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97岁农民去世,国民党总部从台湾送来牌匾,上书4字民族之光

若水史书 2024-12-07 05:46:17

陕西97岁农民去世,国民党总部从台湾送来牌匾,上书4字民族之光

在2007年初夏,陕西三原县上演了一场特殊的告别仪式。一位97岁的老农离世,却引来了数百名海内外人士前来祭奠。他是仵德厚,一位经历过民国动荡、抗日战争的传奇老兵。在台儿庄战役中,他率领40人敢死队血战日寇,用生命守护了这片热土。消息传至台湾,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特意送来了"民族之光"四字牌匾,以此缅怀这位战功赫赫的抗日英雄。一个普通农民,为何能获此殊荣?一段尘封的历史,正待我们揭开。

少年从军 血战沙场铸就军魂

1910年,在陕西三原县的一个普通农家,降生了一个男婴,取名仵德厚。那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军阀割据,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十六岁那年,仵德厚带着满腔热血投奔了冯玉祥将军麾下。这个来自陕西的年轻人,凭借着高大威武的身躯和过人的勇气,很快引起了冯玉祥的注意。

冯玉祥曾笑言:"你是杨虎城的老乡,看你这身板,勇猛程度怕是不输于他。" 面对将军的询问,仵德厚道出了自己报效国家的心志。

军营生活磨练了这个少年的意志,战场则锻造了他的血性。在一次次的战斗中,仵德厚屡建战功,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官。

战场上的仵德厚,将生死置之度外,眼中只有敌人。他那股子拼命的劲头,让战友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仵疯子"。

到了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暴露无遗。他们不满足于占领东北,挥师南下,妄图吞并整个中国。

此时的仵德厚已经是国军的一名营长。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他带领部队在各个战场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从军十余年间,仵德厚亲历了无数次战斗。每一次出征,他都冲锋在前;每一次胜利,都凝聚着他和战友们的鲜血与牺牲。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仵德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军人的担当。从一个懵懂少年,到一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悍将,他用生命书写着对祖国的忠诚。

这个出身农家的男子,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过人的学识,但他有着赤诚的爱国之心和舍生取义的勇气。正是这样的品格,让他在后来的台儿庄战役中创造了令人敬佩的传奇。

血战台儿庄 铁汉写春秋

1938年的春天,中国大地战火连天。3月27日,台儿庄前线失守,日军大举进攻,形势危在旦夕。

仵德厚所在的第30师接到紧急命令,要求火速增援台儿庄。此时的台儿庄已被日军占领大半,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巨大。

面对这场生死攸关的战役,仵德厚临危受命。他带领部队抵达台儿庄后,立即着手部署防御工事。

为了摸清敌情,又要避免大部队伤亡,仵德厚挑选了40名精锐组建敢死队。这些勇士都是自愿请缨,知道此去九死一生。

临行前的场景令人动容。40名敢死队员事先写下家书,托付给其他战友。有的写下父母住址,有的留下未了心愿。

一个十七八岁的小战士把信交给战友时说:"如果你能活着回去,帮我看看我娘,已经两年没见她了。" 这些话语中饱含着对亲人的思念与必死的决心。

夜幕降临,仵德厚率领敢死队向日军发起进攻。他们在台儿庄的街巷中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寸土必争。

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仵德厚身先士卒,带领战士们死守每一处阵地。他高喊着"一间房一间屋都不让给日本人"的口号,鼓舞着士气。

敢死队冲到最前方的土围墙,战士们搭起人梯向敌人发起冲锋。有的战士抱着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用生命换来了阵地的暂时安全。

在敢死队的英勇表现下,后续部队得以稳步推进。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夜,弹药耗尽了就拼刺刀,受伤了还在坚持作战。

这场战斗付出的代价极其惨重。40人的敢死队最终只有3人生还,大部队600多人也伤亡惨重,多名军官壮烈牺牲。

仵德厚虽然身负重伤,仍坚持请战。他带领剩余的战士配合增援部队,继续向日军发起反击。

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一个月。在无数将士的浴血奋战下,台儿庄最终取得了大捷,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战后统计,仵德厚的三营仅存活25人。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战歌,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寻访英雄事 牌匾见初心

2007年6月的一个清晨,陕西三原县城内格外热闹。来自海峡两岸的数百名军政要员、记者和群众齐聚一堂,他们是为了参加仵德厚老人的追思会。

消息传到台湾后,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立即召开特别会议。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提议,要为这位抗日英雄送上最高礼遇。

台北总部特意派出代表团,带着一块镌刻着"民族之光"四字的牌匾,千里迢迢赶赴陕西三原。这块牌匾的分量极重,它代表着对一位普通农民的最高褒奖。

追思会现场庄严肃穆,台湾代表团将牌匾郑重交到仵德厚家属手中。那一刻,两岸民众无不为之动容。

一位台湾老兵在追思会上讲述了当年的见闻。他说仵德厚在台儿庄战役中的表现,至今仍被军校作为教材使用。

追思会上,军史专家详细介绍了仵德厚的战斗事迹。那些尘封已久的档案被重新翻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再次被人们提起。

有记者采访了当年幸存的两位战友。他们回忆说,仵德厚从不以军功自居,战后回到家乡就安心务农。

当地政府在追思会上宣布,将修建仵德厚纪念馆。这座纪念馆不仅要记录他的英雄事迹,更要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

追思会结束后,"民族之光"的牌匾被郑重安放在纪念馆最显眼的位置。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诉说着一个农民的抗战传奇。

参加追思会的群众自发组织了祭奠活动。他们带来了家乡的黄土,撒在仵德厚的墓前,这是对英雄最朴素的缅怀。

一位来自台湾的老兵说:"两岸虽然分隔多年,但抗日英雄的事迹永远是连接两岸的精神纽带。" 这番话道出了所有与会者的共同心声。

有媒体报道了这次追思会的盛况,文章以《农民将军仵德厚:从三原走向台儿庄》为题,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两岸的历史学者开始深入研究仵德厚的事迹。他们发现,这位老兵的一生,恰似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

这块"民族之光"的牌匾,不仅是对一位抗日英雄的褒奖,更是对两岸共同历史记忆的见证。它凝聚着两岸中国人共同的历史情感和民族认同。

血脉传薪火 英雄永流芳

仵德厚纪念馆建成后,每天都有大批群众前来参观。馆内陈列着他生前使用过的军装、佩刀和各类历史文物。

2008年,一位日本史学家专程来到三原县,查阅有关仵德厚的史料。他在研究中发现,当年日军档案中曾多次提到这位令他们头疼的中国军官。

仵德厚的后人继承了老人的遗志,积极投身于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他的孙子成立了"仵德厚精神研究会",定期举办历史讲座。

台湾方面派出专门的工作组,收集整理有关仵德厚在台儿庄战役中的详细资料。这些珍贵的史料被制作成专题片,在两岸播出。

2010年,三原县将仵德厚生前居住的老宅改建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地学校把这里作为学生研学旅行的重要站点。

每年清明节,两岸民众都会自发组织祭扫活动。他们在墓前摆上家乡特产,讲述仵德厚的故事,传承这份精神财富。

一位台湾退役军人专门编写了《台儿庄战役中的仵德厚》一书。这本书详细记录了40人敢死队的英勇事迹,在两岸广受欢迎。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摄制组来到三原县,拍摄专题片《寻访抗日英雄仵德厚》。这部纪录片让更多人了解了这段历史。

当地政府在仵德厚故居旁建起了一座小型图书馆。馆内收藏了大量抗战史料,成为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场所。

军事院校的教员经常带领学员来此参观学习。他们认为,仵德厚的事迹集中体现了中国军人的血性和担当。

2018年,仵德厚的故事被改编成戏剧,在陕西大剧院上演。这台名为《台儿庄的灯火》的话剧,让观众重温了那段峥嵘岁月。

海外华人社团多次组团来此凭吊,他们表示要把仵德厚的事迹讲给下一代听。这种精神传承,跨越了地域的界限。

2020年,三原县修建了一座主题公园,以仵德厚的名字命名。公园内的浮雕墙上,刻画着台儿庄战役的重要场景。

历史研究者发现,仵德厚的影响力远超出军事层面。他的故事成为两岸民众共同的精神纽带,促进了两岸文化融合。

这位普通农民的传奇经历,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沧桑巨变。他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