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大人迷上了拆盲盒的乐趣而孩子们则对拆卡情有独钟。最近的报道显示,这种拆卡的风潮不单只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就连不少小朋友们也深受其扰。家长们发现,自家读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对拆卡如此沉迷,已经不知不觉间花费超过两万大洋。
到底是哪种卡片,让小孩子们这么入迷呢?报道透露,这些卡片上印着各式各样的图案,包括动漫角色、明星、综艺节目等等,其中以奥特曼和小马宝莉这两款最受孩子们的喜爱。而这些卡片依据稀有度被分为不同的级别,孩子们为了收集全套,不断买买买,赌的就是这个概率。难怪家长们感叹,尽管单包卡片并不贵,但总花费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应该说,拆卡其实就是在拆稀罕。一些卡片的出现率可能低至百分之零点一,小朋友能拿到这样的卡片自然洋洋得意。家长们表示,“孩子们拿着卡片玩的时候存在一种‘鄙视链’,握有稀有卡的孩子显然跟普通卡的不是一个档次”。而另一些玩家,则是将卡片作为一种“风投”,在二手平台上某些高价卡炒到天价,而一些普通卡则价值大跌。许多人抱有一夜暴富的心态进入这个游戏,一旦开始,难以自拔。
事实上,这些卡片除了收藏乐趣外,实际上并无太多实用或者艺术价值。它们的稀有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由商家人为控制发行数量,少印几款就能赚取高额利润,成本几乎为零。报道称,某些正版授权的拆卡直播间利润高达三四成,一些拆卡直播间一个月的销售额能达到二五百万至五百万元之间,这些卡片背后的金钱力量,确实不可小觑。
这场小小卡片的游戏,不仅加剧了孩子们之间的攀比,也给家长们带来了负担。许多拆卡直播间表面会摆上“未成年人禁止下单”的提示,但这更多是形式而已,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来防止未成年人参与。事实上,在真正的购买环节,多数直播间也不会去核实买家的年龄。而且直播间里,各种引诱未成年人消费的话术满天飞,孩子们难以自控,轻易就花费巨额。不仅如此,有些直播间售卖的可能是未经授权或盗版的卡片,在非面对面的交易模式下,给了欺诈行为如换包、重封等留下了机会。即使买家不是未成年人,拆卡行为到底是属于盲盒经济还是赌X,这本身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家长们需要明白这些卡片在孩子的世界里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是一种社交工具、一种攀比的手段,还是纯粹的爱好。只有明确了这一点,家长才能针对性地引导孩子,帮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替代卡片的兴趣爱好,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使这些卡片逐渐失去吸引力。
在面对这一拆卡热潮时,家长和教育者们应积极引导孩子认识到虚拟物品与现实价值的差别,避免过度沉迷和不必要的攀比。主动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点以及背后的动机,是否仅仅是为了收集而收集,还是真正对卡牌的内容抱有热情。爱好是好事,但如果变成了冲动消费,那就需要家长及时介入,协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同时,家长们也可以通过参与孩子的兴趣活动,一起分享乐趣,而非仅仅提供消费支持,这样一来,可以增进亲子间的了解和互动,也能共同探索更多有益身心的活动。
此外,教育孩子识别和抵御诱导消费的策略同样重要。这不仅包括识别潜在的广告和营销手法,还包括学会判断物品的真伪和价值。教会孩子理性消费,对他们日后独立管理财务、作出明智决策将大有裨益。家长作为孩子最初的导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生活观念,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如何平衡生活中的各种诱惑与选择。通过共同努力,我们能够为孩子营造出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让他们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长久的快乐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