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瓦麓川,纷争侵伐

车界剪辑 2021-07-25 22:30:01

明初,麓川思伦法在其父思可法的基础上,不断向外拓展,元朝在云南边地设置的由土官管理的“三十六路”中的孟养、木邦、干崖、南甸、大侯、孟定、芒市等地相继被其控制。正如《百夷传》所言,麓川“景东在其东,西天(印度)、古剌(白古)在其西,八百媳妇在其南,吐蕃在其北,东南则车里(西双版纳),西南则缅国,东北则哀牢(保山),西北则西番、回纥(丽江一带)”。但在定边之战战败后,麓川内部的不稳定因素日渐凸显。洪武三十年(1397年)九月十九日,木邦土酋刀干孟叛,逐思伦法,率兵攻陷腾冲。思伦法逃到云南。

明帝国帮助思伦法平定刀干孟之叛后,麓川衰败。借此良机,明帝国分麓川之地,广建土司,置三府——孟养、木邦、孟定,设四长官司——潞江、干崖、大侯、湾甸。永乐时期,孟养、木邦升为宣慰司,加上在缅甸、泰国、老挝地区新设立的宣慰司,以及之前的麓川、车里宣慰司,合称“十宣慰”。十宣慰的宣慰使与执掌各御夷府、长官司的其他边地长官,“袭替必奉朝命,虽在万里外,皆赴阙受职”。土司继位须上报明廷,才能取得正式承认。各土司每年都要向云南布政司交一定数量的“差发银”,若遇军事行动,也要派出士卒、差役助战。

为了加强边地土司与明帝国之间的臣属关系,朱棣创立了“金字红牌”制度,即对边地土司、土官颁发“文行忠信”铜铸信符、金字红牌敕书以及勘合号纸,作为同云南布政司之间官方来往的凭证。考虑到边地土司不识中国文字,朝贡语言不通,朱棣还在各宣慰司设置经历、都事各一员,由吏部选派。而在翰林院,朝廷设下四夷馆,其中最先开设的八馆就有缅甸和百夷(麓川),由礼部选派国子监学生研习其语言文字。

朱棣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加上丰厚的贡赐和谕赐,使云南边地土司“知归向朝廷,不失臣节”,频繁遣使入贡。但是他们彼此之间却矛盾重重,时常侵越邻境,互相征伐。这一时期的阿瓦王国也毫不例外地参与到了云南边地土司的纷争之中。

明帝国分麓川之地时,早前被麓川吞并的小邦戛里(也作戛璃)借机重获自由。戛里紧挨孟养,孟养土司刀木旦欲吞并其地。恰逢朱棣派往缅甸南部的使者杨暄、周让路过孟养,刀木旦劝说他们招抚戛里,并派人先往其处,扬言说:“(明帝国)将招尔属孟养,(不从)必尽杀之。”戛里大怒,杀了孟养使者。刀木旦以此为由,出兵戛里。戛里首领以妻、子为人质,向阿瓦请援。阿瓦出兵南的弄江,截断了孟养军的粮道,刀木旦只得撤兵。戛里出兵追击,与阿瓦两面夹攻,刀木旦全军覆没。随后,阿瓦又趁刀木旦后人争位之机,最终吞并孟养。

永乐四年(1406年),明恭封心腹乌登为孟养侯,同时派遣使者入贡,向明帝国献上孟养职贡银750两,希望明廷可以承认阿瓦对孟养的占据,但遭到朱棣拒绝。同年闰七月,明廷派遣张洪出使阿瓦,诘问阿瓦擅杀之罪,并寻刀木旦子孙,欲复立孟养宣慰司。

张洪带着朱棣的敕谕前往阿瓦,明恭以刀木旦首乱为自己辩解:“彼加兵于我,我不得已而应之。其子孙没于乱兵,故令西得(乌登)暂抚。”张洪当时就指出:“戛里本夷,非缅属类,何云加兵于尔?”张洪先后给明恭写了六封谈判信,才把明恭说服,派遣陶孟(官名)洛霞前往明廷谢罪。

《明实录》对此记载道:“那罗塔(明恭)惧,遂归其境土及其所掠,遣人诣阙谢罪。”然而实际上,刀木旦的后人刀得孟、刀玉宾与其族属3000余人只能散居在干崖、金沙江一带。即使永乐十四年(1416年)孟养宣慰司复设,宣慰使刀得孟也只能寄居在金齿。缅历787年12月(1426年2月至3月初),孟养侯乌登率大军从孟养南下阿瓦,赶跑了篡位者格礼杰当纽,登基为王。缅甸史书称乌登为“孟养他忉”,即“孟养王”。可见,孟养一直为阿瓦控制。

阿瓦侵占孟养后,又劝诱木邦归向缅甸,为木邦宣慰使罕宾发拒绝。罕宾发还上奏明廷,希望可以发兵讨伐阿瓦,得到朱棣首肯。缅历774年(1412年),罕宾发派遣刀散孟等率大军攻破阿瓦城寨二十余处。翌年八月,罕宾发献所俘象马于京师。

永乐十一年(1413年)正月,麓川平缅宣慰使思行发入贡,请以弟思任发代职,朝廷许之。思任发“性桀黠,善兵,每大言复祖父遗业”,他见边地各土司之间互相侵伐,明帝国只是遣使抚谕、诘问,几乎从未采取严厉措施,于是开始兼并邻境。宣德五年(1430年)八月之前,思任发趁阿瓦内乱、乌登南下之机,占据孟养。

到了正统初年,思任发开始“不奉诏”,自称“法”(国王),公开反抗明廷,不断侵伐云南西部边地土司。明英宗朱祁镇遂下定决心,举全国之力征讨麓川。

正统六年(1441年),明帝国首征麓川。大军开赴的同时,明廷颁给云南木邦、缅甸、车里、八百大甸、威远、大侯、施甸等土司信符金牌,命各土司合兵剿捕麓川思任发。思任发不敌明朝大军,“父子三人挈妻孥七人、象马数十,从间道渡江往遁孟养等处”,其后为阿瓦出征剿捕的将领底哈勃德、底里泽亚都拉于缅历804年2月16日(1442年4月25日)阿瓦新王那罗波蒂即位时所擒。

正统八年(1443年)二月,阿瓦上奏称擒获思任发。五月十五日,明廷因遣人往阿瓦索思任发不得,而思任发之子思机发复据麓川侵扰,于是再征麓川。这次征讨,明帝国不仅要收拾麓川,还要敲打阿瓦。《琉璃宫史》记载,对于中国将军提出的交出思任发的要求,那罗波蒂坚称:“多岸发(思任发)乃孤之奴仆,孤已收留,不便交出。”但实际上,阿瓦不愿交出思任发,是因为明英宗曾许诺:“生絷贼(思任发)首来献,其麓川土地、人民悉予之。”阿瓦擒获思任发后,便遣人入贡明帝国,上奏擒贼之事,并进缅书,要求接管麓川地方。明英宗虽在敕谕中称:“朝廷岂肯失信?”但实际上,明廷在麓川之地首先设立了芒市长官司。阿瓦没看到明廷实践诺言的诚意,只得挟人索地。

1450年的阿瓦版图

十二月,明军与阿瓦交战。大战持续了一昼夜,明军焚缅甸船只数百,但未获思任发。

直至正统十年(1445年)十二月,阿瓦才交出思任发。《明实录》称,当时沐斌再次向缅甸要求交出思任发,恰巧此时“昼晦二日”,术士对那罗波蒂解释,此乃明帝国大举出兵的先兆,那罗波蒂大惧,这才交出思任发。《琉璃宫史》则说,是因为明军配合那罗波蒂平定了央米丁的叛乱,阿瓦才交出思任发。不过这两种说法可能都不是事实,据时人包见捷所著的《缅甸始末》所载,当时被明英宗派往云南边地“参赞戎务”的兵部左侍郎侯琎、刑部右侍郎杨宁,向那罗波蒂传话,同意用孟养之地换取思任发,阿瓦才将思任发交出。不过,孟养并没有被阿瓦控制,而是被思机发、思卜发占据。

正统十三年(1448年)三月,明帝国进行了最后一次征讨麓川的军事行动。十月,明军抵达金沙江,与木邦、阿瓦军队会合。在阿瓦的协助下,明军顺利渡江,攻破思机发的寨栅,乘胜进至孟养,攻破鬼哭山和芒崖山等寨。思机发、思卜发逃窜。

明军攻下孟养后,令阿瓦管治孟养地方,缉捕思机发。但明军撤离后不久,麓川复拥思任发少子思禄于孟养。思禄以状来言:“

缅不能抚其人民,愿立思氏,永当朝廷差发。”于是靖远伯王骥与思禄在大金沙江(伊洛瓦底江)立石为界,誓曰:“石烂江枯,尔乃得渡。”

“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俘,景泰帝朱祁钰继位。由于当时明帝国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瓦剌,因此对麓川思机发是否已被剿捕不再像英宗朝那样迫切。景泰二年(1451年)八月,云南总兵官沐璘奏称,缅甸宣慰使已擒获思机发、思卜发,但又将思卜发打发回孟养,管食地方去了。《琉璃宫史》也记载,那罗波蒂“便让多锦发及多博发(思机发和思卜发)宣誓效忠后……将孟养赐给多博发”。

沐璘与明廷怕阿瓦将思机发像思任发一样“视为奇货,需索无厌”,认为“宜示以不急,听其来献”。后阿瓦又报思卜发叛乱,请兵协助征剿,明廷亦不许。到了景泰五年(1454年)三月,左参将胡志等将银戛地方划给阿瓦,阿瓦才送思机发及其妻孥六人到金沙江村,胡志等将思机发及妻孥槛送京师。

在之后的一段时期里,阿瓦实力被“四十年战争”削弱,各地诸侯开始割据称雄,于是内乱频繁,慢慢走向了衰亡。而孟养则一直遵守王骥之盟,休养生息,且频繁向明帝国入贡。但随着自身实力的逐渐壮大,孟养又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成化年间,明廷分木邦地置孟密安抚司,之后木邦与孟密一直相互仇杀。孟密有宝井,“产宝石、宝沙”,常使木邦在争斗中处于下风。孟养趁机与木邦结盟,双方声势相倚之后,孟养就出兵占据了阿瓦的听盏地区。

到了思伦(色隆)成为孟养之主后,其势益张,开始不断南侵。缅历864年(1502年),孟养攻占美都城。缅历868年(1506年),孟养攻占德勃因城,阿瓦以承认孟养对美都、鄂耶内城的占领才换回此城。其后几年,阿瓦虽一度收复美都、鄂耶内,但很快又被孟养攻占。

缅历886年(1524年),孟养向实阶进军,继而又攻打并占领了甘尼、格奈、那当、勃东、阿敏、布坎、勒博、比昂比亚、班基十乡、德叶、色固、色林、邦林、垒盖等地,兵锋直指阿瓦。缅军迎战于阿瓦城下,大败,阿瓦王瑞难乔信趁夜弃城而逃,思伦立盟友卑谬王德多明绍为阿瓦王后返回孟养。瑞难乔信见孟养军、卑谬王相继撤离,又悄然回到阿瓦。

缅历888年1月12日(1526年3月24日),思伦再次攻破阿瓦城,瑞难乔信乘象应战,为炮弹击中而亡,思伦封自己的儿子多汉发为阿瓦王。

阿瓦遗臣遣通事蒋鹏投缅书到云南黔国公沐绍勋处,奏称:“正统年间麓川反贼思任发杀抢腾冲、金齿地方,我祖公那雅补邸(那罗波蒂)……领兵赶过迤西金沙江去,将思任发杀取首级、思机发解京处死。今被贼种思凯(思伦)挟恨前仇,调领夷兵象马渡金沙江攻杀缅甸……将我宣慰正身杀死,虏其子去为奴,印信、敕书、红牌、金字、勘合、底薄杀抢一空。”

此时的孟养、木邦、孟密三方也是相互仇杀不断。嘉靖六年(1527年),明世宗朱厚熜遣三路使者抚谕边地土司,其中永昌知府严时泰等往孟养抚勘。思伦虽称“自愿忠顺朝廷”,交出缅甸金牌印信,并纳“土银一千两、牙象两只、大小象牙二十根”赎罪,但他却在夜里“纵兵鼓噪,焚驿舍”,迫使严时泰仓皇逃回。

嘉靖七年(1528年),明世宗听取了沐绍勋的意见,令莽启岁(明基兑,瑞难乔信次子)袭职缅甸宣慰使,并“厚加存恤扶植”。但这时云南发生了震动全省的“安凤之乱”,寻甸土司安铨与武定土酋凤朝文因不堪欺凌,联合起兵,包围了云南府城,一时滇中大乱。明帝国忙于平叛,无暇过问缅甸之事,缅甸宣慰司就此消散于历史。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