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红绿色盲最常见?因为红色是大脑想象出来的,而且与恐龙有关

科学信仰 2025-02-15 08:59:04

在大约2.4亿年以前的三叠纪时期,一种体型庞大的生物出现在了地球之上,并很快主宰了这片土地,它们就是恐龙。

恐龙统治地球的历史可以说是非常长,大约持续了1.6亿年至1.75亿年的时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其它的动物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其中就包括哺乳动物的祖先,一种被称为“普尔加托里猴”的小动物。怎样才能在到处都是恐龙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呢?两个因素很关键,一方面是要保持小巧的体型,所以普尔加托里猴的大小与老鼠相仿。另一方面就是要与恐龙错峰出行,恐龙在白天活动,那么哺乳动物就选择在夜晚出行。

在最早的时候,无论是恐龙,还是哺乳动物,又或者是水中的鱼类,只要是脊椎动物,就都拥有四色视觉,即红绿蓝三原色再加上一个紫外线。

对于拥有四色视觉的动物来说,世界是无比炫丽的,比如在我们眼中黑漆漆的乌鸦,在乌鸦自己看来却是五彩斑斓的,所以乌鸦其实并不黑,只是我们看不到它的美。然而,四色视觉虽好,但对于夜晚出行的哺乳动物来说,却并没有什么用,因为夜晚本就看不到什么颜色,哺乳动物真正需要的是强大的夜视能力。

眼睛中存在着两种感光细胞,一种是视锥细胞,主要负责识别颜色,另一种是视杆细胞,无法分辨颜色,但对光十分敏感。

于是,哺乳动物以牺牲部分视锥细胞为代价,强化了视杆细胞,从此,它们就只能看到蓝绿两种颜色了,但眼睛的感光能力则变得超强,尤其是到了夜晚,两只眼睛简直可以说是闪闪发光,这一点看一看家里的猫狗就知道了。

人眼为什么不会发光?因为人比猫狗等其它哺乳动物能够多看到一种颜色,红色。

大约在距今3000万年以前,简鼻猴类祖先逐渐演化出了红色视觉,成为了最早重新演化出红色视觉的哺乳动物,一种观点认为这种演化是为了能够更有效地识别果实是否成熟,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三色视觉能够有助于识别情绪信号,证据就是所有拥有三色视觉的灵长类动物的脸上都没有长毛。虽说拥有了三色视觉,但这三色视觉并不完美,人类的视锥蛋白吸光值在433纳米至564纳米之间。

433纳米是蓝光,535纳米是绿光,而564纳米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红光。

实际在光谱上,564纳米是介于黄绿之间的一种颜色,与真正的红色相距甚远。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能看到红色呢?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最终都会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当大脑没有接收到来自绿色视锥细胞的信号,同时又接收到了来自黄绿视锥细胞的微弱信号,此时大脑就会通过分析将这种信息判断为“红色”,所以本质上来讲,红色是大脑想象出来的,我们的眼睛没有接收纯正红色信号的能力。

人类看红色的能力完全是从绿色视锥细胞演化而来的,红色本就是想象出来的,人眼564纳米的最高吸光值也并非真正的红色,所以只要稍有不足,大脑就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在色盲人群中,红绿色盲就是最为常见的了。

与拥有四色视觉的鸟类相比,拥有三色视觉的人类所看到的世界完全不同,同样的,只有双色视觉的其它哺乳动物眼中的世界,也与我们看到的世界完全不同,所以,在我们眼中看起来颜色鲜明的老虎、斑马,其实都是一种保护色。

1 阅读:115
评论列表
  • 2025-03-02 08:56

    所有颜色都是大脑想象出来的:从光的本质上说,电磁波本没有颜色这个属性,只有波长和频率之分,只是人类大脑处理视锥细胞接收到的信息时,把不同的波长信号进行划分,从而得到七种基本颜色,可以说“颜色”只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产物。

科学信仰

简介:科学是一种规律,信仰是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