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邓华携家人在成都游玩时偶见一首诗:这不就是为我写的

桃桃怡宝 2025-04-29 13:33:26

【前言】

1960年6月4日,邓华带着家人抵达了成都,这是他们旅途的最后一站。他离开军队后,被分配到四川担任副省长一职。

在长达三十余载的军旅岁月中,他与士兵们朝夕相处,对军营生活、武器装备以及那身绿色军服产生了深厚的情感。这段经历不仅塑造了他的职业身份,更让他与军队的各个方面建立了难以割舍的联系。

不久前,总政治部的一位领导告知邓华,中央已决定将他调任地方工作。

邓华心里一紧。以前,只要组织有任务,不管去哪儿,做什么,他都会毫不犹豫地照办。

邓华内心十分不愿脱离部队。尽管面临调动,他对军旅生涯依然充满眷恋。多年的军旅生活让他对这片绿色营盘产生了深厚感情,突然要离开,确实令他难以割舍。军队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情感纽带并非轻易能够斩断。

邓华谨慎地询问,能否前往军事院校进修?

邓华在遭到拒绝后,情绪立刻变得激动起来。

他让老婆李玉芝把所有军装拿去洗衣店,全部染成黑色。

李玉芝建议他再好好考虑一下,邓华却斩钉截铁地说:“我决定彻底离开部队。”

为了在四川顺利开展工作,邓华带着家人搬到了成都居住。

在正式履职之前,邓华和家人一起游览了四川的多个著名景点。在新都县的桂湖,他偶然发现了一首诗。

看完之后,他忍不住感叹:"这简直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

【邓华与杨升庵的诗】

随后,大家乘车前往位于成都前卫街44号的住所。

经过几天的休整,邓华动身前往金牛坝,专程拜访了西南局的第一书记李井泉。

在寒暄之后,邓华接到了新的工作安排,省委指派他负责农机领域的管理事务。

由于邓华缺乏地方工作经历,省委特意为他安排了两名经验丰富的助手。其中,廖志高负责农业事务,担任书记一职;苗逢澍则担任农业机械厅厅长,协助邓华开展工作。

邓华从李井泉那里离开后,在回前卫街住处的路上,特意叫司机在新华书店门口停了车。

过了好一阵子,邓华抱着一摞书走了出来,这些书包括《农机手册》、《发动机构造原理》等,都是技术含量很高的专业书籍。

邓华向司机表示,他计划深入学习农业机械领域的知识,以此确保在该领域拥有发言权。

在正式履职之前,邓华打算利用空闲时间四处游览。四川境内拥有众多著名的历史景点。

邓华带着家人来到桂湖游玩。湖中荷花盛开,景色宜人,令人心旷神怡。

跨过石桥,湖中央的小岛上,有一座叫“升庵祠”的建筑。邓华一眼就被杨升庵的巨大石像吸引住了。

邓贤诗向父亲询问,杨升庵是谁?

邓华提到,他是明朝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学者。杨廷和作为他的父亲,同样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是一位忠诚于皇帝的臣子。

杨氏父子屡次向皇帝进言,最终在朝堂上难以立足。杨父被革去官职,贬为平民,而杨升庵则被发配到云南永昌卫。

邓华指出,永昌卫现在的位置相当于今天的保山县。

离开升庵祠后,邓华看起来还沉浸在刚才的体验中,似乎还想继续探索更多。

他接着讲道,杨升庵被流放到云南时年仅37岁,并在那里生活了整整30年。

在漫长的岁月里,杨升庵没有放弃自我,虚度光阴。他始终坚持深入群众,为百姓发声。

离开桂湖公园后,邓华和同伴们在公园旁的一家茶馆稍作歇息。邓贤诗在附近的小摊上偶然发现了一本杨升庵的诗集。

邓贤诗兴冲冲地跑进茶馆,兴奋地向父亲展示道:“爸,快瞧瞧我找到了什么好东西?”

邓华拿到诗集后,开始逐页浏览。不久,他的注意力被一首题为《春兴》的诗吸引住了。

站在遥岑楼上俯瞰晴朗的江面,登高远眺,眼前是辽阔的边疆景象。东边碣石山映衬着绚丽的霞光,西边秀美的山峰与苍茫的烟云融为一体。

漂泊在外的游子眼中含着泪水,孤身在边疆的臣子已被流放九年,他想象着像李广那样穿上战衣,而汉朝天下太平,无需在燕然山刻石记功。

邓华读完这首诗,心中顿时一震。他感到这首诗仿佛专门为他而创作。

尽管邓华已经不再担任军职,但他并未因此消沉下去。

邓华担任四川省副省长后,全身心投入工作,几乎没怎么休息过。他经常带着团队四处奔波,实地考察各地情况,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工作上。

【身患重病的邓华,主动让药】

1962年6月的一天,李井泉前往邓华家中进行探望。此时,邓华已经在成都生活了两年。

李井泉向邓华询问他的健康状况,并关心他是否已经习惯了成都的天气环境。

邓华坦率地表示,自己身体状况总体还算可以,但有时会犯肺气肿的毛病。

李井泉随后对邓华在四川的工作表现给予了肯定,并称赞他所提交的报告内容扎实、具有深度。

截至上月,邓华已走访超过60个县市,积累了丰富的实地调研数据。

在与李井泉进行交流之后,邓华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

1962年年底,邓华的体重出现了显著下降。原本保持在120市斤的正常体重,此时已降至70市斤。

1979年7月,邓华病情加重,又一次住进了医院。成都军区的高层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专门为他准备了一些国外生产的强效抗生素。

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邓华的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他的身体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整体状况有了显著提升。这种积极的治疗效果不仅体现在身体机能的恢复上,也让他的精神状态得到了明显改善。通过持续的治疗和调理,邓华的身体状况正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那天,军事科学院卫生处的张钟处长专程来到邓华所在的医院探望。见面后,张钟关切地询问邓华,使用这种进口抗生素的效果怎么样。

张钟这次赶来,是为了抢救一位病情危急的普通病人。

李馨香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孕妇,她到部队探望亲人时突发急性特殊病症,目前已被送往另一家医院接受治疗。

这名患者的病情十分危急,随时可能危及生命。尽管医生尝试了多种抗生素治疗方案,但均未取得明显疗效。

邓华立刻回应道:“把我的药给她试试,也许能起作用。”

张钟迟疑地问道:“那你打算怎么处理?”

邓华挥了挥手,示意不用在意他。

这一幕让张钟立刻想起了战争时期的往事,当时邓华总是把自己的马让给那些身体虚弱或受伤的战士。

他坚持将指挥部设在最前线,不顾敌军炮火威胁,亲自到战场一线指挥战斗。

张钟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那名危重孕妇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经过几个月的调养,她平安产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孩。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邓华仍然将他人放在首位。

邓华得知儿子提到"军事科学院那边已经通知了"的消息后,泪水不由自主地涌了出来。

临终前,他艰难地表达道:“我多么希望还能为党和军队贡献更多,但时间已经不允许了。”

邓华于当年7月3日逝世。

尽管邓华一度被调离军队岗位,但他转任地方后,仍然保持高度的责任感,积极投身工作,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持续为党和军队贡献力量。他始终以实际行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展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奉献精神。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