生产,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已经受到严重打击。集体农庄的效率远低于私有农场,农业生产力难以提高。

直到二战结束后,苏联才基本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但农业始终是苏联经济的薄弱环节。

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时期的农业发展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制约。

在这一体制下,农业生产计划由中央制定,从作物品种选择到播种面积分配,都由上级机关决定,基层农民几乎没有决策权。

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导致了一系列问题。首先是统一种植模式缺乏灵活性,无法适应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

例如,在乌克兰某些地区,政府要求种植不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作物,导致产量低下。

再就是,计划经济体制忽视了农民的实际经验和主动性。

在传统农业社会,农民对土地、气候和作物有着深入了解,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种植方案。

而在集体农庄制度下,农民变成了简单的劳动力,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被忽视,创新精神被扼杀。

计划经济还导致了资源分配不合理。化肥、种子、农机等农业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分配,经常出现供应不足或分配不当的情况。

1962年,苏联化肥产量仅为1730万吨,远不能满足农业需求。农药、良种等农资研发也严重滞后,影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样受到忽视。

虽然苏联在水利工程方面投入巨大,修建了许多灌溉系统,但农村道路、储存设施、农产品加工厂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造成大量农产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损失。

苏联末期,农业改革开始起步,但效果有限。

戈尔巴乔夫时期允许农民在完成国家任务后自行处理剩余产品,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积极性,但整个体制的弊端已经根深蒂固,难以通过局部改革解决。

苏联解体后的农业重创

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和乌克兰成为独立国家。

两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如何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如何重建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

转型初期,两国农业陷入严重困境。

国家对农业的补贴大幅减少,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飙升,而农产品价格增长缓慢,农业生产陷入严重亏损。

许多农场无力购买新设备,甚至无法维修现有设备。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幅下降,导致单产下降。

1998年,俄罗斯爆发金融危机,经济全面崩溃,农业受到重创。

当年俄罗斯农业总产量仅为1989年的53%。大量农田荒废,农村人口大量外流。

农业基础设施接近瘫痪,肉类产量下降超过50%,奶制品产量也大幅下滑。

乌克兰农业同样陷入危机。尽管乌克兰实施了土地私有化改革,但效果不尽如人意。

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许多小农难以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大量农田被闲置或低效利用,农业生产水平一度低于苏联时期。

两国的农业改革都面临体制性障碍。私有化改革未能激发农业活力,反而导致了资源的集中和垄断。

一些具有政治背景的商业精英(通常被称为"寡头")控制了大量农业资源,形成了新的不平等。

市场机制的建立也不完善。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不足,信息不对称,小农户难以获得公平的市场价格。

农业信贷体系发展滞后,农民难以获得资金支持。农业保险制度不健全,农民面临高风险低回报的困境。

尽管如此,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际资本的进入,俄乌两国农业逐渐走出低谷。到21世纪初,两国农业开始恢复增长。

俄罗斯和乌克兰重新成为全球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特别是在小麦、大麦、玉米和向日葵油等产品领域。

现代危机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对两国农业造成了严重冲击,也对全球粮食供应带来了深远影响。

冲突导致乌克兰谷物种植面积缩减约140万公顷。

许多农田变成了战场或被遗弃,农业基础设施遭到破坏。化肥、燃料等农业投入品供应中断,进一步降低了农业产出。

更为严重的是粮食运输受阻。乌克兰是全球小麦出口大国,但黑海港口被封锁,粮食无法正常出口。

虽然后来在国际调解下建立了"黑海粮食走廊",但运输依然受限。

冲突还导致全球农业投入品价格上涨。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肥料出口国之一,制裁措施影响了肥料的国际贸易。

能源价格上涨也推高了农业生产成本,从而影响全球粮食价格。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场危机尤为严重。非洲和中东许多国家严重依赖俄乌两国的粮食进口。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全球约有8.3亿人面临饥饿风险,而俄乌冲突加剧了这一问题。

冲突也改变了全球粮食贸易格局。一些国家开始寻求多元化的粮食进口来源,减少对俄乌两国的依赖。

各国加强了粮食安全战略,增加粮食储备,扩大国内生产。长期来看,俄乌冲突可能推动全球农业体系的重构。

区域性农业合作可能加强,粮食贸易路线可能重新调整。对粮食自给自足的重视程度提高,粮食主权概念获得更多关注。

《——【·结语·】——》

从沙皇时代的粮食出口大国,到苏联时期的计划经济困境,再到市场化转型,俄乌两国的农业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变迁。

今天,战火再次笼罩这片肥沃的土地,不仅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存,也影响着全球粮食安全。农业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和安全问题。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资料来源:《农业统计数据》、《区域研究报告综合整理》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