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晚年不回大陆,是因为他答应过李登辉,不能对不起他

小英历史加油站 2023-12-05 11:45:13

我真诚地希望您可以点个“关注”。点亮一个小小的关注按钮,我将每天为您更新更多精彩的故事。

“我很想家,想辽河两岸的好风光,东三省富饶肥沃的黑土地。但我答应过李登辉,我不能做对不起他的事。”面对我党对张学良先生返回大陆、看望家乡的诚挚邀请,张学良先生如是说道。

正如张学良先生上面所说,他晚年不回大陆并不是因为不愿意回去或者大陆方面有所阻拦,而是为坚守对时任宝岛领导人李登辉的承诺。担心自己回大陆之后会对不起李登辉,给李登辉造成麻烦与不便。

张学良先生提及这句话的时间是一九九一年五月,彼时,海峡两岸已经解除了互相敌对状态四年有余,许多宝岛老兵与当年流窜台湾的国民党故旧都趁这个时机返回大陆或定居、或探亲。

既然海峡两岸的大环境已经趋于稳定与良好,张学良先生为什么仍然不愿意返回大陆?他说会给李登辉造成麻烦?那那么多已经返乡探亲的人就不会给李登辉造成麻烦吗?他们难道不顾及李登辉的因素吗?别着急,且看下文······

张学良的特殊地位

张学良之所以格外在乎李登辉的看法与感受,其实与李登辉个人并无太大关系;或者说,李登辉对张学良的限制与控制并不是因为他本人对张学良的好恶与看法,而是他身为彼时国民党领导人不得不执行国民党对张学良的一贯措施。

东北易帜后,张学良与蒋介石结成政治联盟,依靠着实力强大的东北军与东北沃野千里的肥沃土壤,张学良迅速在国民党政权中居次座。蒋介石为笼络其,也赋予其相应的官职与名誉地位。

然而,西安事变的发生却令这种权力结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张学良身为政权内的第二号人物竟然绑架政权头号人物要挟其做出妥协退让,无论张学良打着多么冠冕堂皇的旗号,从政治统治的角度来说这都不可容忍。

蒋介石事后未严厉处置张学良一方面是忌惮张学良背后强大的东北军势力与对二次合作的信条坚守,而另一方面则是不希望引起国民党政权内部的分崩离析。

但无论怎么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身为政治领袖的蒋介石自然不可能不对张学良有所限制,蒋介石没后,其继承人蒋经国、严家淦、李登辉也自然而然地继承了这项软禁张学良的政策。此番李登辉同意张学良出国考察已是宽宏大量,张学良当然要遵守这项君子协定,放弃返回大陆的机会。

九·一八事变中的张学良

当然,除却这段鲜为人知的张学良先生台湾往事外,提到张学良先生,读者朋友您大概更为熟悉他与东北沦陷之间的关系,以及他在九·一八事变中扮演的角色。

提到张学良先生在东北沦陷与九·一八事变中扮演的角色,读者朋友您想到的第一个词便是“不抵抗政策”,借着恐怕就是一些带有人身侮辱性质的贬义词“软弱无能”、“懦弱不堪”。

但也有人说张学良先生之所以在日本入侵后执行不抵抗政策,放任日本人入侵完全是执行上司蒋介石的命令,蒋介石才是下达不抵抗政策,使东三省千里沃野在朝夕之间沦丧的罪魁祸首。

然而,又有人反驳如上观点,认为张学良虽然名义上臣服于蒋介石实际上则在东三省内享有独立地位,蒋介石虽然下达了相关指令,但以张学良的独立地位来看,如果他真有守土抗战的决心根本没有必要予以理会。

此外,关于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东北不抵抗政策的说法还有许多,众说纷纭、莫能如一。东北不抵抗政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张学良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又是笔者第二部分要为您解答的疑问。

一九三一九月十八日凌晨,驻守沈阳的日本陆军部队毫无预兆也毫无理由地炸毁了一段日本管辖范围内的铁路,铁路被炸之后,日本陆军发布新闻公告声称此次事件的元凶祸首是驻扎沈阳的东北军,这便是九·一八事变。

随后,日本陆军以武装自卫、惩处东北军凶手的名义全面进攻沈阳。最初,东北军正常履行守卫地方的责任顽强还击,然而就在他们一边作战一边等待上司的反攻命令时,东北军总司令张学良却离奇地下令要求东北军全面放弃抵抗。

这便是震惊中外、亦令全国军民同胞共为蒙羞的东北军不抵抗事件。由于这件事情的当事人蒋介石与张学良是国民党政权中的实权要人,舆论界与学术界虽然对此事感到不满但也不便于深入探究讨论。

不抵抗之内在原因

关于张学良不抵抗的诸多因素,笔者认为可以分为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的原因,而内在的原因主要集结在张学良身上,涵盖了张学良个人眼界、军阀意识以及思想作风等因素,这些因素对不抵抗政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其实,如果您看过张学良在此前对日冲突中的解决办法,您对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就不会感到惊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此前东北军已与日本陆军有过多次龃龉,而张学良一直都忍让退缩,九·一八也只是因袭旧例而已。

张学良军阀意识根深蒂固。无论是在锦州还是热河,为了维护 自身军系利益, 张学良一直想方设法保住自身的 地盘和实力,却将祖国大好河山拱手让给关东军。

张学良没有坚决果断的品质与领袖作风。根据后来的历史文件证明,蒋介石确实没有下达反攻东北的命令,但也不如张学良暗示那般要求他弃守东北,反而要求他坚守锦州,但张学良却胆小懦弱不敢坚守。

但张一方面顾虑平津会被日军趁虚而入,最后自己无处可去;另一方 面又害怕不能顺利解决汤玉麟,如若进军失败则将导致汤玉麟直接投日,张学良最终把中央命令转变成了“责成汤玉麟专事防御,监视日本态度”,葬送了热河省。

张学良恐日心态久未能愈。 中东铁路战争的惨败让意气风发的张学良第一次感受到与世界列强之间的差距,而又因为日本关东军在日俄战争中曾经战胜俄国,张学良也因此由 “恐苏”转变为“恐日”,且持久不能释怀。

原本壮志凌云的他开始信奉“开战必败”,处处忍让。 即使到了热河抗战,他依然怯战惧敌,幻想着和日本有所勾结的汤玉麟成为平津地区缓冲带的角色。未战先惧,统帅尚且如此,东北军自然无心恋战。

不抵抗之外在原因

不抵抗政策的外在原因涉及到蒋介石个人及南京国民政府的侧面影响,同时动荡的战场及政局,一系列的历史原因都产生着巨大的推动力,使张学良离奋勇抵抗的道路越行越远。

东北易帜后,张学良加入蒋介石之南京政权,和蒋介石真真正正地绑在了同一艘船上,在之后的诸多决策中,张学良或多或少都受到了蒋介石的影响。蒋希望通过日本对于苏联进行限制,从而为控股自身政权。

因此,有学者认为,张学良执行不抵抗政策与其说是自身决策倒不如说是在与蒋介石唱双簧,暗中实际执行蒋介石的命令而已。事实似乎也确如此,张学良没有执行官方的坚守锦州命令却没有受到丝毫惩处。

结语:

张学良先生护送蒋介石回南京,临行前,周恩来总理拉住张学良先生的手说:“汉卿啊(张学良先生的表字),你一辈子就要被这种愚守仁义的性格耽误。

”果不其然,张学良先生刚到南京即被蒋介石扣押,从此五十多年间失去了人身自由;赴美之后亦然,为信守对李登辉的承诺,张学良先生坚持留在美国错过了人生中最后一次返回祖国的机会。

您对张学良先生的这种性格还有哪些看法和评价?您是否认同周恩来总理对他的预测?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一起分享、探讨,一起交流进步。如果您还有疑问或对文章的不解之处,也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定及时为您解答。

0 阅读:331

小英历史加油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