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青海惊天冤案,杀人者被省高级法院庇护,现代版“高衙内”

阳泽评历史啊 2024-08-22 15:51:19

1979年年底,青海西宁街头经常能够看见几位手持血衣的被害人家属,他们的亲人王强因为与邻居杨小民发生争执被对方残忍杀害。

王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拼尽全力挣扎着逃到了屋外,而穷凶极恶的凶手杨小民也在当场被依法逮捕。

按理而言,犯下如此恶劣罪行的杨小民,毫无疑问应当被判处死刑。

西宁市城中区人民法院以及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经过严谨的审理和公正的裁决,也的确做出了相应的判罚,判定杨小民死刑。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终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却决定将判罚改为死缓,并且这一结果还获得了省委的认可。这样的结果让王强的家属悲愤交加,根本无法接受。

无奈之下,他们只好选择走上街头,收集民众的签名请愿,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为亲人讨回公道,严惩凶手。

那么针对杨小民的判决为何从死刑改成了死缓?王强家人的努力最终收到回报了吗?

跋扈的凶手

此案的凶手杨小民和被害人王强,在当时均居住于西宁市的省委家属院内。

在 1979 年 2 月 26 日上午,那是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王强在早晨出门倒水之时,由于疏忽,不慎将水溅到了正外出打水的杨小民身上,这一小小的意外,瞬间点燃了两名年轻气盛之人的怒火,他们因此发生了激烈的口角。

次日清晨,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王强和杨小民在早晨再次碰面。两人仅仅是寥寥数语,便一言不合,再度爆发了激烈的争执。

随后,杨小民怒不可遏地返回家中,迅速戴上口罩、墨镜以及卫生帽,而后气势汹汹地闯入王强的住所。

他手持一把 5 寸长的藏刀,朝着王强的身上疯狂地砍去,王强在极度的惊恐中一面大声呼救,一面向门外拼命逃去。

之后,万幸的是邻居及时赶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制止了杨小民那丧失理智的暴行。

然而,此时的王强已然身中十几刀,其肺部更是被利刃无情地刺穿。尽管医院在接到伤者后进行了争分夺秒的紧急抢救,但最终依然回天乏术,王强的心脏在次日凌晨停止了跳动。

凶手杨小民当时已经被西宁警方所控制,但他的态度却十分嚣张,完全没有为自己的罪行感到内疚,他叫嚣着:

我不怕,我爸爸是省委办公厅副主任,他管保卫,有办法!

原来杨小民是时任青海省委办公厅副主任杨国英的儿子,由于杨国英对于儿子的过度纵容,让他养成了嚣张跋扈的性格。

但这次杨小民是被当场抓获,犯罪事实确凿无疑,办案人员并不认为其能逃过吃枪子的命运。

随后紧锣密鼓进行的审理过程,也充分证实了这一观点。西宁市城中区法院经过全面且深入的审查,认为杨小民行凶的手段极其残忍,犯罪的情节极度恶劣,毫不犹豫地决定判处其死刑。

随后,西宁中级法院在对案件进行再度审理和评估时,也充分认可了城中区法院的这一判决。

在当时,社会各界对于此案的审理过程和判决结果,均没有提出任何的异议。

但当案件的卷宗被递交到青海高院之后,情况却令人意想不到地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高级法院的法官们不知是出于何种原因,竟然将杨小民原本的死刑判决改为了死缓。随后,省委也批准了这一改动。

此消息一经公布,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且激烈的争议。

中央调查组审理冤案

王强的家属对于杨小民被判死缓这一结果,自然是无论如何都难以接受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极度不满和悲愤,这才出现了文章开头所描述的他们走上街头,迫切征求公众支持的那令人痛心的一幕。

西宁的市民对于杨小民的判决结果同样是满心愤懑,根本不予认可。

人们心里都十分清楚,这背后一定是他的父亲在暗中施展了不为人知的手段,搞出了这些名堂。

于是,各界民众纷纷挺身而出,在王强家人的请愿书上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表达自己的正义立场。

最终,签名的人数竟然达到了数千名之多,足见民众对此事的关注和不满。

可无论王强的家人如何竭尽全力地申诉,如何声嘶力竭地呼喊正义,青海的法院系统却始终充耳不闻。

无奈之下,他们只得选择在省人大、政协两会召开的关键之际,以极其卑微和绝望的方式,向代表、委员们下跪哭诉,希望能够引起重视。

很多围观的群众也被他们的遭遇深深触动,对他们的行为表示了强烈的支持和同情。但令人痛心的是,即便如此,他们最终仍然没有得到任何有效的回应。

虽然青海省政府对杨小民一案熟视无睹,但王强家属和民众的呼声已然引起了当地媒体的注意,《光明日报》驻青海编辑部的几名记者认为应当为王强的冤案发声。

在商议后他们决定撰写一份名为《青海省委副秘书长杨××之子杨小民故意杀人案,重罪轻判,为何拖了近6年还得不到解决?》的内部参考材料。

随后该材料被送到了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手中,委员会工作人员阅读后对此案表示高度重视,并回复称相关部门已经在处理此事,为了不妨碍调查进度,要求他们不要公开报道此事。

《光明日报》记者随后又整理了两份内部参考材料,分别命名为《杨小民案值得深究——建议中纪委直接派工作组查处此案》,及《对纠正青海省一桩死罪轻判大错案的述评》,如此高频率的发文,最终也引起了中央领导人的重视。

1984年11月,胡启立、习仲勋、薄一波、陈丕显、郑天翔等领导人,分别对杨小民案件做出了批示:

指出此案的处理关系到党的威信和法律的尊严,不可等闲视之,为了尽快弄清情况,决定派出中央调查组前往青海处理相关问题。

在经过商议后,中组部原副部长、全国政协常委乔明甫被任命为中央调查组组长,带领十余名得力干将,在1985年1月启程去往青海,开始调查相关情况。

正义的审判

1月份的青海天气寒冷,再加上又处于高原地区,这让年逾古稀的乔明甫感到十分吃力,但他依然卖力工作,走访了许多相关人士。

在他和《光明日报》记者会面的时候,甚至只能躺着与其交流,但其依然保持着高昂的精神状态,显示出彻查此案的决心。

在中央调查组一个多月的努力工作后,他们对杨小民案件的来龙去脉有了全面的了解,并写就了一篇近万字的调查报告。

在这份详尽的报告中,不但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杨小民犯罪事实确凿无疑,按照法律和正义的准则,理应被判处死刑的不容辩驳的事实,而且还以毫不留情的态度,对青海省委内部存在的官官相护这一严重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更是直言不讳地列举了案件发生后的五年间,除了杨小民父亲杨国英之外,先后担任青海省委领导的谭启龙,梁步庭和赵海峰,也要对这起案件的错判承担相应的责任。

此外调查组还补充了诸多细节,比如在改判结果公布后,杨国英便利用职权从机要交通站索要了一把手枪和几十发子弹用来防身,这说明他也知道自己滥用职权修改判决结果可能造致受害者家属的报复。

当时参与改判的青海高院相关人员,在这几年间则屡屡得到升迁,其中当时的高级法院院长杨树芳,更是在1981年9月,由省委常委被推荐提拔为副省长。

这一结果在当时就引发了青海民众的强烈反对,这也说明百姓对于杨小民一案的错判,依然耿耿于怀。

在报告的最后,调查组认为为了平息民众的不满情绪,重塑政府形象,应立即修改判决,将当时已经被减刑为无期徒刑的杨小民就地正法。

此外应对参与此案改判的干部及司法机关人员进行严肃处理,改善当地的政治环境。

中央在接到调查报告后,立即做出决定,先按照法律程序判处杨小民死刑,随后对涉案干部进行处理。

1985年7月30 日,青海省在西宁火车站广场举行公开万人公审大会,将杨小民押赴刑场立即执行死刑。

当日青海百姓欢欣鼓舞,一同庆祝现代“高衙内”的伏法,王强的家属也对努力推动此案改判的《光明日报》社表达了诚挚的谢意。

写在最后

杨小民案当年之所以引发了全国上下的高度关注,其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凶手作案的情节极其恶劣,令人发指,主要的关键因素还是在于其背后涉及了高级干部滥用职权,这一严重且敏感的问题。

案发后,青海政府对此事长达六年的冷处理方式,不但没有成功平息事态,反而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让民众对领导干部的不信任感持续增强。

好在最终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全面了解了此案的来龙去脉,并及时派出了权威的调查组,以公正无私的态度还给了被害人家属一个公道的判决,使得正义得以伸张。

涉案的干部随后也相继受到了严肃的处理,这一举措有效地改善了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重新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邓小平在 1986 年的讲话中,也特地对这一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给予了夸奖。

他明确指出,此案最后处理得很好,并殷切希望领导干部在对待家属、子女违法犯罪的问题上,必须要有坚决、明确、毫不含糊的态度,绝不允许有丝毫的袒护和包庇。

这也使得杨小民案成为了新中国法治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事件之一,为今后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资料:

陈宗立:《一桩刑事案件的背后》,炎黄春秋,2015年第6期。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