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漆器|盘点禁止出境的12件漆器文物

枫雅中艺 2024-12-04 21:18:34

中国禁止出境文物的标准很高,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比如证明某一段历史;一个是要有非常高的美学价值或者工艺价值。

按照这个标准,国家文物局分别在2002年、2012年和2013年发布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共计195件/组。这些文物被称为“国宝”,同时呈现了一部辉煌的中华文明史。

目前公布的三批禁止出境文物中有12件是漆器,这12件漆器,有些直接改写了历史,有些蕴藏奇妙的艺术之美,有些则是国家兴衰的见证。它们如同时间的守护者,承载着无与伦比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朱漆碗

河姆渡文化木胎朱漆碗于1977年在河姆渡遗址T231出土。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该碗为食器,造型古朴,尤其碗外壁涂有天然生漆,口径10.6×9.2厘米,高5.7厘米,底径7.6×7.2厘米。此碗由一块木头镟挖而成,外壁雕刻成瓜棱形,碗壁较厚,口部微内收,腹部弧线较深。碗底圈足较高且略外撇。碗表面呈朱红色,略有光泽。斑驳的红色涂料经鉴定为有机漆,据测定应是掺有朱砂一类颜料的漆。

这件朱漆碗出土时有所残损,但仍能看出形制。此碗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圈足和外壁上涂的朱红色涂料。出土时,这层薄薄的涂料剥落得很严重。经过化学方法和光谱分析,专家们确定这就是天然生漆。这一发现表明早在六七千年之前,中国长江流域的人们已将天然漆用于装饰生活器具的表面。

三国朱然墓出土大漆木屐

三国孙吴漆木屐的屐板和屐齿由一块木板刻凿而成;屐板木胎基本呈椭圆形,长20.5厘米,宽8厘米,厚0.3厘米;屐板前后圆头,略呈椭圆形,髹黑红漆,剥落严重;屐齿为前后两个;穿孔有三个。

三国孙吴漆木屐造型优美,漆质漆艺也很高,证明了中国2世纪前后就已创造了发达的漆工艺。三国孙吴漆木屐不仅引起了中国人的关注,而且还轰动了日本——原来日本人引以为国粹的木屐,根仍然在中国。由此也可看出,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中日之间就有了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在三国孙吴漆木屐没有出土以前,一般认为漆木屐是日本人最早发明的,通过三国孙吴漆木屐的发现,证明木屐是在中国通过唐文化东传到日本,最后被日本逐渐使用。

三国朱然墓彩绘贵族生活图漆盘

此件贵族生活图漆盘直径24.8厘米,高3.5厘米,木胎制成。漆盘主要为彩黑、红二色,古朴典雅。其盘内、外颜色有所不同,内壁和底部涂红漆,外壁以及底部涂黑红漆。而盘中画面用色讲究层次和轮廓的勾勒,表现出三国时代吴地漆器彩绘的高超工艺。

漆盘内的画面布局分明,盘内绘十二人,分为三层。上层为宴兵图,画面五人,其中四人跪坐宴饮。中部五人,一人对镜梳妆,二人对弈、二人驯鹰一小童侍立于旁中间画对弈图,两男子分坐两边,中间置一棋盘,前有矮足圆盘,上置食物。下层似为出游图,画面两人,一人骑马,一人跟于马后,前后有山岳。工匠用笔简练,以流畅的线条描绘出贵族生活的闲适惬意。

司马金龙漆屏风画

1965年于大同市石家寨村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共计五块木质漆画板,是一座漆屏风的主体部分。这些漆画板的前后两面皆有图画,图侧刊写榜题。

其上朱漆髹地,线描勾勒人物,墨书榜题。画面内容延续汉代以来帝王将相、烈女、孝子等传统故事,如帝舜、周太容、卫灵公、齐宣王、晋文公、孙叔敖、汉成帝与班婕妤,以及孝子李充、卫公夫人、蔡人妻等。

屏风的工艺制作采用榫铆联结,继承战国、汉代漆画传统的技法,设色富丽、边框装饰精巧。人物描绘运用铁线描法,兼施浓淡色彩渲染,形象生动逼真,并有纵深的空间感和立体感。构图上重在突出主题,中心人物大于陪衬人物。画风古朴,富有装饰性。漆屏风画的出土,弥补了北魏前期绘画实物的空缺。(照片拍摄的为复制品)

战国曾侯乙墓外棺

曾侯乙墓外棺,战国时期文物,中国首批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这具棺木为古曾国诸侯乙的葬具,此棺重约七吨,原位于地下13米深的墓穴之中,是其墓室内的主棺,棺内套有一内棺,成殓着墓主人的尸骨。外棺采用透雕、浮雕、圆雕等技法,彩绘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用笔自然流畅,文饰有云纹、三角形纹等,尤其以龙纹变化复杂,最具特色,系铜框架里嵌厚木板构成;外棺一侧的下方,还开了一个门洞,有人猜测,这也许是为了让主人的灵魂能够自由出入。

该棺不仅对研究战国时期楚地文化风俗具有重要意义,出土此棺的曾侯乙墓,是战国墓葬中规模较大而又有确切年代的一座。其墓气势恢弘,出土文物多,稀世珍贵。制作之精美,保存之完好,及铭文资料之丰富,都是同期墓葬中所罕见的。

战国彩漆木雕小座屏

彩漆木雕小座屏,此座屏为木质,周身髹黑漆,用朱红、灰绿、金、银等色漆彩绘。外框长方形,其中透雕和浮雕了五十一只动物,包括大蟒二十条,小蛇十七条,蛙二只,鹿、凤、雀各四只。透雕部分由两约对称的图形组成,两组图形完全相同,构图十分稳定。每组图形都以双凤。双鹿围绕着一个中心——鸷鸟搏蛇。底部浮雕以纠结的蛇、蟒和蛇吞蛙为主要内容。除边框为直线外,鹿。凤和蛇的轮均为曲线,形成有动感的韵律。

这件座屏在艺术上极为成功,历来被艺术史家看成是楚国漆工艺品的代表作。

西汉马王堆一号墓木棺椁

西汉马王堆一号墓木棺椁用巨大的木板制成,置于墓底正中。椁室上下四周塞满木炭和白膏泥,上面层层填土夯实。出土时置于墓坑底部的3根方形枕木上,有两层盖板和两层底板。椁室由4个边箱与正中的棺室组成,形状像个“井”字,古代文献称为井椁。边箱总面积6.8平方米,总体积9.7立方米,藏有各类文物1000余件。正中的棺室放置了四层套棺,从外到里依次为黑漆素棺、黑地彩绘棺、朱地彩绘棺与锦饰内棺。这具巨大的外椁共用木板70块,约合成材52立方米,最大的木板重达1.5吨。在结构上没用一根金属嵌钉,全用扣接、套榫与栓钉结合而成,是目前所出土的最大最完整的的汉代井字形棺椁实物。

战国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

战国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呈鸳鸯形,由两半胶合而成,颈部作圆形榫卯结合,插入器身,头可自由转动。器身内部剜空,背部开有长方形孔,覆以浮雕夔龙纹盖,尾平伸,翅膀微微上翘,足作卷卧状。通体髹黑漆地施艳丽彩绘。颈部、前腹、足部均朱绘鳞纹,间饰黄色细点。

腹部两侧绘两幅及其精彩的漆画:左侧绘撞钟、击场面;右侧绘击鼓、舞蹈场面。此器形象逼真,情趣高雅,器物造型与所绘漆画均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代表了战国漆工艺及漆画水平,彩漆木雕鸳鸯形盒的头部在西室的二号陪葬棺内找到,据推测,这口棺内的女子应该就是鸳鸯盒的主人,而这个鸳鸯盒可能是她的化妆盒,是作为她的心爱之物随葬的。

西汉识文彩绘盝顶长方形漆奁

盝顶式长方形,木胎,奁身满布凸起的云气纹作装饰,其作法是先以白色沥粉勾出高起的线条轮廓,再用朱、绿、黄三色漆勾填出色彩灿烂的云气纹,其髹饰手法和风格与同一时期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彩绘黑地漆棺上的云气纹技法相一致,均具有立体效果,富有浓厚的装饰风格。

奁上凸起的线条称作“识文”,“识”有高起之意,阳识和堆起都是在器面上堆出花纹作装饰,统称为“堆漆”,此器是目前发现此种技法的实例之一。

马王堆三号墓的埋葬年代为汉武帝十二年(前168年),由此可证实此种漆器技法至少在西汉早期即已出现,后来堆漆的雏形,明代《髹饰录》中被列为“阳识”“堆起”的漆器,亦可溯源至此时。

西汉黑漆朱绘六博具

出土于利豨之墓。在马王堆墓中大家往往只知道湿尸、青铜器、素纱褝衣等文物而忽略这一批象征楚文化的漆器文物,尤其是这件一级国宝。文物盖顶锥画飞鸟、云气,并夹杂朱漆绘几何图案,极为精美。

出土后清理时,博具盒中缺少骰子,后来考古工作者在一件双层六子漆奁中找到了一枚骰子,其大小正适合放在博具空出的小格里,由此确定这是一套博戏用具。六博是一种古老的棋盘类游戏,被看作当今世界所有兵种类棋局游戏的鼻祖,从春秋到秦汉非常流行,后来被其他棋类取代了,如今已无人知晓玩法。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六博具是迄今所见最早最完整的一套。

三国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

三国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木胎制成,圆形,浅腹,局部残缺,原口沿饰有鎏金铜扣,髹红、黑两色漆为地彩绘装饰花纹,古朴典雅。

盘心绘春秋时吴国的季札在徐君家前挂剑致祭的历史故事。左方绘出坟和树,树上挂一把宝剑,穿红袍向树而立者当为季札,他垂首直立,两手举于胸前,哀婉悲伤的神情被描绘的淋漓尽致,身后两随从在互相交谈。画面上部绘有山峰,山中也有两个人在悄悄对语,两只相互逐戏的野免为肃穆的气氛增添了几分生气。故事画面外装饰白鹭啄鱼、童子戏鱼及莲蓬等图案,盘边缘饰狩猎纹一周,盘背绘红、金二色云龙纹。所画人物神态准确,纹饰逼真且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堪称三国彩绘漆器的代表作。

吴皮胎犀皮河豚鎏金铜扣耳杯

吴皮胎犀皮河豚鎏金铜扣耳杯高2.4厘米,长9.6厘米,宽5.6厘米,圆口、平底,双耳为半月形。杯口沿和杯耳镶鎏金铜扣,耳杯胎体为皮胎,正面髹黑漆,背面纹饰以黑、红、黄三色相间,表面光滑,形成的花纹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匀称而富有变化。

犀皮漆作为中国传统漆艺中最顶级且存世作品最少的装饰技艺,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瑰宝。犀皮漆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犀皮漆器产生的年代,以往认为是唐代或稍早的时候,这是因为在古代典籍中最早论及犀皮漆器的是晚唐的赵璘。吴皮胎犀皮河豚鎏金铜扣耳杯是迄今所发现的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的犀皮漆器实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的发现使犀皮漆器出现的时间早于史料记载近600年。

1 阅读:30

枫雅中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