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补遗65-湖北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当阳赵巷四号墓

大熊频道 2024-03-14 17:10:03

1988年6月,湖北当阳县陈场砖瓦厂在赵巷取土工程中发现10座古墓,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宜昌地区博物馆主持,会同宜昌市及当阳、枝江、远安县考古工作人员,对已遭破坏的4号墓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

赵巷4号墓位于河溶镇以东4公里,西邻沮漳河,南距已往发掘的赵家湖楚墓群约5公里,东接江陵县的川店、马山。这里丘陵纵横,绵延数十公里,赵巷是一座东西长约500余米、南北宽约400余米的土岗,发掘了大量文物。该墓为无墓道的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曾经盗扰,主棺已翻动。

陪棺5具,均为青少年女性。墓主为50岁左右男性。出土文物70余件,有盘、匝、戈、銮铃、车辖等铜器,方壶、镇墓兽、簋、豆、俎等漆木器及少量陶、玉器;乐器有葫芦笙、漆瑟和木瑟各1件。从墓葬形制及器物组合的情况看,墓主的身份应为大夫。所出漆木器的纹饰与构图、色彩,具春秋楚墓的特征与风格;其年代与当阳曹家岗5号墓相当,约为春秋中期偏晚。

漆俎。高14:5厘米、长24。5厘米、宽19厘米。木质。斫制。俎面长条形,面底部开4个卯孔,四足为曲尺形足,足顶部设榫,可插入俎面卯孔,组装成俎。面板四周起沿,两头上翘。俎面髹红漆,素面。俎面板四角侧面由12组30只瑞兽珍禽组成,有鹿头、龙身、虎爪等融合为一体的动物。这些禽兽形态各异,瑞兽有大小耳之别,还有匍匐与弓背之异,造型奇特,纹饰优美。

此墓共出土了3件彩绘动物纹四足漆俎,其造型纹饰相似。皮道坚先生认为楚墓出土的漆俎在形制和纹饰上均脱胎于铜器,“鹿和风鸟的反复出现,是相对于商代艺术以饕餮为主题的一种有趣转换。”该俎大量运用。S形曲线来组成图案,造成运动感极强的图绘效果。

从后来的战国楚艺术中,看到更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此器现藏湖北省宜昌市博物馆。参考资料:湖北当阳赵巷4号墓出土的春秋漆俎,长24.5厘米,宽19厘米,高14.5厘米。木胎黑漆,姐面与板足榫卯连接,俎面髹朱漆,通体朱漆绘制瑞兽和珍禽。俎两侧有高翘头,中国古代家具中最早的翘头案可追溯于此。

墓瑟。(2件)时代:春秋中期。藏地:宜昌市博物馆

形制纹饰瑟均残破。木瑟残甚,素面。漆瑟长2米左右,保存有完整的面板、侧板、档板、底板及瑟尾;尾上有弦孔18个。面板尾端弦枘3个。瑟两头呈梯面下收,故底板小于面板。面板及侧板刻有蟠蛇纹及窃曲纹,底板素面。

文献要目宜昌地区博物馆:《湖北当阳赵巷4号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1990年第10期。图1·12·2a当阳赵巷4号墓瑟(复制)。

镇墓兽。四棱柱形镇墓兽。目前考古所见最早的一件镇墓兽,年代约相当于春秋中期偏晚。其通高60厘米,木胎,由头、柱方座组成。

头呈圆角方形,上刻卷云纹、圆圈纹图案。身躯为四棱柱形,下接覆斗形方座,周身用红漆绘卷云纹。总的来说这件镇墓兽造型颇为单纯,头上没有五官面目,头顶也没有安装后来镇墓兽所见的鹿角。

楚笙。“楚笙冠中国”。无论文献记载的荆楚诸侯国民间祭祀和宫廷乐舞,还是楚系墓葬出土的金石之声、丝竹之乐,笙都是极为重要的参与者。已知时代最早的匏类乐器实物,首推湖北当阳赵巷4号春秋楚墓出土的葫芦笙。虽然它残破缺损,殊难复原,无法展现相应的音乐水准,但可表明笙在楚地源远流长。

0 阅读:23

大熊频道

简介: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