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包拯,黝黑的面容,额头上有个醒目的月牙,可真正的包拯,其实是个白脸,那为什么从戏曲到影视,它都是黑脸月牙的形象?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包拯的名字已经家喻户晓,而黑脸和月牙印记,也成了包青天的符号,不过,在包公祠纪念石碑的背面,有一副包拯的画像,画像中的包拯,眉目分明,不怒自威,皮肤,并非是黝黑乌亮的,反而,十分白皙,其额头上也没有月牙,是一个很平常的士大夫形象,并且,画像中的包拯,长得十分帅气,其实这也很正常,因为,古代选官的时候,相貌气质也是考核条件之一,既然包拯包青天相貌堂堂,为何后世的文艺作品,都将它描绘成面黑如碳的形象呢?
其实这就是艺术加工了,宋朝灭亡后,元朝兴起,那时候戏曲开始在民间流行,包公断案则成了热门题材,在戏曲中,白脸往往代表奸诈小人,为了把包公跟奸臣区分开来,戏曲艺术家们便把包公改成了黑脸形象,不同的艺术有不同表现形式,戏曲当中,不同的装扮也有不同的意义,这黑脸就代表忠义公正。
所以,包拯在戏曲中的黑脸形象,是为了体现出他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精神,而明清兴起的小说,很多都是根据戏曲改编的,于是小说中的包拯,也和戏曲一样成了黑脸,现代的影视作品,又是根据明清小说改编的,所以,包拯也是黑脸,于是乎,大家普遍认为包拯皮肤就是那么黑,除了黑脸,包拯还有另一个深入人心的特点,那便是额头上的月牙,这又但历史上的包公额头,并没有月牙,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剧版包拯额头上为什么有月牙?月牙又代表了什么?
电视剧里的包公,童年十分悲惨,自幼被父母遗弃,生活坎坷,日子过得也十分辛苦,靠着哥哥和嫂子抚养长大,所以,他称呼自己的嫂子为嫂娘,而且额头上的月牙,也是淘气玩耍时,在井壁上磕碰所致,在宋史记录中,包公原型幼时,生活非常幸福,他从小不缺吃穿用度,儿时更是饱读诗书,当时那个年代,家中有大量藏书的已经是寥寥无几了。
长大之后,包公更是学富五车,经历一次次科举考试,终于如愿做了官,包拯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找他伸冤的百姓很多,那时候老百姓要想告状,要通过一个机构中转给知府,但是那个机构风气败坏,不给钱就不给转送状子,老百姓非常痛恨,但又无能为力,直到包拯当上开封府尹时,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他数次上书恳请皇帝,撤销了这个喝血的机构,包拯在开封府尹的时间不长,但他刚正不阿,敢于挑战权贵的名声,却流传至今。
他在位期间,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儿,所以开封的老百姓,都十分爱戴包公,觉得他是难得的清官,关于包公的事迹,一传十十传百,同时,民间出现许多杜撰的传说,传说中,包拯是天庭派到人间的清官,专门惩处恶人,而他额头的月亮表现了他的权力,日审阳,夜审阴,日属阳,月属阴,所以用月牙表示包拯属于阴神,于是就有了个月牙印记,既然黑皮肤和月牙是杜撰的。
那么包拯审理的那些大案究竟是真是假呢?包公真的上斩皇亲下斩奸臣吗?他真的办过很多大案吗?提起铁面无私包青天,那就是不为权贵为民请命的代言人,但实际上,“铡美案”,“狸猫换太子”等大案,包拯并没有审过,既然如此,历史上真正的包拯,到底做了什么才让后如此推崇?
包公墓志铭里记载着他的事迹,有位贵臣拿了人家的货物后赖账,包拯逼他还钱,贵臣仗着权势不同意,包拯就直接把他传唤到公堂对峙,宦官家的园榭,侵占惠民河的河道,导致其淤塞不通,一次京师水灾之后,包拯趁机把这些违章建筑全部拆除,“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名声,便由此而来,包拯被人们敬佩,重点不在于破案能力,而在于不怕得罪人的胆色和执行力,包拯从不,“摧眉折腰事权贵”。
清官有很多,但清官是很难办成事的,能吏有很多,但大都严酷,甚至贪污受贿,清官、能吏和宽厚,实在是难以兼得的,但包拯却做到了,所以,宋朝人称赞包拯是最好的开封府尹,不得不说,在如此等级森严的社会中,能够不畏强权的去追求公平公正,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这也无怪乎百姓,都将包拯称之为包青天,而后世为了纪念包拯,并且树立了一个刚正不阿的清官形象,才把包拯越描越黑,变成后世熟知的那不苟言笑的黑脸包公,这也说明,谁为老百姓办事,不仅能够被老百姓记住,也会被历史记住,流芳百世,但无论,历史的真相如何,包拯的确称得上是为国为民的好官,而他的形象,也是寄托着中国古代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到此,包公历史上真正的形象也就此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