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秦始皇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做出如此大的功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秦朝几代人的努力换来的。
真正让秦国步入“强国之林”的,则是秦惠文王。他是秦国首位称王的君主,实现了秦国的崛起。
在此过程中,商鞅绝对是秦国崛起的中流砥柱,尤其是他在秦国采取的一系列变法改革,直到今天都有借鉴的意义。
令人没想到的是,秦惠文王在“称王”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处死商鞅。他为何要这样做?他究竟是雄主还是昏君?
商鞅变法
商鞅原来在魏国宰相公叔痤手下任职,深得公叔痤的赏识,将商鞅推荐给魏惠王接替他的位置,担任魏国宰相。
然而魏惠王没有听取公叔痤的意见,导致商鞅最后逃到积贫羸弱的秦国,从而为秦国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当时的秦国国力势微,经常受到魏国的欺负,秦孝公求贤若渴,呕心沥血想要将秦国变强,奈何无处觅良才。
商鞅的到来让秦孝公看到了希望,两个人促膝长谈之后,商鞅取得了秦孝公的信任,同时也让秦孝公看到了秦国崛起的希望。
就这样,秦孝公顶着来自秦朝王室贵族的巨大压力,支持着商鞅在秦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虽然侵犯了秦国贵族的利益,可秦国的国力肉眼可见的变强,国库逐渐充盈,百姓逐渐富裕,军队逐渐变强。
慢慢地,秦国开始了崛起之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秦孝公还没有看到秦国真正崛起,便猝然离世。
他的儿子嬴驷接替秦孝公的王位,也就是后来的秦惠文王,没想到他继位的第一件事,便是车裂商鞅。
处死商鞅的原因
秦孝公掌权期间,商鞅虽然变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可也因此将秦国的老贵族阶层得罪了个遍。
商鞅当时有多强势?就因为秦孝公的儿子、嬴驷的大哥公子虔犯了个小错,结果商鞅令人把他的鼻子给割了下来。
公子虔和嬴驷的关系非常好,商鞅把人家亲哥哥的鼻子给割下来,秦惠文王嬴驷能不记恨他吗?
在商鞅的带领下,再加上秦孝公对变法派的无条件支持,商鞅当时的权势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人的权势到了这种地步,心态不飘是很难的。退一步讲,即便商鞅的心态不飘,其手下的人也很难做到不飘。
一时间,变法派风头无两,这种跨越阶级的富贵,必然会遭到老贵族的记恨与不满。
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上位,立即对变法派展开了“清算行动”,包括商鞅在内,直接被处以车裂的极刑。
要知道,虽然当时周王室没落,整个时代都处于一种“礼崩乐坏”的状态,但人们依旧非常看重出身。
尤其是对于跨越阶级而“支棱起来”的新贵族,他们所掌握的利益、话语权直逼秦惠文王的王权,这绝对是不能忍的。
于是,秦惠文王选择用车裂的极刑来处死商鞅,一来是打击新贵族的嚣张气焰,二来是安抚老贵族的情绪。
所以说秦惠文王处死商鞅之后,最大的受益人不是老贵族,也不是新贵族,而是秦惠文王自己、是秦国。
秦惠文王的功过
为何说处死商鞅对于老贵族并没有好处呢?答案很简单,因为秦惠文王仅仅是处死了商鞅这个人,但依旧沿用着商鞅采取的变法。
他深刻地认识到,商鞅变法为秦国带来了怎样的改变,他也明白秦国能有如今的强大,和商鞅采取的变法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在处死商鞅之后,老贵族本以为会重新迎来他们的春天,可现实却是残酷的,秦国继续实行商鞅变法。
和商鞅采取的变法不同的是,秦惠文王在一些比较苛刻的法律制度上,稍微减轻了处罚的力度。
用现在的话来说,便是“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法治与理治相结合,“执法有力度,行政有温度”。
处死商鞅,既堵住了老贵族的嘴,笼络了人心,又打击了新贵族的崛起势头,将权力更加集中在自己手中。
在秦国国力逐渐强大之后,秦惠文王也开始强硬起来。首先派出军队,去解决围绕秦国的边境安定问题。
秦惠文王先是派出军队北上,直接将义渠国给打灭了,这让秦国解决掉了来自北方的威胁,没有了“后院起火”的担忧。
随后调转矛头,命大军向南进发,攻打出了大片的巴蜀之地,这也让秦国的粮仓范围再次扩大。
面对魏国的挑衅,秦惠文王主动出击,向东开始和魏国进行交战,将两国争夺多年的河西之地重新收到囊中。
以河西之地为军事基地作为跳板,秦国再次对韩国、楚国主动发起进攻,并且攻打下来多座重要城池。
秦国士兵的战斗力之所以如此强悍,是因为秦惠文王在商鞅制定的“军功制”基础上,做出了进一步的完善。
尤其是对于后勤保障制度的完善、军事指挥将领的培养、一线士兵的训练,都让秦国士兵的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占领这些城池之后,秦惠文王以笼络人心为主,严格要求士兵不要影响当地百姓生活,这为他赢得了极好的口碑。
当然,秦惠文王在位期间,除了车裂商鞅之后,还犯有其他的过错。就比如他过分信赖宗室人员。
秦惠文王非常宠爱芈月,却对他的正宫王后魏国公主十分的冷落,从而导致了和魏国的关系极其不好。
尤其是他大量启用宗亲氏族,这些人身上本就嚣张跋扈,再次掌权之后,又开始了鱼肉百姓。
结语
结合着秦惠文王的功过是非,他究竟是一位雄主还是昏君呢?请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