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里经常说的,“冒天下之大不韪”这个成语,究竟是怎么来的

尚书台官方号 2024-10-29 14:59:45

我们可能经常在古装剧里,听到“冒天下之大不韪”这么一个成语,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成语的源头却是来自春秋三小霸之首的郑庄公。郑庄公虽然在后世的风评一直很差,但他却是一个很厉害、很复杂的人,他也为我们贡献了很多成语。那么,“冒天下之大不韪”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据《左传》记载,“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总结起来,就演变成了“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这段故事就是讲述的春秋时期郑国和息国的一场战斗。郑国原本只是一个小国,然而,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君主都雄才大略、励精图治,郑国竟然在春秋早期一跃成为小霸强国,由于郑庄公深谙兵法韬略,远交近攻,逐渐强大,这不仅让周天子感到不安,更是让周围的邻近小国惶惶不安。

由于郑庄公的杰出才能,让一众小国都望而生畏,但是却有一个小国不仅不认怂,而且气焰十分嚣张,这个小的诸侯国就是息国。息国的这一任国君有点意思,因为与郑庄公发生争执,于是息国国君竟然兴兵伐郑,与郑国在郑国边境展开大战,这种以卵击石的大战,结果不言而喻,诚如《左传》所说,“息师大败而还”。也正是因为这一战,息国给我们贡献了两个成语,一个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一个是“不自量力”。

至于息国国君与郑庄公因为什么事情发生争执,不得而知,不过郑庄公并没有将这个事情放在心上,但是息国国君却不以为然,别看息国当时很小,但是他却是周王室的分支,而且爵位要比郑庄公的爵位高,所以,在息国国君看来,吵架事小,受辱事大。毕竟息国的爵位摆在那里的,你郑国虽然强大,但是我息国也不是可以随意欺凌的,哪怕打不赢,但也要打回去。

息国对郑国的挑衅,诚如《左传》所说,“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为什么呢?因为息国“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所以就变成了“犯五不韪而以伐人”,什么意思呢?就是息国伐郑犯了五条禁忌,第一是息国国君没有搞清楚自己的品德威望;第二是息国国君自不量力,没有考虑一下自己有多大的实力,竟然敢伐郑;第三是息国虽小,但其实与郑国和周王室是同宗,与郑国算是兄弟;第四就是息国国君的出兵完全没有正当理由,名不正则言不顺;第五是没有搞清楚自己是否也有不对的地方。所以,息国犯了这五条禁忌,而且普天之下都认为息国国君这么做是自取灭亡的。果然,息国在郑庄公去世18年被楚国所灭。

那么,息国国君是个傻子吗?他为什么要这么干呢?其实背后可能另有隐情。这个隐情很有可能与楚国有关。因为这个时候的楚国国君就是大名鼎鼎的楚武王,也是“春秋三小霸”之一。不过当时的楚武王实力并不是特别强大,虽然也有逐鹿中原的野心,但终究还是不敢与郑、齐等强国正面刚,于是息国在当时的大环境下,符合楚国日后图霸中原的一个试探。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左传》后面有这样一个记载,就是“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这里讲到了楚国与郑国当年因为许国的地盘而发生过不愉快,而郑庄公当年在许国一战,虽然失去了颍考叔,但却打得许国丢盔弃甲,许庄公悄悄逃到卫国,而郑庄公也因此接盘了许国。所以,结合前后发生的故事,就不难推测,息国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去攻打郑国,这背后或许有楚武王的授意。

不过从息国后来被楚国所灭,似乎这一推测又不太合理。为什么呢?息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实主要是因为一个女人,而这个女人就是春秋战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息夫人,因为她长得太美了,息夫人一次回娘家,途径蔡国,结果遭到了蔡侯的调戏。这件事让息国国君知道了,然后大怒,这也是“怒发冲冠为红颜”的主,于是息国联合楚国,结果蔡侯被俘虏,但蔡侯却对楚文王说息夫人倾国倾城,于是楚文王亲征息国,灭了息国,这息国君主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所以,从息国伐郑,再到息国联楚伐蔡,都证明息国的国君容易头脑发热、怒发冲冠,因此,无论是伐郑失败,还是楚国灭息,都说明了“小不忍则乱大谋”,不要“一言不合就开打”。

虽然息国与郑国一战,大败而归,但是息国敢于以小抗大、以弱抗强,的确勇气可嘉,但是这也为后世的《孙子兵法》中著名的“知己知彼”提供了素材原型,也为《道德经》提出“不敢为天下先”提供了劝谏素材,更是为“反霸凌”提供了典型素材。虽然,大多数人认为“冒天下之大不韪”这个成语含贬义,并劝谏后人要“审时度势”,识时务者为俊杰,但息国君主敢于挑战强者,又何尝不是一种大无畏精神,又何尝没有褒义呢?这也体现了“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的博大精深。

【本图文由“尚书台”新媒体原创出品,作者金兰,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翻拍】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