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美国政府对多个贸易伙伴加征的最新一轮高额关税已正式实施。
被现任总统特朗普列为“严重违反贸易规则”的数十个国家,其出口至美国的商品面临新增关税,其中对中国商品的税率最高提升至125%。
关税是进口国对境外商品征收的额外税款,通常按商品价值的特定比例计算。例如:若一支笔原价10美元(约73元人民币),征收 25%关税时,需额外支付 2.5美元(约18元人民币),而当关税高达 125%,同一商品则需加征 12.5美元(约合91元人民币) 的税款,使总成本升至 22.5美元(约合164元人民币)。
这就意味着,买一款商品,消费者需要支付的税款比商品本身的价格还要高。
特朗普政府为何要疯狂加征关税?这还要从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主义立场说起。
长久以来,特朗普政府的核心主张是通过关税手段重塑美国经济格局。特朗普认为,高关税政策将能达到三个目的:刺激国内消费转向美国制造、充实联邦财政、促使跨国资本回归本土。
商人背景出身的特朗普一直特别关注美国贸易逆差问题,主张通过关税工具缩小进口额与出口额之间的鸿沟。他多次公开指责贸易伙伴国采取不公平竞争手段,声称美国长期遭受“系统性剥削”,需要强硬政策加以纠正。
归根结底,特朗普就是想通过加征关税,扭转贸易逆差,最终重振美国制造业,拯救美国面临结构性矛盾的经济现状。
尽管特朗普持续为其关税政策辩护,但该措施正面临来自多方的压力。不仅民主党人持续反对,共和党内部重要人物也陆续加入批评行列,多位经济专家指出,该政策可能导致全球经济受损,并引发美国乃至世界各国消费品价格上涨。就此,这种跨党派的质疑与国际社会的反对声浪形成了一股反对高关税政策的共振,一直在等电话的特朗普已成骑虎难下之势。
美国制造业的问题根本不在关税加关税能拯救美国制造业吗?首先亮明答案,不能。
美国制造业积弊已久,仅靠加关税而不改革基建,完全是舍本逐末,难解“锈带”困局。
过去三十年,美国制造业持续衰退——自1997年以来,其全球份额已从25%降至17%,净流失了460万个工作岗位。然而,该行业仍然占美国GDP的11%,贡献30%的生产力增长、60%的出口以及70%的企业研发投入。

特朗普政府声称,全面征收关税将扭转这种持续数十年的衰退。但50年前美国重振工业城镇和装配线的愿景,可能与2025年的现实格格不入,因为如今的美国制造业面临着缺人、缺技能、工业供应链严重不足的三重困局。
首先是缺人。美国制造业就业呈现长期萎缩态势。1970年,超过四分之一的美国工人从事制造业。如今,这一比例仅为8%左右。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制造业从业人数约为1300万人,较2000年前后的水平锐减500万之多。
这种产业工人规模的持续缩减背后,反映的不仅是劳动力短缺问题,更暴露出美国制造业基础设施的老化与不足。根据最新的职位空缺和劳动力流动调查,截至2025年2月,制造业职位空缺数量为48.2万个。美国制造业协会(NAM)和德勤在去年的一份报告中估计,到2033年,制造业将有190万个职位空缺。
其次是缺技能。该关税计划的设计者之一、白宫高级顾问彼得·纳瓦罗表示,该计划的“最终目标”是“填满底特律和中西部地区所有目前产能过低、半空的工厂”。
然而,如今的美国与五十年前制造业的辉煌景象相比已大不相同,当时数百万工人受雇于装配线上执行特定任务。如今,在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时代,工厂车间越来越多地由机器人来代替完成这些工作。这意味着新建和重新开工的美国工厂将需要更少的工人,但需要更专业的技能。
美国制造业协会执行董事卡罗琳·李表示:“这项工作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所需的工人数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另外,美国人始终在回避的一个问题近日也被桥水基金董事长达利欧一语刺破。他认为,美国制造业不可能回流的根本原因在于“总体受教育水平太差”,达利欧表示,美国确实有300万顶尖的世界级精英,但也有60%的美国人“文化水平甚至不到小学六年级”。

这意味着,即便关税政策成功推动企业扩大了在美国的生产能力,如何培训这些文化水平低下的美国人从事现代制造业,可能会是一件更大的难题。
制造业岗位长期缓慢流失的影响在美国愈演愈烈。
二战后的几十年里,美国制造业一直引领世界。但在过去50年里,这些工作岗位大部分转移到了海外,许多美国工厂倒闭或停滞,摧毁了美国“锈带”地区许多城镇的经济前景。
美国“锈带”(Rust Belt)是指美国中西部和东北部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工业衰退地区。过去,该地区是美国工业核心,汽车城底特律、钢铁之都匹兹堡等城市蓬勃发展。
1970年代后,受全球化竞争、自动化技术、制造业外迁影响,工厂大规模关闭,工人失业,经济衰退。到了21世纪,部分城市尝试转型(如发展科技、医疗、服务业),但仍有地区面临人口流失、经济停滞问题。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教授全球经济未来研究的奥拉夫·格罗斯表示,他赞同将制造业回流美国的努力,但同时应该确保美国工人做好充分的准备。“美国工人的技能目前与制造业不匹配,”格罗斯说。“我们需要做的是将大多数美国劳动力从中等技能提升到高技能。”
第三,本土供应链体系的严重缺失是如今美国制造业面临的又一大核心困境。
在一线制造业摸爬滚打了15年的CEO莫尔森·哈特痛陈了这一问题。
这名CEO是一位资深玩具制造商,他掌舵美国消费品公司Viahart的多年里,经常会与中国工厂打交道,也实地考察过多家中国制造工厂。
近日他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低估了制造业回流的难度》的文章。他以智能手机产业为例,指出即便是苹果这样的科技巨头,其核心组件如显示屏、机壳和精密电子元件仍高度依赖亚洲制造基地。他也强调即便在加征高额关税的情况下,从亚洲采购关键零部件的综合成本仍远低于在美国重建完整供应链所需的投入。
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本土工业供应链,特别是电子元器件等高端制造领域存在显著短板。莫尔森强调,缺乏完善的零部件供应体系,单纯依靠关税壁垒难以真正实现制造业回流。这种结构性缺陷导致美国企业最终仍不得不依赖进口来维持生产。

玩具制造业的案例同样发人深省。莫尔森通过行业观察发现,中美制造业劳动力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成本层面,更体现在专业素质这一关键维度。中国制造业工人不仅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更重要的是其专业技能和产业熟练度已经形成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这一现实凸显了美国制造业复兴面临的深层次挑战。
事实上,在特朗普发布针对中国的125%关税后48小时,他就又给这个政策打了一块补丁——宣布从中国进口的计算机、服务器、智能手机、打印机、半导体制造设备、无线通信设备(如基站、路由器等)、存储器、显示器、半导体相关产品提供对等关税豁免优惠。
关税战或致美国经济衰退特朗普上周在白宫玫瑰园宣布加征关税这一消息时表示:“美国钢铁工人、汽车工人、农民和技术工匠……他们痛苦地看着外国领导人偷走了我们的工作,外国骗子洗劫了我们的工厂。”
但一些批评人士表示,关税可能会损害许多他们声称要保护的工人。关税上调往往意味着物价上涨,而这往往对低收入家庭的打击最为严重。
摩根大通2月份的一份报告指出:“归根结底,关税是对进口产品征收的税。征税责任几乎总是落在国内卖家和消费者身上,而不是外国生产商身上。”
面对特朗普的一意孤行,多位美国经济学家警告称,新一轮关税政策将推高美国消费市场的价格水平。由于进口商很可能将额外关税成本转嫁给终端消费者,预计服装、咖啡、酒类、电子产品等日常进口商品将出现普遍涨价现象。
这种价格传导机制可能通过两种途径实现:直接进口商品因关税成本增加而提价;部分企业可能减少进口规模,导致进口商品供给减少,进一步推高价格。
即便是“美国制造”的产品也难以幸免。以汽车制造业为例:北美汽车供应链高度整合,零部件常在美、墨、加三国间多次流转,仅使用墨加两国零部件的车型,预计售价将上涨4000~10000美元。
因此,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IMF前首席经济学家肯·罗格夫评估认为:新关税政策使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概率升至50%。
贸易战从来不是单行线,而是双向的荆棘路。当关税的利刃出鞘,割伤的不仅是贸易伙伴的血肉,更会反噬持刀者的筋骨。历史一再证明:筑墙者终将被高墙所困,断链者难免为断链所伤。
正如古老的商业智慧所示:杀敌一千的自损,从来不是明智的算计,而是困兽的悲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