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备综合管理阶段是设备管理发展的重要阶段,融合了多学科知识与管理理念,具有系统性、经济性、全员性等显著特点,以下是具体介绍:
系统性强调系统观念:将设备视为一个由多个部件组成的有机整体,同时将设备管理置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大系统中考虑,注重设备与生产、工艺、质量、安全等各个环节的相互关联和协调。全寿命周期管理:涵盖设备从规划、设计、制造、购置、安装调试、使用、维护保养、改造到报废的整个寿命周期,对每个阶段都进行科学管理,以实现设备全寿命周期的最佳效益。综合管理体系: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管理科学、财务经济等多学科知识和方法,形成一个完整的设备综合管理体系,涉及设备的技术管理、资产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

经济性追求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不仅仅关注设备的购置成本,而是从设备的整个寿命周期来考虑费用问题,力求使设备的设置费(包括规划、设计、制造、购置等费用)和维持费(包括使用、维护、修理、改造等费用)之和最小,以提高设备的投资效益。注重成本效益分析:在设备管理的各个环节,如设备选型、维修策略制定、改造升级等,都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通过比较不同方案的投入和产出,选择最优方案,确保设备管理活动能够为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全员性全员参与管理:强调企业全体员工都要参与到设备管理中来,包括设备管理人员、维修人员、操作人员以及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等,形成一个自上而下、全员参与的设备管理网络。团队协作: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形成跨部门的设备管理团队,各部门之间密切配合、协同工作,共同解决设备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高设备管理效率。员工培训与激励:注重对员工进行设备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员工的设备操作、维护和管理水平,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设备管理工作,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预防性与预测性以预防为主:强调通过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定期检查、状态监测等工作,及时发现设备潜在的问题和故障隐患,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设备故障的发生,降低设备维修成本和停机损失。预测性维护: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诊断手段,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预测设备的故障发展趋势,提前制定维修计划和维修策略,实现设备的精准维修,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信息化与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借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建立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对设备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存储、分析和利用,实现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提高设备管理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智能化应用: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设备管理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如智能诊断技术、智能维护系统等,能够自动识别设备故障、自动制定维修方案,提高设备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和自动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