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东汉末年,那时候天下乱成了一团麻,各路英雄好汉都纷纷拉起队伍,想要在一方称霸。在荆州屯兵的刘备,虽说有关羽和张飞这两位给他当得力助手,可就是缺个能出谋划策的大臣。而这个时候呢,诸葛亮在隆中那地儿的草庐里隐居着,对外面世界的动荡啥的压根儿不管不顾。
【卧龙凤雏,三顾茅庐得神助】
刘备从当地人口中屡屡听闻诸葛亮的大名,觉得这人肯定不一般。于是,他带着关羽和张飞,全家出动前去求见。接连两次,诸葛亮都外出未归,刘备苦苦等候,却毫无结果。待到第三次拜访时,刘备让关羽和张飞在外面等着,自己则走进诸葛亮的书房,安安静静地等着诸葛亮睡醒。
没过多会儿,诸葛亮起身洗漱妥当,这才瞧见刘备正毕恭毕敬地站在书房里面。诸葛亮虽说有点吃惊,不过还是很热忱地款待了刘备。刘备把天下的局势细细地讲了一番,恳切地请求诸葛亮出山帮忙。诸葛亮反复思量了许久,最终被刘备的真诚和热情所打动,应允加入刘备的队伍,一块儿去谋取天下的宏伟事业。
当地的村民听说刘备三顾茅庐之后,一个个都特别吃惊诸葛亮居然同意出山了。他们心里都清楚,诸葛亮一向自视甚高,对世俗的那些纷争很是瞧不上。能使诸葛亮转变想法,决定出山帮着刘备,估计那时候刘备的诚意那是相当足啊,用真情实意把诸葛亮也给深深打动了。
刘备三次前往茅庐拜访,总算如愿以偿,觅得了这位被誉为卧龙凤雏的诸葛亮。自此,诸葛亮开启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和刘备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刘备这辈子,最为信任和倚重的便是关羽、张飞以及诸葛亮这几位心腹大臣。特别是诸葛亮,那简直就是刘备的得力助手,要是没了他,刘备根本难以掌控全局局势。
此后,诸葛亮辅佐刘备将曹军打败,成功拿下了荆州。他先是借助火攻之法,把追击刘备的曹军打得大败,这不但化解了当下的危急情况,还为往后的发展打下了根基。待荆州局势稳定下来,诸葛亮又亲自前往东吴,凭借自己出色的口才以及不凡的见识,说服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共同抵御曹操。
刘备三次前往诸葛亮所住的茅庐,那诚意真是没的说。这茅庐很是简陋,墙壁破旧不堪,用稻草当作门楣,窗户也是竹子做的棂子。可刘备丝毫不在意这般朴素的环境,就为了能有个机会和诸葛亮当面谈一谈。
诸葛亮一开始对刘备没啥好印象,就觉得他是个普通的英雄人物,懒得搭理。然而,刘备三次诚恳拜访所展现出的热忱,使诸葛亮体会到了刘备在这乱世中追求公平正义的坚定决心。最终,他决定放下自己的小家,全力辅佐刘备成就大业,和刘备一起谋划争夺天下。
刘备动身之际,诸葛亮收拾好行囊,作别了隆中的山居生活。乡亲们都赶来为他送行,脸上满是不舍与惋惜。诸葛亮和颜悦色地与乡亲们辞别,憧憬着自己全新的人生道路。就这样,他正式开启了辅助刘备统一天下的征程。
【舌战群儒,借东吴之力击溃敌军】
诸葛亮的才能,在他前往东吴的时候就开始显现出来了。那会儿,东吴的大臣们对于要不要和刘备结盟这事,意见各不相同。以张昭等人为首的那些反对结盟的人,觉得东吴能够独自去和曹操对抗。
在孙权跟前,两派群臣争得不可开交,谁也说服不了谁。对东吴形势不太妙的诸葛亮,经过一番逻辑剖析后表示,东吴要是独自去跟实力强劲的曹操的魏国大军对抗,那是一点儿胜算都没有的。只有和刘备联手,才有可能与曹操抗衡。
诸葛亮不光在与东吴一众谋士的辩论中胜出,还凭借自己精准的洞察力,把东吴主公孙权给说服了。孙权表面上对诸葛亮的言辞显得有些冷淡,可实际上却已被他的谋略所打动。最后,在诸葛亮的筹划之下,双方结成联盟,一同对抗曹操。
在赤壁大战时,周瑜率领舟师,以大火展开攻势,最终获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而这场战役能够取胜,其实是因为诸葛亮出色的外交手段。凭借他在东吴殿堂上与诸位大臣精彩的辩论,为孙刘联盟打下了根基。
诸葛亮能够成功说服孙权,原因在于他对局势了如指掌,分析得极为准确。要是单独去和曹操对抗,那简直就是拿鸡蛋碰石头。但要是联合刘备的军队,凭借长江的天险,就能够和曹军相抗衡了。他依据各方的实际力量来判断形势,给出合适的建议,使得孙权心服口服。
这次前往东吴出使,诸葛亮那可是自始至终都气势强盛、踌躇满志。他先是凭借出色的辩论才能把东吴的一众谋士给比了下去,接着又靠着自己的智谋赢得了孙权的信任。这两手一起抓,最终成功实现了目标,不得不说,诸葛亮着实是个顶尖的政治行家。
诸葛亮那时身着一袭朴素长衫,手持拂尘步入殿中,气宇非凡。他双目明亮有神,神色淡定,行动沉稳。当东吴群臣都无言以对时,他的眼神里流露出满满的自信,好似整个局面早已被他全然洞悉。
面对反对之声,诸葛亮丝毫不乱,冷静地对局势加以分析,阐明联合的必要性。他说话时语气平稳,但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极具说服力。从诸葛亮在东吴的出色表现能够看出,他能言善辩、智慧非凡。
【病逝沙场,遗书昭示清廉奉公】
经过好几场或大或小的胜利,凭借着诸葛亮等谋士的帮衬,刘备总算达成了夺取蜀地的战略规划。刘备离世后,诸葛亮接着辅佐朝政,让国内的局势得以稳固,对百姓进行管理。他招揽贤能之人,促使蜀汉的国家实力一天比一天强大。
与此同时,他始终筹谋着北伐中原之事。先后六次率兵北上,可惜都以失利收场,没能实现北伐的宏愿。到了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已然身心俱疲,最终由于长期劳累而患病,在五丈原与世长辞。
诸葛亮在临终之时,留下了一份遗嘱,用以交代身后之事。在这封遗书中,他表明自己一生都清正廉洁、克己奉公,此次前往五丈原,也仅仅携带了些简便的衣物和食物,家中更是没有多余的钱财。此封遗书彰显出了他那崇高的品德。
后来啊,刘禅不知咋的听信了那些个坏话,就派人去查抄诸葛亮的家当,想瞧瞧能不能找出些非法的钱财来。哪成想,这一查,倒是证实了诸葛亮活着的时候那是相当清正廉洁。刘禅这下子可后悔自己一开始的怀疑了,对诸葛亮那是越发地敬重钦佩。诸葛亮这一生啊,都在实实在在地践行着仁义和廉洁,真可谓是当时少有的清官呐!
诸葛亮六次出征祁山,却都以失败告终,不过这也表明他为了大业已然竭尽全力。身为丞相,他勤恳工作,把北伐当作自己毕生的追求,只为回报刘备的赏识之恩。即便因过度劳累而身患疾病,他依然没有动摇北伐的信念。
【结语】
诸葛亮的遗嘱简洁质朴,毫无铺张浪费之象。这着实彰显出他为官清正廉洁的作风。就算位居三公,诸葛亮依旧保持着常人的节俭习性,着实令人钦佩。
刘禅后来那是懊悔不已啊,后悔当初听信了那些谗言。他这回算是彻底明白了,诸葛亮实实在在是个忠心耿耿的臣子,把国家的重任扛在自己肩上,一点儿私心都没有。诸葛亮用自己的所作所为,完美诠释了啥才是真正的为国家做奉献。
刘禅被谗言蛊惑的时候,诸葛亮的夫人黄月英正在家里织着布呢。这屋子很是朴素,里面就只有些简单的家具,一点儿多余的东西都找不着。她淡定地迎接前来查抄的人,弄得那些人都没什么可说的。由此可见,诸葛亮一向是清正廉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