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宗:被阉宦所挟的窝囊帝王之平定沧景

史海撷侃侃过去 2025-01-31 16:22:41

文宗李昂是穆宗李恒之子,敬宗李湛的异母弟。

如果敬宗能正常活下去,皇帝这一位置肯定与他无关。他本可默默无闻做个亲王,安逸度过一生,谁知命运却偏偏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初八,宦官刘克明等人害死了即位两年的小皇帝李湛,矫诏拥立宪宗之子、绛王李悟暂代国政。

刘克明虽是敬宗身边人,但并未执掌兵权,且谋弑敬宗只是出于一时激愤,缺乏周密考虑。在慌乱中拥立宪宗之子李悟代理国政,也没有与宫中其他几位权阉商量。

他的这一行为立即引来四位极品宦官——枢密使王守澄、杨承和,神策军中尉魏从简、梁守谦的极度愤慨。

他们利用手上兵权,指派神策军、飞龙卫进宫讨逆,将刘克明等参与谋弑敬宗的二十八人全部斩杀,倒霉的绛王李悟也横遭惨死。

这下王守澄他们成了立国功臣,经过与翰林学士韦处厚商议,拥立穆宗之子、敬宗异母弟江王李昂入宫,成为大唐第十五任帝王。

李昂比敬宗李湛小四个月,此时年仅十八岁。随着继位称帝,他的命运也至此与大唐紧密相连,不再属于他个人。

文宗虽然年纪不大,但人很成熟,不似敬宗那般飞扬跳脱,平时除了上朝理政,就是看书学习。

书读多了想法就多!他想改变穆宗、敬宗两任帝王的奢靡之风,做个有为君王!

因此,一上任他就在裴度、韦处厚两位名相辅佐下,对前朝留下的诸多弊政进行了变革。

比如,他裁撤了民愤极大的五坊鹰犬,辞退了三千多名宫女,削减了一千两百余名冗员,退回宫中所占农田。

再比如,他一改敬宗迟到早退不上朝的恶习,每逢单日必与宰相在延英殿议政,许久才散。

这些优化措施和勤政行为,为他赢得了相当不错的口碑,朝野上下欣然庆贺,以为太平可期!

上天似乎也想考验文宗的施政能力,不久后发生在河朔地区一场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动荡悄然而至!

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三月,横海节度使李全略病故,其子李同捷擅代军务,并用重金贿赂邻近藩镇以求支持。

横海,辖沧、景、德、棣四州。原属卢龙,德宗时单独分割出来。是朝廷用于制衡河朔三镇的重要依托,历任节度使均听令于朝廷。因此,对李同捷擅代军政一事,敬宗始终没有认可。

文宗登基,李同捷认为这位新皇帝会加恩于他,便于太和元年(827年)二月,派他的两个弟弟李同志、李同巽入朝请托。

但这种事一来有宰相把关,二来连敬宗这个玩闹皇帝都能看清的事,想所作为的文宗自然更不糊涂。于是,朝廷很快颁布诏旨,明确了横海节度使人选。

由忠心耿耿的百战宿将、天平军节度使(今山东荷泽一带)乌重胤出任横海节度使,李同捷被调任为兖海节度使(今山东兖州、江苏连云港一带)。

为了防止邻近藩镇伙同李同捷抗命,朝廷还专门加封魏博节度使史宪诚同平章事,享受宰相待遇;加封卢龙节度使李载义、平卢节度使康志睦、成德节度使王庭凑检校官。

李同捷眼见请托无望,便开始撕破脸面耍起混来。

七月,他以军府将士强留为名拒不受诏,公然与朝廷叫板。

对于这一反叛行为,朝廷态度坚决、反应迅速,征调横海周边的武宁节度使王智兴、天平节度使乌重胤、平卢节度使康志睦、魏博节度使史宪诚、卢龙节度使李载义、义成节度使李听、义武节度使张璠各率本镇兵马讨伐李同捷。

七路大军看上去声势浩大,将横海围了个密不透风,实则是各有想法,没几个愿意认真打仗。

魏博节度使史宪诚与李同捷的父亲李全略是姻亲,李同捷刚叛乱时还资助过他粮草,后来经过宰相韦处厚的警告,才与之断绝了往来。

成德节度使王庭凑本就是杀掉主帅上位,靠武力逼迫朝廷认可的逆臣,对朝廷更是三心二意。不但不去攻打李同捷,反而时常在背后搞些小动作,后期更是直接发兵与朝廷对抗。

态度较为积极的只有武宁节度使王智兴、卢龙节度使李载义与横海节度使乌重胤三人而已。

武宁军位于江苏徐州,是远道而来的客军,心有余而力不足。

卢龙军李载义是太宗之子李承乾的后人,地道的皇室宗亲。乌重胤则多次参与讨逆作战,对朝廷忠心不贰。

因此,剿灭李同捷的重任也就历史性落在了李、乌二人身上。

十月,乌重胤从南面向横海发起进攻,数次击败李同捷,打得李同捷打不到北。只可惜他此时已近七旬,在戎马倥偬中身染重疾,一个月后于军中病逝。

朝廷只得临时换帅,紧急征召保义军(河南三门峡、陕西潼关等地)节度使李寰接替乌重胤。

李寰是横海故将,曾于长庆二年(822年)与另外一位将领傅良弼率军坚守博野,抵抗卢龙、成德两镇进攻,因功被朝廷重用,逐步提拔为节度使。

谁知官当大了人就变了,李寰早没了过往那种强敌环绕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眼中只剩利益。他一到任便拥兵不前,只知向朝廷索要钱粮。就这样混了大半年,寸土未取、寸功未建。

文宗一怒之下将他迁为夏绥(陕甘交界地区)节度使,把他曾经的战友、原夏绥节度使傅良弼调整到横海。

不幸的是,傅良弼未出陕西就病死途中!

横海战场宛如施了魔咒一般,谁来谁倒霉!

没办法,文宗只得委派左金吾大将军李祐出任横海节度使。

李祐出自淮西军,宪宗时曾跟随叛藩吴元济与朝廷对抗,被名将李愬收降,在雪夜下蔡州一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朝中为数不多还能打仗的将领。

南线这边频繁换帅,北线同样变故不断!

魏博节度使史宪诚本想支援李同捷,在他儿子史唐的力劝下回心转意,让史唐与都知兵马使齐志绍发兵两万五千,赶赴德州进讨李同捷。

成德节度使王庭凑因资助李同捷粮草,被文宗撤销了一切职务,一怒之下挑唆齐志绍,让他杀掉史氏父子,自任节度使。

利益熏心的齐志绍遂率本部两万人马,回军进逼魏州(河北魏县,魏博军府治所)。史宪诚向朝廷告急,文宗令义成(河南郑州、滑县)节度使李听发兵支援。

太和三年(829年),战场局势开始向着有利方向转变。

正月,李听与史唐合兵一处击败了齐志绍,齐志绍带残部逃奔镇州,投靠王庭凑。

卢龙节度使李载义从蓟州方向对沧州发起进攻,一举攻破长芦(古县名,位沧州西侧),威逼沧州。

二月,横海节度使李祐率军击败李同捷,向德州发展进攻。

不久,李载义攻陷沧州外城,武宁节度使王智兴也进占棣州(山东阳信县南),李祐攻陷德州。

横海所属四州已去其三,再难支撑的李同捷只得向李祐请降。李祐将降书奏报朝廷,派大将万洪进驻沧州。

朝廷指派谏议大夫柏耆到前线慰劳,谁知柏耆立功心切,私下带着数百亲卫强行闯入沧州(河北沧县),托故杀掉万洪,擒获了李同捷及其家人押送京城。因担心沿途被王庭凑所劫,在路上处死了李同捷,传首长安。

沧景之乱历时三年,各镇兵马竭尽全力才勉强取胜。然而胜利果实却被从未参战的柏耆轻易摘走,李祐震惊之下暴病而亡。

文宗勃然大怒,下令将柏耆贬为循州(广东惠阳)司户,后又将其赐死,算是给李祐、万洪出了口恶气!

不久,王庭凑通过河东节度使李程,婉转向朝廷表达投诚之意,同时奏报齐志绍自缢而死。

李载义在此战中功勋卓著,加封为同平章事,享受宰相待遇。

史宪诚前期虽然暧昧,但在其子史唐的劝说下派兵攻破叛将齐志绍也算有功,加封侍中,出任河中节度使;令义成节度使李听接任魏博节度使。

为了褒奖史唐的忠义行为,朝廷专门从魏博所属六州中,分出相(河南安阳与河北临漳之间)、卫(河南新乡、鹤壁等地)、澶(河南濮阳西南澶水县)三州,任命史唐为节度使。

不料局面刚稳,变乱再生!

魏博将领何进滔因对史宪诚临行前拼命搜刮军府财物不满,起兵杀死史宪诚,带兵攻打驻扎城外等着接任的李听,将毫无防范的李听杀了个片甲不留,单身逃归滑台(河南滑县,义成军治所)。

想当初身为牙将的史宪诚,在危急中逼死前任节度使田布,用卑劣手段上位。到如今同样为其部属所害,果真是报应不爽!

这下朝廷再也打不起了,只能委曲求全,违心任命何进滔为魏博节度使,划给史唐的三个州也重归魏博所有。赦免王庭凑对抗朝廷的罪行,官复原职!

沧景一带历经三年兵燹之厄,早已骸骨遍野,屋宇十室九空,户口锐减七成有余。

朝廷任命治世能臣卫尉卿殷侑担任齐(山东济南)、德(山东德州)、沧(河北沧县)、景(河北景县)节度使,用了数年方才恢复了些人气。

此战唐军打得虽然难称精彩,但整个过程调派合理,特别是对李载义、李祐两位主将的使用,对战局演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使用。

之所以能够如此,除了文宗表现尚可,老臣裴度坐镇辅佐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李同捷的作乱,对朝中任何一方政治势力都没什么好处!

所以他们才暂时搁置争端,没有从中阻挠作梗,让大唐这部已近腐朽的官僚机构得以重新运转。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49