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速慢、功能单一,“跟不上舰队”的青海湖号,1.5亿是不是买亏了?

霏霏侃 2024-12-18 10:24:06

1993年,中国从乌克兰买回了一艘不起眼的半成品油船,经过一番改造,它成了一艘补给舰,命名为“青海湖号”。在当时的中国海军,这种油船改装的舰艇是稀缺品,甚至可以说是“救急之作”。然而,这艘船一服役,关于它值不值得买的争议便铺天盖地而来。有人说它“跑得慢”“用处小”,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青海湖号的航速只有16节,相当于时速不到30公里。对于不熟悉海军的朋友来说,这可能就是“慢悠悠开船”的代名词。于是,有人质疑:中国买了个“蜗牛船”,这样的补给舰还能跟上舰队作战吗?

但真相是,补给舰的任务并不是和战斗舰艇一同冲锋陷阵,它的角色更像是“海上加油站”。打个比方,当舰队在远海执行任务时,补给舰只需按照规划好的路线提前赶到指定位置等待,为舰队加满“油箱”后返航即可,而不是跟着舰队到最前线“冲锋陷阵”。

举个例子,假设中国舰队需要远赴中东完成任务,途中可能会在印度洋某处补给。补给舰只需赶到中途的某个海域,完成燃料和物资的补给任务后,它便可以返航或在附近待命,舰队则继续完成远程任务。如此一来,补给舰的速度其实并不需要很快,只要能准时到达预定地点,就已经足够了。

青海湖号补给船

对比全球其他国家的补给舰,青海湖号的航速并不算特别慢。比如美国最常用的刘易斯燃油补给舰,最高航速也只有20节左右。而青海湖号的16节,虽稍逊一筹,但完全能满足大部分需求。

青海湖号的作用,绝不仅仅是速度快慢能决定的。在上世纪90年代,刚起步的中国海军极度缺乏远洋补给能力。对于补给舰这种“后勤兵”,中国不仅技术不足,数量也远远不够。青海湖号的服役,极大缓解了这一燃眉之急。

美国刘易斯燃油补给船

首先,它填补了中国远洋燃油补给的空白。1996年,青海湖号正式交付中国海军,成为当时中国最大、最先进的燃油补给舰。它的任务覆盖了舰队燃油补充、物资运输,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流动仓库”的角色。

其次,青海湖号让中国海军的远洋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比如,中国舰队首次全球航行,正是靠青海湖号这样的补给舰提供后勤保障。这种任务虽没有惊天动地的战斗场景,但意义深远:它让中国的舰队有了走得更远、停得更久的底气。

再来看一次鲜为人知的任务: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试射东风-5导弹后,曾派出18艘船只去打捞导弹残骸,其中包括补给舰青海湖号的“前辈们”。这支舰队中,除了科考船、测量船,还有两艘燃油补给舰,负责为这场长时间的海上任务提供后勤支持。

虽然青海湖号的历史意义毋庸置疑,但随着中国海军的快速发展,它逐渐暴露出了两大短板:

1. 补给能力单一青海湖号是一艘燃油补给舰,虽然它在“加油”方面表现不错,但它无法像现代综合补给舰那样同时提供燃油、弹药、淡水和食品等多种补给。特别是在高烈度作战中,舰队对弹药的需求往往超过燃油,而青海湖号显然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

2. 技术老旧,功能落后作为一艘从油船改装而来的补给舰,青海湖号的设计思路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它缺乏现代化补给舰的安全性和效率,在弹药存储和运输方面更是无法达标。这也是为什么,随着中国新一代补给舰的服役,青海湖号逐渐退居二线。

目前,中国的901型综合补给舰已经成为舰队的主力后勤保障船只。901型不仅可以同时提供燃油和弹药补给,还具备出色的运输和储存能力,是真正为现代化远洋作战量身定制的“后勤旗舰”。

尽管青海湖号已经退出一线任务,它的功绩却不容忽视。作为中国第一批现代化补给舰,它为中国海军探索远洋补给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填补了当时的技术空白。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青海湖号到底买的值不值?

从经济上看,1993年中国以1.5亿人民币购买青海湖号和雪龙号,成本远低于研发全新舰船的费用。而通过改装和服役,青海湖号成为中国海军第一艘具有远洋补给能力的舰艇。

从军事上看,它的存在让中国舰队能够实现更远、更久的远洋航行,为后来的901型综合补给舰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

即便今天,它已经逐渐退出舞台,但它在中国海军发展史上的意义,绝不是一句“跑得慢”能否定的。未来,无论是901型,还是更先进的补给舰,它们的每一次任务背后,都有青海湖号“慢悠悠”的身影作为铺垫。

0 阅读:83

霏霏侃

简介:了解国际大事,跟上时代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