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刘大顺
编辑|刘刘大顺
从"野孩子"到"国剧教父",王扶林:匠心守望,让经典永驻人间
谁说不爱读书的熊孩子没出息?这位93岁的老人用一生证明:只要找对人生方向,浪子也能成为大师 。他叫王扶林,一个从不安分的"野小子"变成了中国电视剧的一代宗师,用20年时光打造了两部超越时代的经典之作。这,就是属于王扶林的传奇故事。
少年轻狂:谁说不爱读书就没出息?你见过每周六都要逃课去看电影的学生吗?王扶林就是这样一个"刺头"。放着正经书不读,硬是跑去看了一部又一部电影,把父母愁得直挠头 。谁能想到,这个不安分的"熊孩子"后来成了中国电视剧界的一代宗师?
如今的年轻人大概想不到,那个动辄投资几个亿的电视圈,在上世纪80年代能拿出800万就算是"天价制作"了。但就是这800万,在王扶林手里变成了一部豆瓣评分高达9.5分的神作——87版《红楼梦》 。
执着追梦:这个"倔老头"有点意思说起来你可能不信,当初王扶林选择拍《红楼梦》的理由特别接地气:"觉得是室内戏,应该比较容易。"结果呢?这一拍就是开创了中国电视剧史上的新纪元 。
为了这部剧,王扶林干了啥?闭关一年读原著、全国海选演员、办培训班、死抠细节......有人说他是"戏疯子",我觉得他是"戏痴" 。就连一句"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这样的台词,都要找红学家考证。这哪是在拍戏?简直是在做学问!
匠心传承:这才叫真正的大师范儿现在的电视剧动不动就说自己是"匠心之作",可跟王扶林比起来,很多人连"匠"字都不配。人家是真正用生命在拍戏,而不是用噱头在炒作 。
从1979年到1999年,王扶林只拍了《红楼梦》和《三国演义》两部四大名著改编剧。20年就拍两部剧,放在现在这个两个月出一部剧的"快餐时代",怕是要被说"不会来事儿" 。但正是这种"不会来事儿",成就了两部经典中的经典。
生命启示:慢慢来,比较快王扶林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人生的光芒不在于闪得有多快,而在于能够照亮多久 。从不安分的顽童到电视剧泰斗,从播音员到导演大师,这期间经历了多少次失败和挫折?可他就是不紧不慢地走着自己的路。
坚持初心:大隐隐于市谁说电视剧一定得"流量至上"?王扶林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当年海选演员,一万多人里就选了150个,这挑剔程度,怕是现在的星探都得咋舌 。可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才让《红楼梦》成为了"镇山之宝"。
你看现在的剧组,演员还没定,营销号就开始炒作了。而王扶林呢?选个演员还得办培训班,上午练功练形体,下午听红学家讲课,这阵仗,简直比科班还科班 !难怪有人说:要不是王扶林这个"老顽固",我们哪能看到林黛玉、贾宝玉这些让人念念不忘的角色?
传奇人生:从"躲在被窝哭"到"国剧泰斗"说起王扶林的成长经历,还真是让人忍俊不禁。这位后来的"国剧教父",刚当导演时可没少挨批,甚至躲在被窝里抹眼泪 。你敢信?这么"接地气"的一幕,居然出现在这位泰斗身上。
但就是这样一个会在被窝里偷偷哭鼻子的导演,却用实力证明了什么叫"大器晚成"。从13天速成一部剧的"中国速度",到耗时20年只拍两部剧的"工匠精神",王扶林用自己的成长轨迹,诠释了什么叫真正的沉淀 。
薪火相传: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现在的年轻导演,动不动就说要"致敬经典"。可你知道吗?当年王扶林拍《红楼梦》时,压根就没想这么多。他就是觉得,大学生连四大名著都不看了,作为一个电视工作者,有责任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就这么简单朴实的想法,却成就了一个时代的文化丰碑。
从中央广播局的播音员,到荣获"中国剧中国造主题晚会"终身成就奖,王扶林用40年时光,不仅为中国电视剧树立了一个标杆,更为后来者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
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王扶林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经典,不在于形式有多新潮,而在于内容有多深刻;不在于包装有多华丽,而在于诚意有多真挚 。
现如今93岁高龄的王扶林,依然是中国电视剧史上一个无法复制的传奇。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初心",用一部部作品诠释了什么叫"经典"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我们何其有幸,还能找到这样一盏指路明灯。
最后我还想说:在这个"内卷"的年代,你是选择随波逐流赶潮流,还是愿意像王扶林那样,坚守初心,只为内心的那份执着?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