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的“红线”

史评 2024-08-21 16:52:23

美国前驻俄罗斯大使沙利文说了这么一句话:华盛顿过分夸大了莫斯科的“红线”,也过分夸大了逾越莫斯科“红线”的风险,以至于在提供乌克兰武器的决策上拖了太久。

美国前驻俄罗斯大使沙利文认为,西方高估了普京“红线”的风险

沙利文认为,从过去2年多的案例看,西方高估了普京会采取灾难性行动的临界点。乌克兰利用无人艇把俄罗斯黑海舰队赶出了克里米亚,但普京没有任何反应。过去普京曾表示一旦俄罗斯的领土受到威胁时他会考虑动用核武器,但从这次乌军突袭库尔斯克后普京的反应看,沙利文认为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核风险”。

沙利文认为:普京不想和美国打核战,没有一个头脑正常的人会想要核战,况且普京并不是疯子。

过去莫斯科一直在强调所谓的“红线”,不过从过去2年多乌克兰战场的动态变化看,或许连西方也不清楚普京的“红线”到底在哪里。不过如果从今天的视角看待之前的乌克兰战场的话,或许有的西方领导人正在悔恨为何自己没有早点向乌克兰提供这些武器呢?可能若干年后,乌克兰可能会这么看:如果西方能够早点提供坦克战机,或许俄乌冲突早就结束了。

沙利文的表态是一个缩影,它意味着今后西方在向乌克兰提供武器时会更加大胆,毕竟现在连战机都给了,除了核武器,还有什么是不能给的!下面就来看一下普京的“红线”。

(一)沙利文的《午夜莫斯科》

乌军成功突袭库尔斯克已经成了当下乌克兰战场上的大新闻,现在有关乌克兰局势的热点新闻基本上都向此聚集,现在有关库尔斯克攻势的关注热点无非是这么几个:乌军想利用这场攻势达到什么目的、下一步乌军会怎么办、普京会如何应对乌克兰的库尔斯克攻势、库尔斯克攻势将对乌克兰战场产生什么样的联动影响、乌克兰是如何做到库尔斯克突袭战的成功。

乌军突袭库尔斯克,普京的反应可能会刺激西方今后更大胆地援乌

不过美国前驻俄罗斯大使沙利文还从库尔斯克攻势中解读出了另一个信息:西方可能高估了普京的“红线”,更高估了逾越“红线”的风险。

据美国《新闻周刊》的报道称,本月美国前驻俄罗斯大使沙利文出了一本名为《午夜莫斯科》的新书,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俄乌冲突爆发前后的外交战过程。在俄乌冲突之前的几周里,作为美国驻莫斯科大使沙利文根据自己在莫斯科所得到的消息警告称,这不是笑话,更不是杞人忧天,这会发生。当俄罗斯军队最终越过俄乌边境,基辅周边遭到俄军导弹攻击,普京发表特别军事行动讲话时,他在半夜被预先安排的闹铃吵醒,沙利文需要召集他的保镖尽快到达大使馆。此时战争已经开始,世界将永远不会一样。

沙利文借《午夜莫斯科》展示了美俄两国关系是如何恶化的、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方向,以及美国未来将如何应对俄罗斯所带来的挑战。这本书还提到了这么一句话;虽然普京决定了这场冲突是如何开始的,但“冲突的结局将由我们来决定”。

其实说到底这本书就是一个外交回忆录,俄乌冲突爆发前的一系列外交互动其实大家都不陌生,当然这中间不排除有一些秘闻,例如当一些欧洲领导人和普京就乌克兰局势通话时他们在电话中究竟谈了什么。

至于说沙利文所说的俄乌冲突的结局,诚然,普京确实开启了这场冲突,一声令下军队迅速越境扑向乌克兰,从今天的情况看,普京确实也无法决定这场冲突的结局,但若说这场冲突的结局将由美国为首的西方决定,这恐怕很值得商榷。

在这场冲突中,西方的支持确实对乌军的作战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持,对当下乌克兰战场的局势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但若说这种影响将让他们会决定俄乌冲突如何结束,这似乎太过武断,在当下战场僵持、消耗的背景下,冲突如何结束恐怕不由任何一方结束,而是靠实力。从实力对比看,西方的财力自然要远强于俄罗斯,他们有充足的财力支持乌克兰打下去,但现实很复杂,西方内部对于援乌普遍疲倦了,今年美国要面临大选,经常抱怨援乌的特朗普已经明确表示:自己有一套很成熟的结束俄乌冲突的计划,如果赢得选举,获得美国总统的权力,将会在24小时内结束冲突。特朗普会如何干,大家都心照不宣,如果特朗普切断对乌克兰的援助,乌克兰战场的局势恐怕要突变,乌军的实力要大打折扣。

西方虽然有钱。但他的军工产能非常不给力,无法满足乌克兰的战场需求

此外,西方虽然有钱,但他的军工产能非常不给力,当下的消耗战比拼的不仅仅是财力,更是军工资源。谁的军工能力强,谁的炮弹多,谁就获得战场优势。但整个西方加起来的炮弹生产量却远远比不上俄罗斯。西方可能最初希望乌克兰能够打一场消耗战来不断消耗俄罗斯的实力,但他也意味着西方需要持续向战场上不断砸资源,这场消耗战如果过长的话,西方内部的变化将会成为一个非常大的变数。

(二)沙利文认为,西方高估了普京的“红线”

不过今天谈论的重点并不是《午夜莫斯科》,而是沙利文对莫斯科“红线”的一番谈论。

根据《新闻周刊》的说法,美国是基辅最大的军援国,至今共提供了560亿美元(实际上的军援数字恐怕还要比这个高)。但这些捐助受到不断担忧局势升级,尤其是顾虑到俄罗斯内部核威胁言论的影响。“从过去2年多的军援历程看,无论是主战坦克、‘战隼’战机,还是导弹,美国都只是在拖延、拖延,再拖延”,沙利文对此直言:美国未能及时地提供这些武器,这是一个大失误。

事实上,当下有关西方内部有关对乌武器援助迟缓导致乌军作战缓慢,贻误战机的谈论有很多。回顾过去2年多西方对乌军援的历程会发现,这是一个层层递增、层层加码的过程。俄乌冲突刚爆发时,西方对乌军没有任何信心,美国仅仅提供了“毒刺”、“标枪”等;但随着乌军扛住了俄军的首波攻击,甚至取得基辅战役的胜利后,西方对乌军作战充满了信心,在对乌军援方面开始有所扩大,不过出于担忧普京会有过激反应,西方采取了“切香肠”的策略,自杀式无人机、“海马斯”、防空系统、主战坦克、集束弹药、战机陆续开始对乌克兰放口,当然在此过程中,西方也在做观察,他们每一次在援乌问题上取得突破后都会观察俄罗斯的反应,然后才是做下一步的动作。

虽然最后这些武器都提供了,但西方内部普遍认为,这些武器来得还是迟了。举两个例子:2022年9月,乌克兰在哈尔科夫地区打了一场成功的反击战,从现在的时间看,其实当时是乌军发动全面反击的良机,如果乌军再对扎波罗热的俄控区发起攻击的话,一直打到亚速海,分割俄军控制区、切断俄军补给线的可能性很大,但当时乌军并没有这么做,这并不是说乌军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现实情况不允许,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缺坦克。

2023年初,西方在经历一番试探后开始向乌克兰提供坦克,并要求乌克兰尽快发起反攻,不过这次乌军需要面对俄军的“苏洛维金防线”。从哈尔科夫反击战后,俄军开始在扎波罗热地带构筑由雷区、战壕、龙牙防线所组成的防线,当乌克兰夏季反攻开始后,乌军试图西方的主战坦克强攻“苏洛维金防线”,但最终失败了,其中一个失利原因是坦克没有战机的辅助根本难以突破“苏洛维金防线”,最后西方提供的坦克反而成了俄军的靶子。

西方的主战坦克来迟了,最佳时机是在2022年9月

历经1年,西方的战机到了,但乌军的反攻机会也没了,现在乌军在缺人缺炮的背景下被迫艰难的防守,所以对于“战隼”战机的到来,外界普遍的评论是来迟了。

不过在这些问题上美国保持谨慎并不意外,因为拜登需要避免让美国卷入其中,避免一场核战争。和其他一些激进的欧洲小国不同,美国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欧洲的防务,波兰、立陶宛等国完全没有这一顾虑,在他们看来,出了事有美国兜着,但拜登可不敢有这种想法。

况且在过去2年多时间中,普京也确实不止一次地亮出核威慑。俄乌冲突爆发之初,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特拉斯说了一句没脑子的话,立刻刺激普京把俄罗斯的战略核力量调整到“特殊执勤”模式,最后为了避免误会,美国在当时被迫推迟“民兵-3”导弹的试射。

2022年9月乌军哈尔科夫反击战的成功迫使普京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宣布部分总动员。在讲话中普京提到“任何方式”让西方迅速想到了“核威慑”,而就在那个时候,西方一直在紧盯莫斯科,因为他们非常担心战局不利会促使普京铤而走险,使用核武器。

过了2024年,马克龙公开表示不排除会派兵前往乌克兰,这立刻引起了普京的反应,他在不久之后的“国情咨文”中直接亮出了核武器,并以此威慑马克龙的蠢蠢欲动。

乌军突袭库尔斯克,这次普京虽然没有提及核威慑,但俄罗斯国内有人提。俄罗斯独立报纸《新报》刊登彼尔姆国立大学的物理学家兼教授沃林采夫致普京的信件副本。信中提及,对乌克兰的战争已超过两年,基辅8月6日奇袭俄罗斯库尔斯克区,攻下的领土几乎等同莫斯科今年以来在乌克兰占领的土地面积,他建议普京考虑在战争中使用核武,以更快实现所有目标。沃林采夫认为,前线的局势已经陷入胶着,莫斯科未能采取任何重大突破性军事行动。虽然俄罗斯具有优势,但进展相当缓慢。其次,俄罗斯人民必须忍受国内发生的恐怖攻击,沃林采夫称,这些攻击实际上是西方组织的。对此,人民会困惑的询问:“我们是拥核国家,为什么不做出适当回应?”

F-16战机也到了,不过它也来迟了,因为最佳时间已过

沃林采夫提议使用核武攻击乌克兰的贝斯基迪隧道,这是维夫州的一条铁路,用以运输西方援助乌克兰部队的武器。沃林采夫说,隧道是最可靠的防空洞,用常规武器摧毁非常困难,而核武的破坏力大得多。沃林采夫建议使用“小型氢弹”对隧道进行“温和的核打击”,以封锁主要补给路线。

沃林采夫认为:这是一场消耗战,要是没有西方援助,一切早就结束了。因此,要想方设法阻止乌克兰获得更多武器、其他材料和设备。

所以从过去的几个案例看,鉴于俄罗斯的核威慑,美国在提供武器方面不得不保持谨慎。

不过沙利文表示:过去西方向乌克兰提供了那么多可能被认为是逾越莫斯科“红线”的武器,但普京并没有强烈的反应。连乌克兰上周突袭俄罗斯库尔斯克的行动都没有,而普京或许也认为,这逾越了“红线”。俄罗斯评论员和官员经常威胁,西方提供基辅武器逾越了“红线”,可能迫使普京将局势升级。沙利文还表示:俄罗斯黑海舰队被削弱,让人得以洞悉普京的心态。乌克兰人利用西方武器系统,就能将俄罗斯海军赶出克里米亚,而俄罗斯却没有做出灾难性反应,只能无奈地想办法防御乌克兰的无人艇,这几乎证明,西方高估了普京会采取“灾难性行动”的临界点。

沙利文还表示:“随着时间推移,我们的焦点都放在美国做了什么,但瞧瞧俄罗斯人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

毫无疑问,过去俄罗斯的一些举动可能会让西方重新评估莫斯科“红线”的风险。过去俄罗斯国内在谈到“战隼”战机时曾有这么一种说法,如果“战隼”战机从西方国家机场起飞的话,俄罗斯的导弹将会直接攻击停靠在这些机场上的“战隼”战机,普京之前也曾表示“让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国家会让乌克兰的‘战隼’起降”。而当“战隼”进入乌克兰,而且传出可能会在邻近西方国家起降时,普京的说法有所变化:无论从哪里飞,都会被俄罗斯击落。

美国前驻俄罗斯大使沙利文认为,没有人想打核战争,普京也是如此

过去普京在谈及“核威慑”时曾表示只有在俄罗斯领土遭遇威胁时才会动用核武器。乌克兰突袭俄罗斯本土,英国的《泰晤士报》就表示:泽连斯基此举在冒俄罗斯的“战术核打击”风险。但普京并未提到“核”。乌克兰的这次行动恐怕要让西方再次认识到俄罗斯的“红线”。

沙利文表示:“我一直认为,他极不可能动用核武。担忧普京的红线不该成为决策的因素,因为普京已经认为,他正与美国交战,而且我们是俄罗斯的敌人,然而,他不想和美国打核战,没有一个头脑正常的人会想要核战,况且他也不是疯子。”

总而言之,这次的库尔斯克攻势恐怕会刺激西方今后在援乌行动中做出更大胆的举动。

1 阅读:224
评论列表
  • 2024-08-23 22:20

    普京的绝对红线,谁以不能另选总统。

史评

简介: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