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者问:壳在这里,蝉去哪里了?投子和尚拈起蝉壳,学蝉叫了两声

青云塾点墨人 2025-03-08 05:39:23

师游山见蝉蜕,侍者问曰:“壳在这里,蝉向甚么处去也?”师拈壳就耳畔摇三五下,作蝉声。侍者于是开悟。

——《五灯会元》第六卷 投子感温禅师

白话直译:

投子感温禅师带着侍者一起在山中游玩,他们在树林中看见了一个蝉蜕,也就是蝉从幼虫变为成虫时脱下的壳。

侍者指着蝉壳就问:“壳在这里,蝉到哪里去了呢?”

投子感温拈起蝉壳,靠近侍者耳边摇了几下并同时发出蝉鸣之声。侍者瞬间就顿悟了。

鉴赏评说:

投子感温是投子大同的法嗣,对于他的记录非常少,但流传下来的这则公案却非常震撼人心。虽然简短,却禅意满满。

禅师的侍者,就是随侍师父之侧,听从其令,端茶倒水,予以服侍的人。通常,侍者都是禅师最为亲近的弟子之一。

比如:阿难是佛陀的堂弟,同时又是他的侍者。百丈怀海是马祖道一的侍者,沩山灵佑是百丈怀海的侍者。侍者是最有机会开悟的人,因为无时无刻不在亲近大德嘛!

看见蝉壳,侍者就问:“壳在这里,蝉到哪里去了呢?”

这一问很妙,一语双关,既问蝉,也问禅。

佛陀曾说:人人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这个人人具足的佛性,到底在哪里呢?或者说如何才能知道它的存在呢?

侍者就借蝉子离开了蝉壳,来问佛性的归处。躯壳在这里,佛性还在吗?人死之后,佛性又去哪里了呢?

知子莫若父,投子感温肯定听懂了侍者的弦外之音,于是拈起蝉壳靠近侍者的耳边摇了几下并模仿蝉鸣叫了几声。

就在这一瞬间,侍者亲见佛性,从此不再迷茫了。

侍者开悟是公案的结论,其实这个结论毫无来由,也可有可无。开悟是自己的事,只有他自己知道。

当然,如果有过来人出个题目勘验一下,也是能间接知道他是否开悟了,但公案并没有任何关于勘验的下文。

其实,侍者开悟与否根本不重要,也不是公案的目的。关键在于读公案的你,对佛性有何体会呢?

如果那个侍者就是你,听见投子模仿蝉鸣之时内心会有怎样的触动?

看见蝉壳的那个,和听见蝉鸣的这个,哪里也没去,不就一直在这里吗?如果它不在这里,又是如何看见和听见的呢?

它与你形影不离,刚才在,现在也在,未来还在。

不是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皆不可得吗?为何却说一直都在?

你看,又陷入知见中去了,只会背经典而不会用经典,其实根本就不会。

刚才看见蝉壳,现在听见蝉鸣,这两个是无时无处不在变的,但看见蝉壳的那个和听见蝉鸣的这个岂有区别?正因为它从未改变,一刻未离,才有当下的精彩纷呈啊!

一念未生之前的那个不会变、不可得,但一念生之后,无不可得,无不可见。你现在的疑惑难道是假的吗?即使现在所得只是相对的存在,但对于你而言是不可避、不可弃的唯一。

过去、现在、未来之所以存在,都是从同一个地方出发的。

不是过去、现在、未来不可得,而是生起一切的这个心不可得,但不可否定它的存在。正在用它回味过去、住于现在、畅想未来不是?

它始终与你相伴相依,一分一秒亦未曾离弃。那些难以挽留的往昔,无法掌控的未来,皆由它来演绎。

之所以会认为万事皆飘忽难测、难以获取,实则是人们出现了差错,将心生之物当作了心的本真模样。其实,一切的千姿百态皆是它的幻化呈现。

莫要管这个叫什么,只需好好体会,时时观照,或许就不再迷茫了。

6 阅读:67
评论列表
  • 2025-03-29 07:25

    人在哪里、襌往哪里、。此心非心、此景非景、。活于无常、万物皆空。🙏

  • 2025-03-08 12:41

    壳在这里,蝉去了哪里?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见的壳也好,蝉也好,已经是自性体用,名壳,名蝉。金刚经,众生非众生,名众生,南无阿弥陀佛!

  • 2025-03-08 12:38

    三心不可得,如来!所显相非相,名相。楞严经,所见是心非眼!(妙明真心自性)一心三藏,即涅槃菩提妙本真如!众生以为见相是相,不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呲牙笑][玫瑰][祈祷]

青云塾点墨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