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临近,不少宠物主人计划带着“毛孩子”乘高铁出游。自4月8日起,铁路部门在京沪高铁部分车次试点宠物托运服务,推出“隔离运输、人宠分开、专人看护”的模式。然而,这项服务的实际体验却引发热议——体重超15公斤、肩高超40厘米的宠物被直接“拒载”,高昂的托运费用和繁琐的流程更让许多主人望而却步。
新规明确,仅限家庭驯养的猫、犬类宠物,且单只体重不得超过15公斤。这一标准直接将金毛、拉布拉多等常见中型犬排除在外。有网友反映,自家宠物因超重1公斤被车站拒绝,只能临时更改行程。更值得关注的是,标准未区分短鼻犬种(如法斗、巴哥)的特殊呼吸需求,引发对“一刀切”政策的质疑。
试点期间,托运费用按里程梯次计价并打七折,但价格仍令人咋舌:1000公里内360元/只,2000公里以上高达860元/只。以北京至上海为例,宠物托运费用(460元)接近成人二等座票价(553元)的83%。若携带多只宠物,成本更是翻倍。相比之下,年轻人转向社交平台拼单顺风车,人均费用低至150元,还能让宠物享受“副驾VIP”待遇。
流程繁琐:提前预约、检疫证明缺一不可旅客需提前2天通过12306预约,并提供有效期内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且证明持有人必须与乘车人一致。若材料不符或超时未办理,可能导致托运失败。有主人吐槽:“准备材料花了两天,还不如自驾省心。”
争议背后:公共服务如何平衡安全与包容?当前政策被批“以尺寸论安全”,忽视了宠物多样化的需求。专家建议参考航空运输经验,按体型分级设置差异化服务,或引入“基础运费+增值服务”模式,降低普惠门槛。此外,可借鉴国际经验,如日本新干线的指定宠物车厢、德国ICE的通风宠物舱等,在保障公共安全的同时提升包容性。
结语高铁宠物托运的初衷虽好,但体型限制、高费用和复杂流程制约了其普及。未来若能优化标准、合理定价并简化流程,才能真正实现“人宠同行”的便利。毕竟,一座城市的温度,不仅体现在对人类的关怀,更在于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
买得起! 养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