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宣布福岛第一核电站第11轮核污染水排海作业正式结束,本轮共排放约7800吨核污水。这是日本自2023年8月启动排海计划以来的第11次排放,也是2024财年(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的最后一批。截至目前,福岛核污染水累计排放量已突破134万吨,相当于超过500个标准游泳池的容量。
福岛核污染水问题始于2011年地震引发的核事故。为冷却堆芯,东电持续注水并回收污水,加上地下水渗入,导致核污水总量突破130万吨。由于储水罐即将饱和,日本政府于2021年决定将经过“多核素处理系统”(ALPS)处理后的核污水排放入海,计划持续30年以上。
2024财年,日本原计划分7次排放约5.46万吨核污水,本轮排海为该财年最后一批。东电称,处理后的核污水已去除除氚以外的大部分放射性核素,氚浓度符合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标准。然而,这一方案因成本最低(仅2亿元人民币)被选中,而深埋或蒸汽释放的成本可能高达数十倍,引发环保组织对“经济利益优先于生态安全”的质疑。
尽管日方宣称排海“安全”,但国际社会的担忧从未停歇:
科学争议:核污水中仍含碳-14、碘-129等长寿命放射性核素,半衰期长达数千年,可能通过食物链富集。德国海洋研究机构预测,核污水57天内可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3年后影响美加,10年后波及全球海域。
日本政府计划在2025财年继续推进排海,但具体方案尚未公布。国际社会要求建立由第三方参与的长期监测机制,确保数据透明。中国已两次赴日独立取样,强调需长效合作。
福岛第一核电站
法律层面,部分国家考虑通过国际法庭追究日本责任,认为其行为违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然而,由于IAEA未明确反对排海,法律途径面临挑战。
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已成为全球性环境危机。日本政府的“捷径”选择,正在将风险转嫁给全人类。从海洋生态到食品安全,从科学争议到国际责任,问题的复杂性远超国界。当储水罐逐渐拆除,排海计划看似“有序推进”,但留给子孙后代的,可能是一个难以逆转的生态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