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生前,他向工作人员吴旭君吩咐:“我离世后,愿行火葬。”
至今,毛主席逝世已47载,遗体安放于纪念堂内供人瞻仰悼念。其面色红润如初,宛如沉睡之中,岁月未减其尊严。
人们好奇技术人员采用何种手法,能将毛主席遗体保存得如此完好。
时隔多年,内部人士终曝光真相。
【毛主席生前为何坚持火葬?】
“入土为安”乃中国传统,国人普遍认为,土葬方为灵魂回归故乡之正途。
中国人口密度大,若人人选择土葬,将大量占用耕地面积。
1956年中共八大会议时,中央工作人员提出《火葬倡议书》,倡导火葬。毛主席对此表示赞同,并率先签署该倡议书。
1963年,毛主席的老战友罗荣桓元帅逝世,原因是疾病。
得知消息后,毛主席极度悲痛。此后,他多次与工作人员谈及生死,对吴旭君言明:“我与罗荣桓终将离世,离世后均需火化。”
毛主席历来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
他认为生死乃自然规律,人生必经之过程,无需强求,顺应即可。
从毛主席的遗愿出发,其去世后遗体本应火化。然而,中央政府并未遵循这一意愿,这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考量,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国家需求紧密相连。
【中央决意保存毛主席遗体】
1976年9月8日晚,人民大会堂正举行招待外宾晚宴,一切如常进行。
电话铃声急促响起,华国锋同志接获中南海消息:毛主席病危。他即刻赶往毛主席住所,到达时,发现毛主席已离世。
毛主席夫人急忙赶到,冲进屋内,声音嘶哑地恳求:“医生,请你们务必救他,为何还不采取行动?”
众人掩面而泣,痛惜伟人离世。华国锋同志强忍悲伤,即刻在中南海“202”室召集紧急政治局会议。
会议上,华国锋同志谈及三事:毛主席后事安排、遗体处理方式,及是否邀请外国元首来京吊唁。
核心问题在于毛主席遗体的处理方式。需确保处理得当,尊重且庄重。
中央初拟遵循毛主席遗愿火化遗体,但多数工作人员主张永久保存,供后人瞻仰。
尽管已决定如何处理遗体,但如何永久保存主席遗体对人们而言仍非易事。
9月13日,徐静博士、王鹏程先生及谭曾鲁博士等组成毛主席遗体保护小组,负责遗体防腐工作。他们实现这一任务的具体方法尚未详细阐述。
【研究防腐的计划】
徐静博士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专家,王鹏程曾负责长沙马王堆女尸保存,谭曾鲁博士为知名解剖学专家,其余人员亦均为各行业顶尖人才。
徐静心情平复后,提出前往毛主席住所瞻仰遗体,以便后续研究制定方案。
汪东兴闻言,随即引领刘湘屏与徐静前往中南海,拜访毛主席的居所。
毛主席遗体安详躺于病榻,他内心悲痛,缓步至床边,轻掀白毛巾被,细察之下,发现遗体已有腐化迹象。
离开中南海,徐静急赴医院,与张炳常副主任(解剖室)及陈克栓副主任(形态教研室)商议后续应对措施。
当前环境下,长期保存毛主席遗体不可行,因空气中的细菌与湿度均会对遗体保存造成不利影响。
时间紧迫,三人全面杀菌毛主席房间,消毒完毕后立即配置防腐药品。所有准备完成,随即展开保护工作。
徐静、张炳常、陈克栓将工作台置于房间中央,面临如何摆放主席遗体姿势的难题:是让其自然下垂,还是效仿列宁置于胸前?
经中央工作人员集体决议,确定采用下垂式摆放方案。
接下来进行遗体防腐,需解剖遗体内部,以永久保存尸体。此过程涉及注入大量防腐剂。
张炳常凭借丰富经验主导该工作,三人协作下,于下午2时左右完成了初步保护任务。
此时,毛主席遗体突发肿胀,众人深感紧张。若持续肿胀,遗体或将难以长久保存。
张炳常此时表示:“此现象属正常,24小时后将会消退。”
一天后,遗体肿胀现象果然消失,但医学小组仍坚守在遗体旁,未有任何离开之意。
9月10日下午,医务小组向红都服装厂报告了毛主席遗体尺寸,师傅们迅速缝制了两套深灰与浅灰中山装。经中央工作人员商议,决定采用浅灰色那套。
9月11日凌晨3点,毛泽东主席的遗体自中南海移至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供民众瞻仰吊唁,活动将持续一周。
人民大会堂此时启动所有冷气设备,确保遗体保存不受影响。为减少热量散发,瞻仰人群需分批进入。
徐静此刻认识到,隔热降温虽能延缓遗体腐化,却无法控制氧气流量,他提出需将遗体置于绝对无菌环境中。
中央迅速决策,制作水晶棺以隔离主席遗体与外界,此步骤极为关键。
【打造水晶棺】
为深刻认识水晶棺的重要性,中央领导及专家组派员前往碧云寺,提取美国赠予孙中山先生的那口水晶棺。
因年代久远,水晶棺内部结构及玻璃体受损严重,致其无法再使用。
了解此情况后,中央即刻指派谷牧同志负责,特别强调需在毛主席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前完成水晶棺的制作任务。
谷牧同志深思熟虑后,决定由北京玻璃总厂承担此重任。该厂接令即刻行动,迅速投身于繁忙的工作中。
首要任务是获取水晶棺原料,国务院规定水晶板需长2米、宽1米、厚30毫米。寻找如此高质量的水晶成为关键难题。
经多次实验,选定含硅99.99%的东海水晶为原料,但存量不足。闻讯后,当地民众自发挖掘,终集齐所需。然而,水晶已备,焊接难题又待解决。
反复实验显示,东海水晶熔点远高于普通水晶,需在熔化瞬间完成焊接,操作难度极大。
经众人协力,焊接任务得以顺利竣工。
如何确保水晶棺内恒温恒湿?王鹏教授团队经研究,研发了新型温控系统。瞻仰毛主席时,水晶棺呈气态;其余时间则保持液态。
问题解决后,新挑战随之而来。为保存毛主席遗体,曾浸泡于特殊药液,现遗体苍白无血色,已被运出。
专家选定光整容法,于水晶棺内装设灯光,利用光线折射原理,调整光线照射点,以改变毛主席面部形态与色泽。
如今我们瞻仰毛主席纪念堂中的遗容,发现他面色红润,这正是其原因所在。
这一切的成果得益于专家和工作人员的持续努力,他们不辞辛劳,日夜兼程,确保了任务的顺利完成。
除遗体保存与水晶棺制造外,毛主席纪念堂选址争议最大,有人建议建于香山以求静谧。对此,华国锋同志如何抉择,成为关注焦点。
【毛主席纪念堂】
华国锋同志认为此举不妥,它将毛主席纪念堂视作“陵墓”,与纪念堂本意相悖。
华国锋同志深思熟虑后,决定在天安门中心建造毛主席纪念堂。选址确定后,随即着手进行设计方案的制定。
专家们初设圆形建筑,华国锋同志严厉指出:“勿建陵园,更非墓碑,需打造现代化纪念堂。”
专家们提交上百套方案后,仅保留两个。其一为仿延安窑洞设计,顶部饰以五角星。
窑洞形式虽佳,但欠缺宏伟感,无法彰显毛主席的伟大形象,故被排除。
最终,中央选定毛主席纪念堂设计方案:采用现代化柱廊式结构,彰显伟人崇高形象。
1976年10月18日,毛主席纪念堂动工修建,经6个月,于1977年5月4日竣工。同年9月9日,纪念堂对外开放,吸引全国群众纷至沓来。
【结语】
在物资短缺、技术受制的年代,完成此奇迹彰显了民族精神。在民众心中,毛主席始终是最伟大的领袖。
现今,毛主席逝世已47载,但他永存我们心中。向致力于主席遗体保护工作的所有工作人员表达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