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出现"大峡谷群":形成仅需10分钟能量堪比全球核武总和130倍

Science科学说 2025-02-06 09:16:21

对于美国公路旅行的游客而言,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人生必游之地。但亚利桑那州并非唯一存在"大峡谷"的秘境——NASA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近日在月表拍摄到两个巨型盆地,其规模之壮观足以改写人类对地质演化的认知。

这两个被命名为"薛定谔谷"(Vallis Schrödinger)和"普朗克谷"(Vallis Planck)的月表峡谷,长度分别达到270公里和280公里,最大深度分别为2.7公里和3.5公里。这意味着它们与地球大峡谷长度相当,但最大深度超出三倍有余。最令人震惊的是,地球大峡谷经科罗拉多河600-700万年的侵蚀形成,而月球峡谷的诞生仅需短短10分钟。

这些峡谷延伸自薛定谔撞击坑——这个位于月球南极附近、直径320公里的环形山,源自38.1亿年前一次剧烈陨石撞击。据最新发表于《自然·通讯》的研究显示,当时撞击产生的岩石流以每小时3420-4608公里的速度奔涌,在月表刻画出深邃的沟壑。

"形成这两个月球大峡谷的能量,相当于全球核武库存总和的130倍。"研究负责人、月球与行星研究所太空地质学家大卫·克灵博士指出,"这项发现证明,地球尺度的大峡谷可以在几分钟内形成,而非历经数百万年。月球上的撞击岩流在地质塑造力上远超地球的水流侵蚀。"

通过三维建模还原溅射轨迹,科学家发现陨石实际撞击点(南纬78.2°,东经143.7°)偏离环形山中心,暗示其以低角度斜撞月表。这个发现对NASA即将开展的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计划2026年实施)具有重大意义——预定着陆点距薛定谔撞击坑边缘仅125公里。

克灵博士解释:"研究表明大部分溅射物散落在阿尔忒弥斯探测区之外,宇航员将更容易采集到薛定谔撞击事件前的原始月岩样本。这些形成于太阳系早期轰击尾声的岩石,将帮助我们解密小行星与彗星撞击的强度与持续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形成峡谷的陨石碎片体积可达原始陨石的2-5%。按此推算,最大碎片直径可达1250米,是2013年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陨石的60余倍。这项发现不仅重塑了人类对月球地质演化的认知,更为未来深空探测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0 阅读:0

Science科学说

简介:每天带来最新的Science科学界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