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鸿遍野”,最早出自《诗经・小雅・鸿雁》,该文大致作于西周末期的周厉王或周宣王时期,彼时内有厉王之乱,外有玁狁入侵,加之持续天旱,导致大量民众流离失所,《鸿雁》中便是以鸿雁的哀鸣比作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
西周末期,周夷王姬燮驾崩后,其子姬胡继承王位,是为周厉王。当时,荣国的国君荣夷公搜刮民财、欺压百姓,搞得国内民不聊生。周厉王贪财,对于荣夷公这样的人却是十分欣赏,于是决定重用荣夷公。
大臣们深知荣夷公的为人,因此劝谏周厉王说,荣夷公乃是个贪恋钱财、唯利是图之人,不可重用,大夫芮良夫更是当面指出荣夷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如果重用他这样的人“周必败也”。
然而,周厉王同样贪财,他希望重用荣夷公来替自己收敛钱财,因而力排众议坚持重用荣夷公,任命他为卿士,重用其掌管国家大事。荣夷公上任之后,就给周厉王出了个馊主意,劝说周厉王对所有山川河流实行“专利”管制,并为此颁布法令,规定所有山川河谷林木,以及其中出产的一切收益都属于周王室独有,任何人不得擅自踏入其中谋生。
该法令颁布之后,樵夫便不能上山砍柴,猎户也不能上山打猎,渔民不能下河捕鱼,郎中不能上山才要,就连百姓也不能擅自开垦荒地,在那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渔猎农耕时代,这个规定无疑断了百姓们的生存之道。
召穆公
这个“专利”制度一出,立即便闹得民怨沸腾,百姓纷纷咒骂,召穆公也劝谏说,“民不堪命矣!”
周厉王闻言大怒,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让他率领卫士监视百姓,将那些不满“专利”制度、口出妄言的百姓全部抓捕起来,结果只要巫师告谁,周厉王从不审问,一律处死。屠刀高举之下,就连很多没有发过任何怨言的百姓也被无妄处死。
周厉王三十四年(前845年),周厉王用刑愈加严苛,结果搞得都城人人自危,大臣们惶惶不可终日,敢怒而不敢言,“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以致整个都城都变得死气沉沉。
周厉王对此却是非常高兴,对召穆公说,“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穆公说,“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然而,周厉王根本听不进去,依旧我行我素。
“专利”政策推行之后,周厉王的财富经过经年累月的积累,早已堆积如山,然而百姓们却处于饥饿穷苦之中,从都城到郊野,随处可见衣衫褴褛的饥民。流离失所的饥民遍布郊野,如同那些在冬日里无家可归,只能聚集在沼泽和荒野中挨饿受冻的大雁一样,发出阵阵哀鸣。
周厉王三十七年(前842年),大臣和百姓们再也无法容忍周厉王的暴政,纷纷拿起武器,包围了王宫,扬言要杀死周厉王,周厉王被吓得逃到了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
周王畿暴乱时,周厉王派人向诸侯求援,不久卫武公带兵赶到,召公虎于是出面代表周厉王的臣子,请求由卫武公暂时代替执政,并由自己和大臣周公等组成奴隶主贵族会议辅政,是为共和行政。
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周厉王死于彘,次年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共和时代结束。周宣王继位后,他开门纳谏,听取贤臣们的建议,废除了“专利”等暴政,百姓们这才得以重新进入山林河谷谋生,局势重新稳定了下来。
《诗经・小雅・鸿雁》中,描述的正是周厉王推行“专利”时期,百姓们的惨状。其中第一段“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是说那些流民本就困苦,却还要被迫到野外去服劳役,劳役的队伍就像振翅高飞的大雁一般;次段“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是说百姓们聚在一起服役,就像大雁聚集到中泽一样,然而百姓们辛辛苦苦修筑高墙,自己却无安身立命之所;最后一段“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则是说百姓们悲哀作歌,就如同大雁的哀鸣一般,结果百姓们诉说自己的悲惨,却遭到那些贵族富人的嘲笑,只有那些聪明人,才能知道百姓们的困苦。
后来,人们便从《诗经・小雅・鸿雁》中这种“鸿雁纷飞,哀鸣不止”的景象中,简化引申出了“哀鸿遍野”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