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2年五月初三的甘露殿,76岁的唐玄宗李隆基蜷缩在冰冷的床榻上,透过结满蛛网的雕花木窗,隐约能望见长安城残破的朱雀大街。这个曾开创"开元盛世"的帝王,此刻连抬起手指的力气都没有,唯有浑浊的泪珠顺着皱纹滑落,三天前,他亲手用金簪在墙上刻下最后一首《傀儡吟》,如今连吞咽唾沫都成了酷刑。
忽然,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宦官李辅国尖着嗓子喊:"太上皇该用膳了!"玄宗却用尽最后的力气将玉碗摔向殿柱:"告诉三郎(唐肃宗),朕在黄泉路上等他......"话音未落便咽了气。
十三天后,同样被困在深宫的唐肃宗李亨,竟被李辅国一句"太上皇索命"吓得口吐鲜血,追随父亲而去。这对缔造大唐盛世的父子,最终在权力的绞杀中同赴黄泉。
被囚禁在甘露殿的七百多个日夜,唐玄宗每天都要面对三重羞辱:清晨,李辅国会带人收走所有烛台,说是"防太上皇夜读伤身";午时,送来的御膳永远少一双筷子,这是提醒他再不能与大臣共餐;入夜,巡逻禁军的铁甲声会故意在窗外停留,仿佛在嘲笑这位曾经的天下共主。
绝食的导火索发生在五月初一。
那天,玄宗颤巍巍走到殿前石阶,想看看当年亲手栽种的石榴树。守门太监却用拂尘拦住去路:"圣人有旨,太上皇不得出殿!"这个曾让安禄山跪地称臣的帝王,此刻竟被阉人的拂尘逼退三步。
回到床榻,他摸出珍藏的杨贵妃香囊,突然发现里层的蜀锦上绣着"愿生生世世为夫妇",五十年前马嵬坡的誓言,终究敌不过权力的利刃。
五月初二深夜,值夜宫女听见太上皇在黑暗中反复念叨:"朕不该逃......不该逃......"当年安禄山攻破潼关时,正是他执意放弃长安西逃,导致马嵬驿兵变、杨贵妃惨死。
如今想来,若当时选择与都城共存亡,或许还能保全帝王尊严。黎明前,玄宗用金簪在墙上刻下绝笔:"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
唐肃宗李亨永远记得756年七月十二日的灵武。那天他披上龙袍时,双手抖得几乎系不上玉带,不是害怕叛军,而是恐惧千里之外的父亲。
称帝后第一道密旨,就是派心腹宦官日夜监视玄宗。当太上皇从蜀地返回长安,肃宗特意安排他住在兴庆宫,只因宫墙外就是喧闹的东市,方便百姓围观这位"弃城天子"的窘态。
晚年的玄宗常常站在花萼相辉楼上,望着街上熙攘的人群出神。某日,几个认出他的老臣在楼下叩拜,消息传到肃宗耳中,立即引发雷霆震怒。
次日,五百禁军包围兴庆宫,李辅国持诏宣布:"奉圣人口谕,请太上皇移居甘露殿养病!"玄宗死死抓住栏杆不肯松手,却被四个太监架着拖下楼梯,连鞋袜都掉了一只。
这场"甘露殿之变"彻底撕碎了父子间最后的温情。肃宗每月初一的请安,变成隔着屏风的敷衍问候;玄宗七十大寿时,收到的贺礼竟是三筐发霉的荔枝,当年杨贵妃最爱的岭南鲜果,此刻成了最恶毒的羞辱。
双重绝唱五月初四的朝会上,李辅国突然扑倒在地:"陛下!昨夜甘露殿闹鬼,太上皇他......"话音未落,肃宗已瘫坐在龙椅上。这个曾力挽狂澜收复两京的帝王,此刻满脑子都是马嵬驿兵变的场景:禁军举着火把逼近行宫,杨国忠的人头滚到他脚边,父皇搂着杨贵妃的尸体嘶吼......
当夜,肃宗发起了高烧。朦胧中,他看见父亲穿着开元年间的衮服,手持滴血的宝剑站在床前:"三郎,你抢了朕的江山,该还了......"五月初九清晨,太医发现皇帝瞳孔涣散,嘴里反复呢喃"父皇恕罪"。
五月十六日,距离玄宗驾崩仅十三天,肃宗在惊惧中停止了呼吸。李辅国捧着传国玉玺走出寝殿时,嘴角的笑意藏都藏不住,这个曾给玄宗牵马的宦官,终于成了大唐真正的掌权者。
长安城的百姓直到六月才知晓两位皇帝的死讯。茶楼里,说书人拍响醒木:"话说那日阴风大作,大明宫的蟠龙柱上渗出鲜血......"台下听众不知道的是,就在他们嗑瓜子听故事时,新登基的代宗李豫正被李辅国按着手批奏折。这个靠出卖父祖上位的皇帝,余生都将活在宦官的阴影下。
考古学家在甘露殿遗址发现惊人秘密:玄宗的床榻下藏着个暗格,里面整齐码放着开元通宝、杨贵妃的翠翘,还有卷用血写的《罪己诏》。最令人唏嘘的是,暗格底部刻着行小字:"若得重来,宁死守长安。"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正如马嵬驿那株梨树,花开花落间,盛唐气象已随风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