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76:彼一时,此一时丨孟子入齐推行仁政,齐宣王拒不纳谏

绿茶纵横看历史 2024-06-08 13:58:22

“彼一时,此一时”,也作‘此一时,彼一时’,意思是那时是那时的情况,现在是现在的情况,比喻时间不同,情况也就不一样,不能相提并论。成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战国时期,诸侯合纵连横,战争此起彼伏,继承了孔子仁政学说的孟子,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治国主张,并推行天下。为此,孟子率领弟子出游各国,游说各国君主,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齐威王年间,孟子第一次来到齐国,向齐威王宣扬自己的“仁政无敌”主张,然而,彼时的齐威王,在任用邹忌推行改革,使得齐国国力增强之后,正忙于西进中原,又哪里会采纳孟子的主张。

在齐国不得志的孟子,连威王赠送的“兼金一百”镒都没有接受,便离开了齐国,先后前往宋国、邹国、滕国、魏国等国。

齐宣王二年(前318年),孟子离开魏国,第二次来到齐国,齐宣王对他十分礼遇。一心想效仿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的齐宣王,问孟子道,“齐桓、晋文之事可曾听闻?”

然而,孟子主张的却是效法“先王”,实行“仁政”,认为应该保民而王、制民之产,而非富国强兵、图谋霸业,因此回答道,“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事情者,所以后世就没有流传,我也没有听闻过。”

虽然主张不同,但齐宣王对其仍旧十分礼遇,再加上稷下学宫学术氛围浓厚,孟子便暂时留在了齐国。

齐宣王六年(前314年),燕国因“子之之乱”陷入混乱,齐国文武大臣都主张趁机出兵伐燕。

孟子也支持出兵燕国,但他认为出兵的目的不是为了贪图邻国的土地财富,而应该替燕国安国保民,因此说,“天下动乱已有五百多年,百姓希望有圣主出现。圣主应当救民于水火,上天给了大王当圣主的机会,理应出兵帮助邻国平定内乱,土地财务一无所取,若是齐国带头推行仁义,各国争相效仿,那么五帝之治就重现了。”

然而,齐宣王早已垂涎燕国的土地财富,哪里听得进去孟子的建议,齐军攻入燕国后,虽然仅用五十天便大获全胜,攻破燕国都城,但因燕军大肆烧杀掳掠,引发列国不满,纷纷声讨齐国,甚至威胁出兵。

齐宣王于是又问孟子说,“诸侯图谋合纵讨伐寡人,应该如何应对?”

孟子回答道,“大王应该赶快下令,放回他们的老人和小孩,归还他们的礼器珍宝,与燕国人士商议,选立一位国君然后撤军,这样还来得及制止战祸。”

齐宣王依旧没有采纳,由于齐军的残暴行径,引发燕国百姓反抗,齐国最终被迫撤军。

孟子本想通过齐宣王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齐宣王虽然对孟子十分礼遇尊重,但对其谏言却皆不采纳,只是想要借助德高望重的孟子,树立自己尊贤重士的名声罢了。久而久之,孟子也看透了这一点,于是决定离开齐国。

孟子离开临淄后,在齐国边境昼地停留了三宿,希望齐宣王能够回心转意,接受自己的主张,推行王道、仁政,济民于水火。然而, 齐宣王虽然因为没有听取孟子的建议,导致齐国被迫从燕国撤军,而颇有些后悔,但因政治主张不同,却并没有派人去请孟子返回,孟子大失所望,这才彻底离开齐国。

孟子在齐国推行以仁义平天下的主张受到挫折后,心中难免失落,学生充虞见到后,说道,“老师像是很不愉快,以前您教导大家说,‘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如今又是为何?”

孟子说道,“彼一时,此一时也。前些日子我是真的不愉快,可是如今我想到,五百年之间,必定会出现仁义之君,还会必定出现辅佐仁君之人。自周朝开国至今,已有七百余年,以五百年的期限而言,此时正是有所作为之时。除非天意不想平治天下,若要平治天下,除了我还有谁能担当这个重任呢?即如此我为何还会不高兴?”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