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还击伤亡大,并非只是因为训练不足,许世友的总结一针见血

博惠谈历史故事 2024-10-29 01:57:10

对越还击伤亡大,并非只是因为训练不足,许世友的总结一针见血

世人皆道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初期伤亡甚重,多将其归咎于部队长期未经实战、训练不足。然而,当年担任东线总指挥的许世友将军在战后的一份密件中,却道出了另一番令人深思的见解。"我们过去都在北方打仗,对南方作战,从我到下面的同志都很生疏。"许世友一语道破战争初期损失惨重的症结所在。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作出如此判断?为何我军在对越作战中遭遇如此之大的阻力?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又向我们揭示了怎样的战争真相?

一、战争初期的惨痛代价

1979年2月17日凌晨四点,随着一声震天炮响,我军向越南发起自卫反击。谁也没想到,这场战争的第一天就给指挥员们当头一棒。

"能不能先派一个连上去看看?"41军122师365团3营7连指导员老张回忆说,在占领安鸿山的战斗中,他曾向团部提出这样的建议。然而,由于战前对敌情判断不足,这个建议并未被采纳。

结果仅用了半个小时,7连就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兵力。

"当时部队刚一上去,就遭到了越军的密集火力打击。"一位参战老兵回忆道,"越军的火力点构筑在山体内部,外面根本看不到,等我们冲上去才发现,人家早就等着了。"

这样的战斗场景在战争初期频繁上演。广东某部在进攻友谊关时,一个营的尖刀连在半小时内就失去了战斗力。连长牺牲,指导员身负重伤,全连260多人只剩下不到100人能继续作战。

更令人震惊的是云南方向41军122师的遭遇。该师在进攻老街时,一天之内就有近千人伤亡。师长在前线指挥所听到这个伤亡数字时,一时说不出话来。

"我们当时太着急了。"参加过老街战役的老兵小李说,"按照原计划,我们要在三天之内拿下老街。可实际上打了一个星期都没完全控制住。"

在广西方向,128师的遭遇更为典型。该师原本在承担农场建设任务,突然接到参战命令。除了383团8连保持着正常的军事训练外,其他部队已经两年没有进行过严格的战术演练。

"去的时候,我们连很多战士连实弹都没打过几发。"128师的一位老战士回忆说,"第一次遇到真正的战火,很多人都懵了。"

更让人意外的是高平战役。按照原定计划,我军派出7个师的兵力,预计一周内就能全歼该地越军。但实际作战中,不得不又增派4个师共11个师的兵力,整整打了将近一个月。

"这完全超出了我们的预计。"一位参与高平战役指挥的军官说,"越军的抵抗能力远超我们的想象。他们在山上构筑了完备的防御工事,还储存了大量弹药。每座山头都是一个堡垒。"

在东兴战役中,我军一个步兵连在进攻越军阵地时,遭遇了更为惨痛的教训。当时部队采用了步坦协同的战术,让步兵搭乘坦克快速前进。但在复杂的山地地形中,坦克视野受限,机动性大大降低。越军抓住这一弱点,集中火力对坦克进行打击。

"那天的场面太惨烈了。"一位幸存的战士回忆说,"很多战友还没来得及跳下坦克就中弹了。"这种战术很快就被迫放弃。

二、情报工作的致命疏漏

"我们对越军的了解,还停留在他们打美国时的状态。"1979年1月中旬,在一次军区级作战会议上,一位情报部门的参谋如此汇报。这句话道出了当时我军情报工作的关键短板。

1979年初,当广州军区紧急调集情报人员研究越军战术时,竟发现档案室里只有越军1960年代作战的零散资料。而那时的越军,还在打游击战,还在用老式武器。

"同志,你知道现在越军一个步兵连有多少挺机枪吗?"一位参与战前侦察的老军人回忆,当时连这样最基本的情报都很难获得准确答案。

1978年底,我军开始在中越边境部署侦察力量。一位曾在高平地区执行侦察任务的战士回忆:"当时我们只能在边境线附近活动,对越军纵深地区的防御部署根本摸不清。"

更令人意外的是,我军对越军在边境山区修建的地下工事一无所知。直到战斗打响后才发现,越军利用当地石灰岩地质特点,在多个要点构建了完整的地下防御体系。

"他们在山体内部挖了四层防御工事,每层都有交叉火力,还有通风系统和弹药库。"一位参加友谊关战役的指挥员说,"这些工事建设少说也花了两三年时间,可我们直到打起来才发现。"

在东兴方向,一个侦察小组曾发现越军在一座山上有异常活动。但由于时间紧迫,上级要求速战速决,这个情报并未得到重视。结果战斗打响后,这座山成了越军最顽固的抵抗点之一。

"后来缴获的越军作战日记显示,他们在那座山上储存了足够打半年的弹药。"一位参与战后调查的军官说,"而我们战前连他们有多少兵力都没搞清楚。"

相比之下,做足战前功课的部队伤亡明显较低。云南方向的某团在进攻前,派出多个侦察小组,对越军阵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侦察。期间发现了越军的多个暗堡和火力点,为后续作战提供了重要依据。

"光是绘制地形图就花了半个月。"该团一位参与侦察的老兵说,"我们把每个山头都爬了好几遍,连敌人的哨兵换岗时间都摸清楚了。"

然而,大多数部队并没有这样充足的准备时间。有的部队甚至是临时调来增援的,连战场地形都没来得及熟悉就投入战斗。

在谅山战役中,一个刚从北方调来的师,由于对当地地形不熟,在行军途中就遭到越军伏击,一个营损失过半。而这样的教训,在战争初期反复发生。

"最要命的是我们连越军的通信频率都没有掌握。"一位曾在通信侦察部门工作的老军人说,"战前临时组织的技术侦察手段效果很不理想,等于是在'聋子'状态下作战。"

三、装备与环境的双重挑战

"打完第一仗,我就发现我们的装备有大问题。"广西边境某部一位连长在战后回忆说,"一个班九个人,才三支冲锋枪,其他都是半自动步枪,遇到越军密集火力根本压制不住。"

这个问题在战争初期普遍存在。1979年2月18日,在谅山前线,一位班长带着战士们攻占一处高地后,缴获了越军的装备。"他们每个班都配备了突击步枪和火箭筒,连正副班长都有轻机枪。"这位班长说,"而我们只有一挺轻机枪,火力密度差太多了。"

装备的差距在夜战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南圻某部在夜间遭遇越军时,发现对方普遍装备了红外瞄准具。"那天晚上我们损失了不少人,连敌人在哪都找不到。"一位参战老兵说。

但更大的挑战来自陌生的地形和环境。"北方打仗讲究大兵团作战,可到了越南山区完全不适用。"云南方向某团团长回忆说,"山高林密,一个排的兵力分散开,就找不着北了。"

在老街战役中,一个步兵连在穿越一片密林时,突然遭到越军的伏击。由于地形复杂,无线电通讯受到严重干扰,连指挥部都联系不上。最后不得不靠发射信号弹才确定了部队的位置。

"越南的山不像北方的山,到处都是石灰岩。"一位参加高平战役的工兵说,"挖个散兵坑要花好几个小时,想修筑工事更是难上加难。"

环境适应问题也让许多战士吃尽苦头。"刚到那边时,一个班十来个人,有七八个拉肚子。"广东某部一位班长说,"越南的水质不好,战士们根本不适应。"

热带气候给后勤保障带来了巨大挑战。"罐头放两天就坏了,伤员的伤口很容易感染。"一位后勤部门的老兵说,"我们以前从没遇到过这种情况,完全是在实战中摸索对策。"

装备维护也成了大问题。"枪支总是生锈,坦克零件很快就开始腐蚀。"装甲部队的一位技师说,"那边湿气重,我们带去的防锈油根本不够用。"

在友谊关战役中,一个装甲营的战车因为零件腐蚀,一天之内就有三分之一无法动弹。"后来我们不得不每天专门派人检查保养,就是这样还是赶不上装备损坏的速度。"

空气中弥漫的硝烟味和潮湿的热气,让许多北方来的战士喘不过气。"白天温度40多度,战友们穿着防弹衣,没走几步就中暑了。"一位卫生员说,"到了晚上又冷得直打哆嗦,这种天气我们真是第一次遇到。"

在德天地区,一个步兵连在进攻时遭遇了特殊的地形。"那边的草有两人多高,视线完全受阻。"一位老兵说,"越军在草丛里挖了很多坑道,像地下迷宫一样,我们的重装备根本派不上用场。"

四、鲜为人知的战场细节

"那是我见过最惨烈的战斗场面。"在谅山战役中,一位坦克连的老兵回忆说,"本以为坦克和步兵配合会很完美,没想到在山地地形中,这种战术成了催命符。"

1979年2月下旬,在进攻谅山的战斗中,指挥部决定采用坦克步兵协同作战的方式。坦克载着步兵快速前进,理论上可以减少伤亡。但实际作战中,情况完全相反。

"坦克在山路上视野受限,速度也上不去。"参与战斗的坦克兵老李说,"越军就专门瞄准坦克上的步兵射击,战士们连跳都来不及跳,就中弹了。"

一个小时的战斗,一个加强连就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兵力。最后不得不放弃这种战术,改为步兵开路,坦克断后的方式作战。

雨季作战带来的困难更是始料未及。"三月份开始下雨,整个战场就变成了泥潭。"友谊关战役中的一位后勤参谋说,"补给车每天都陷在路上,一次运送物资要花三倍的时间。"

在德天战区,一个炮兵营因为连续暴雨,导致阵地被淹,十多门火炮动弹不得。"我们用了两天时间才把炮位重新调整好,这期间步兵就缺少了火力支援。"一位炮兵连长说。

后勤补给线的问题更是令人头疼。"最远的补给点离前线有200多公里,中间要经过好几道山。"一位运输连队的老兵说,"每次运送物资都像打游击一样,要提防越军的伏击。"

1979年3月初,在老街战役中,一支运输队遭遇越军伏击。"敌人在半山腰架设了机枪,把整个山谷都控制住了。"一位幸存的战士说,"我们损失了七辆卡车,里面装的都是弹药。"

为了确保补给线安全,部队不得不抽调大量兵力护送。"一个运输队要配一个排的兵力护送,有时还要配坦克。"一位参与指挥的军官说,"这样一来,前线的兵力就更紧张了。"

通信问题也是一大难题。"山高林密,无线电信号经常中断。"一位通信连的老兵说,"有时候要把天线架到20多米高的树上才能勉强通信。"

在高平战役中,由于通信不畅,造成了一次严重的误伤事件。"炮兵没收到步兵已经进入目标区的消息,结果炮火覆盖了自己人的阵地。"一位参与调查的军官说。

医疗后送也面临巨大挑战。"山路太难走,担架抬不上去。"一位卫生员说,"我们只能用绳子把伤员一个个往下拽,每次后送都要几个小时。"

在南圻战区,一位重伤员因为道路被雨水冲毁,足足等了一天才到达野战医院。"那时候还没有直升机救援,只能靠担架和简易担架车。"一位军医说,"很多伤员因为送医不及时,伤情都加重了。"

五、战后的深刻反思

"这一仗打得很艰苦,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79年4月,许世友在一次军区级总结会议上说,"但这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总结。"

在这次会议上,许世友拿出了一份厚厚的战后总结报告。"我们过去都在北方打仗,从指挥员到普通战士,对南方作战都很生疏。这是最根本的问题。"许世友说这话时,会场一片寂静。

这份报告后来成为军队改革的重要参考。"单就武器装备来说,我们就提出了137项改进建议。"一位参与报告起草的军官说,"从单兵武器到通信设备,每一项都需要更新换代。"

1979年下半年,我军开始大规模更换装备。"56式半自动步枪逐渐被自动步枪取代,每个班都配备了火箭筒。"一位曾参与装备改革的军官说,"这些改变都来自战场的教训。"

通信装备的改革更为彻底。"我们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研究热带、山地环境下的通信问题。"一位通信部门的老工程师说,"后来研制出的新型电台,就是针对这些特殊环境设计的。"

训练方式也发生了重大调整。"过去都是在平原地区训练,现在专门选择山地、丛林地带进行演习。"一位参与训练改革的教官说,"每个部队都要轮训到南方地区,熟悉热带环境。"

医疗救援系统也进行了全面升级。"我们组建了专门的空中救援部队,配备了专门的医疗直升机。"一位军医说,"这些都是从战场经验中得来的教训。"

情报工作的改革更为深入。"我们重新调整了情报搜集系统,加强了技术侦察手段。"一位情报部门的老军官说,"再也不能像那场战争一样,对敌情一无所知就贸然行动。"

后勤保障体系也进行了重大调整。"我们专门研究了热带环境下的物资储存问题,改进了包装方式。"一位后勤部门的老同志说,"连罐头的保质期都延长了一倍。"

指挥体系的改革更为关键。"我们重新修订了作战条令,增加了山地战、丛林战等特殊环境作战的内容。"一位参与修订工作的军官说,"每一条都是用鲜血换来的经验。"

在军事院校的教学中,这场战争的经验教训被反复研究。"我们专门开设了热带山地作战课程,把实战经验编入教材。"一位军事院校的教员说,"这些都是珍贵的财富。"

一份1980年的军队内部刊物这样写道:"这场战争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和平时期也要像打仗一样训练。我们必须时刻准备应对各种环境下的作战。"

0 阅读:65

博惠谈历史故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