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3日的南京城笼罩在细雨里,朋友圈突然被一条消息刷屏:那个总爱在《人民的名义》里给侯亮平送饺子的吴心仪走了。
高英这个名字对于年轻人有点陌生,可当网友翻出她年轻时的剧照,评论区瞬间炸锅:"


这不是我爸妈床头海报上的女神吗?"
大伙儿翻着老电影截图才惊觉,这位总演妈妈辈的老戏骨,年轻时居然是80年代顶流。
1979年《她俩和他俩》里扎着麻花辫的姑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纯欲天花板"。

更绝的是她能在双胞胎姐妹间切换自如,连导演桑弧都感慨"这丫头天生吃这碗饭的"。
当年文化部的颁奖礼上,23岁的高英捧着奖杯笑得见牙不见眼,谁能想到四十六年后她会躺在《人民的名义》病床上,用三场戏教会流量明星什么叫"演技封神"。
要说这姐们儿够轴,当年影视圈抢破头的好资源送到眼前,她倒好,扭头扎进话剧团排《再见了巴黎》。

九十年代影视业黄金期,人家在剧场里摔断肋骨照样演完全场,愣是把文华奖、金狮奖拿了个遍。
江苏省话剧院的老同事提起她就叹气:"高院长排起戏来不要命,有回为体验癌症患者,直接在肿瘤医院住了三个月。
"
2017年《人民的名义》爆火,眼尖的观众发现陆亦可母亲的扮演者正是息影多年的高英。
三场戏份总共不到十分钟,愣是把官太太的世故与母亲的焦虑演得入木三分。
导演李路后来揭秘:"我们找她时心里打鼓,结果人家看完剧本当天就坐高铁来了片场。

"更绝的是剧组盒饭都领完了,她还拉着年轻演员传授"饺子戏"的细节处理。
翻看高英晚年照片,确实瘦得让人心疼。
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这老太太退休后比上班还忙:带学生排话剧、搞朗诵会、给社区排节目。

去年冬天有人拍到她裹着羽绒服在公园里教大爷大妈念台词,哪像个得过七项大奖的国家一级演员?南京艺术学院的孩子们最记得高老师那句话:"别老盯着热搜,把台词本捂热乎了比啥都强。
"
这两天朋友圈流传着一张对比图:左边是1980年《燕归来》里明艳动人的女医生,右边是2024年某朗诵会的素颜照。
评论区有人破防:"女神怎么老成这样了?"立刻被怼回去:"你见过六十九岁还每周去老年大学上课的奶奶吗?"其实仔细看会发现,她眼里的光从来没变过——就像当年那个在机床厂报名话剧团的姑娘,四十八年过去,依然保持着对舞台最纯粹的热爱。

(互动话题:你爸妈的青春里,有没有藏着像高英这样的"时代女神"?看过她作品的来评论区唠唠,那些年我们错过的老戏骨还有谁该被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